曾国藩传

2016-08-03 04:53刘晓峰文轩
北广人物 2016年14期
关键词:曾家会试乡试

刘晓峰 文轩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家里的长子,曾玉屏对他自然是寄予厚望。无奈曾麟书并不是一块读书的好料,成绩一直上不去。他自己也想过放弃,但曾玉屏对他的要求却是一定要坚持到底。曾麟书先后参加过十八次乡试,前十七次都名落孙山了。直到他四十三岁第十八次参加乡试时,才中了秀才。

尽管曾麟书努力了大半生,只考中了一个秀才,但他却是几百年来都不曾有过功名的曾家第一个考中秀才的人,也算对得起曾家的列祖列宗了。更重要的是,他为曾家以后三代摘掉了“冷籍”的帽子。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就有“冷籍不得入试”这条规定。所谓“冷籍”,按照清代时的规定就是三代之内没有人做过官和考中过秀才、举人之类的家族。是故他的这个秀才对于曾家人而言,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

曾麟书自己虽然没有在读书上取得骄人的成绩,但他对自己的儿子曾国藩却是充满了希望,他非常期待儿子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自打曾国藩出生以后,曾麟书就选择了以开馆授徒为业。于是,曾国藩从五岁开始,就跟着父亲读书了。

曾国藩的科举之路与父亲相比,可谓轻松了许多。十六岁那年,他参加了长沙府举行的童生府试,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为了孩子的前程,曾麟书又把他送到了衡阳书院去读书,那一年,曾国藩才刚满十九岁。

曾国藩年纪虽小,却毅力惊人,他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学完了衡阳书院的全部课程。随后,他又回到老家,继续在涟滨书院就读。随着学习的深入,他越来越感到自己以前的很多想法都不切实际,要真正学有所得,就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为此,他特意为自己取了个“涤生”的名号,意思就是洗涤过去,重新开始。而在此之前,他也给自己取过一个名号,叫“子成”,意思就是盼望自己能早日功成名就。

曾国藩二十三岁时,曾麟书让他报名参加了县一级的乡试,他的本意只是叫儿子感受一下乡试考场的气氛,并没有想过儿子能一试即中,结果,儿子轻轻松松地就考了个秀才回来,不禁让曾麟书老怀甚慰。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眼看曾国藩已到了该成亲的年龄,家里人开始紧锣密鼓地为他的终身大事张罗开来,不久以后,曾国藩便和已订婚九年的欧阳小姐成了亲。

第二年,二十四岁的曾国藩又去了长沙,来到岳麓书院学习。岳麓书院是当时全国闻名的学府,主讲是名望很高的欧阳厚钧,此人是嘉庆四年的进士,曾担任过郎中、御史等官职。欧阳厚钧已在书院当了很多年主讲,前后教出过三千多举人、进士,因此有“弟子三千”之称。

岳麓书院的学生每月都会有一次月课,也就是考试,月课又分为官课和馆课两种。官课都是由学政、知府,甚至巡抚来出题,可见岳麓书院在当时的威望以及朝廷予以的重视。曾国藩在岳麓书院系统地学习了儒家著述,亦较全面地掌握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成绩十分突出。

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学习不满一年,又参加了在省城举行的省一级的乡试,并一举得中了举人。两年连中两级,不说凤毛麟角,也是非常少见的了。就在曾家人还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时,曾国藩已打点好行装,准备前往京城参加来年的会试了。

这年十一月,曾国藩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湖南,独自一人踏上了北上赶考之路。经过一个半月的舟车劳顿,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到达了京城,参加了礼部的会试,但这一次,他却没有像之前考秀才、考举人那么顺利,而是名落孙山了。

但这一年恰逢皇太后六十大寿,朝廷要普天同庆,所以照例会增加一次乡试和一次会试,也就是所谓的恩科考试。于是,曾国藩决定留在京城暂不返乡,全心全意地准备恩科考试。

在等待恩科考试期间,曾国藩目睹了京华文物名胜,也算是大开了眼界。但令人遗憾的是,他在恩科考试中,却又一次的名落孙山了。放榜之后,他只得收拾好行李,返回了湖南老家。

两年以后,也就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又到了会试之期。家人当然还想让曾国藩进京赶考,可此时的曾家却已一贫如洗了。曾家原本就不是一个富裕之家,之前为了他的求学和考试,已借贷了不少银两。如何才能凑够他进京的路费,成了摆在曾家人面前的一个大难题。但就是面对如此窘境,曾家人都没有想过放弃,为了曾国藩的前途,全家人尽可能地东挪西借,四处奔走。也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曾家人一筹莫展之时,他家在桐木冲的一位远房亲戚,主动送来了十二吊现钱,此人正是曾国藩的堂舅。再加上家里好不容易凑到的二十几吊钱,也就差不多够曾国藩上路的了。

如此雪中送炭的恩情,曾国藩牢记了一辈子,日后他发达了,也经常帮助堂舅,以感谢他当年的义举。就这样,曾国藩一路上节衣缩食,吃尽苦头,终于再次来到了京城。

当曾国藩走进考场的时候,心里亦十分清楚,如果这一次他再考不中的话,也就不会再有下一次了。

感谢老天,曾国藩这一次终于考中了,他取得了礼部会试第三十八名的成绩,也就是同进士出身。接着,他又连续参加了殿试和朝考,成绩也越来越好,殿试时,取得了三甲的成绩,朝考时,又取得了一等第三名。等到上朝面君之后,更被钦点为翰林,授翰林院庶吉士,也就是文人雅士所说的“红翰林”。红翰林是科举考试的巅峰,可以“上天入地”:所谓“上天”者,就是指可以陪侍在天子的身边,做一些侍读侍讲之类的工作,因为接近天子,自然前途一片光明;所谓“入地”者,则是有机会外放学官,做主考或者学政,由此收一堆弟子门生,如此一来,不仅会有诸多好处,日后还可以相互援引。

二十八岁便当上了红翰林的曾国藩,马上就要平步青云了……

未发迹时善交人

曾国藩很早就已清醒地认识到,人不能只读书、做学问,要干事业,除了要读好书、做好学问外,还要广积人脉。为此,他还没有发迹时,便已走在了到处投名师访高友的路上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得益于他的那些良师益友。他一向认为:“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都要有好师好友好榜样。”

早在少年时,在湖南家乡,尤其是在长沙,在岳麓书院,曾国藩就交过很多朋友,这群朋友来往较亲密的,后来都成了他事业上最得力的伙伴或助手。比如刘传莹、昊嘉宾、刘蓉、江忠源、罗泽南、郭嵩焘、郭昆焘、欧阳兆熊、胡林翼、王鑫等人。有的尝为他出谋划策,有的尝被他赏识提拔,还有的更在他危难之时,雪中送炭、两肋插刀。他们每一个人都为了他的事业做出过贡献。所以,曾国藩晚年才会比别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朋友的重要性。

下面,我们大致来介绍一下曾国藩生命里这些重要的朋友。

刘传莹,字淑云,湖北汉阳人。他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名藏书家,喜欢研究古文经学,精通考据。曾国藩通过与他的交往,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自己在古文经学上的不足。道光二十六年(1846),曾国藩因为身体情况十分糟糕,得到朝廷的恩准,在报国寺养病,其间曾多次与刘一起就汉学和宋学进行深入的研讨。他了解刘的长处,经常向刘请教古文经学与考据,当然,作为交流,刘也向曾国藩请教理学。于是,二人在学问上相互促进,取长补短,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与刘结交,不仅让曾国藩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也在学术领域当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昊嘉宾则是在治学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曾告诉曾国藩,用功如同挖井,与其浅挖许多口井而不见水,倒不如专探一口深井。对于他的这种想法曾国藩表示非常欣赏,并且十分佩服他有这么深刻的见解。曾国藩后来常讲的“读经要专守一经,读史则要专熟一代”的观点,或就是从吴那里学来的。这个观点就是说,自己今后无论读什么书,都要从头至尾,直到铭记于心为止。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则不如不看。这种思想理念也代表了曾国藩按部就班的个性。虽然不能说他这种个性完全是受了吴的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两人的志趣相投。

猜你喜欢
曾家会试乡试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曾国藩的“愚笨”
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曾家山秋日行
明代《会试录序》的史料价值探析
明代乡试副榜及其成效研究
湖南锈才的诗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从明朝会试看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