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号的酱肘子

2016-08-03 04:53木匠
北广人物 2016年14期
关键词:酱肉刘老板肘子

木匠

天福号,对于老北京人来说,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那么,一说天福号,您老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对了,没错儿,就是酱肘子!天福号的酱肘子!

天福号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738年,屈指一算,都有278年了,绝对的北京老字号。可它的创始人却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而是一个名叫刘凤翔的山东人。

和今天带身手艺来京打工的外地人差不多,当年,这个刘师傅也是带着一身酱肉手艺从山东掖县来北京闯天下的!刚来北京那会儿,他还租不起店铺,只能每天酱锅酱肉,当街叫卖,就这么风里来雨里去的几年,也可能是十几年,几十年,总算是瓒下了一些钱,这才在西单牌楼附近租了一个小门脸儿,开了个前店后厂(其实也不是什么厂啦,就是一个小作坊)的铺子。

不过,他家这个铺子可不是一开起来就叫“天福号”,估计也就是个“刘记酱肉铺”什么的。那这“天福号”又是怎么来的呢?

据传有天刘老板外出进货,经过一个旧货摊儿,一眼就从一堆旧货中看到了一块上面写有“天福号”三个大字的牌匾。刘老板顿觉眼前一亮,心想,如果咱家的铺子用了这块牌匾的话,岂不预示着咱家的生意能够“天福永享”?于是,刘老板当机立断买下了这块牌匾,拿回家后,又请人重新上了一遍漆,然后又选择了一个吉日,放了几挂鞭炮,郑重其事地将它挂在了自家铺子的门口。从此,“刘记酱肉铺”就摇身一变,变成了“天福号”了。

其实话说回来,那个时候的天福号,也就是个生意还不错的酱肉铺子,远没有后来称雄北京成百上千家酱肉铺子的那么大的名气。那它又是靠什么上位的呢?

话说北京老早的酱肉铺子都是夜间制作,白天出售的。有一天,刘老板让他的一个小孙子帮忙照看炉火,不料小孩子熬不起夜,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一锅肘子都煮过了头,全塌在锅里了,爷孙俩费了老半天的劲儿,才将一锅肘子囫囵个儿地从锅里起出,晾在案板上!说来也巧,刚好有个宦官路过此地,买了一个他家的肘子。

只见那宦官撕了一块肘子肉,放进嘴里咂吧了几下,“嗯,今儿这味道,可是大不同以往,又香又嫩,还不腻口,好吃!”孙老板一听,一颗刚还悬在嗓子眼儿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那宦官又大夸了一通好吃之后,这才去了。

宦官去后,孙老板回味着他刚才说的那些话,不由得灵机一动,又按照这次“失误”的做法,反复实验了多次,终于总结出了一套做酱肘子的独门绝活儿。有了这个绝活儿,天福号的酱肘子可就开始供不应求了!

终于有一天,慈禧老佛爷吃到了天福号的酱肘子,也是赞不绝口。于是,宫里专门派人给天福号送来了一块出入宫禁的腰牌,让他们随时可以送肘子进宫。

再后来,慈禧过六十大寿,书上有讲:寿宴之上,各种美味佳肴琳琅满目,唯独缺了这天福号的酱肘子。当御膳房的总管发现了这一问题后,立刻派人从颐和园一路快马加鞭地跑回城里,来买了天福号的酱肘子。

久而久之,不仅老佛爷,宫里其他一些妃子也喜欢上了天福号的酱肘子。比如光绪帝的妃子瑾妃,原本是个以素食为主的人,但在吃过一次天福号的酱肘子后,竟也传令御膳房要随时备有天福号的酱肘子,啥时想吃了,就让人送上餐桌,后来居然发展到一日一食的地步。

由于宫里的人都爱吃这天福号的酱肘子,引领得许多这官贵人也都成了天福号的老主顾。

如今早已没了皇上,新中国也都成立好几十年了,多少老字号都已随着时代的变迁,灰飞烟灭了,能够留下来的,几百年屹立不倒的,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但也是凤毛麟角了,天福号幸在此列!凭啥?无他,一凭选材精良,二凭加工细致,三凭童叟无欺。

据天福号的老师傅回忆说,天福号的酱肘子选材只认京东八县的黑毛猪,这些猪都是天然喂养的,个个皮薄肉实;加工工艺,也有相当的讲究(因涉及商业机密,恕不奉告),倘非如此,天福号这块金字招牌不可能流传至今仍烁烁其华。

猜你喜欢
酱肉刘老板肘子
舌尖上的美味
厚德福酱肉为什么那么火
肘子一百种吃法
厚德福酱肉纯中药酱制 健康安全人人爱吃
自制醇美酱肉
绝当
专为老板设个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