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自伤行为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016-08-08 02:16张珊珊沈春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生源主观青少年

范 哲,张 野,张珊珊,沈春阳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中职生自伤行为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范哲,张野,张珊珊,沈春阳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本研究应用青少年社会支持问卷和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调查某市中职生1000名,探讨中职生自伤行为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中职学生有无自伤行为在社会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2)中职生的自伤行为在性别和生源地这两个方面上也存在着差异;(3)对于中职生而言,社会支持存在着性别差异;(4)中职生社会支持与自伤行为有显著性相关,且社会支持中的三个因子对中职生的自伤行为有着负向预测作用。

中职生;自伤行为;社会支持

自伤行为,一般是指非社会认可且不以自杀为目的的故意伤害自我躯体的行为,现已成为危害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研究显示,青少年是实行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且青少年自伤率正在逐年上升,作为一种释放负性情绪的应对方式,自伤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中职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5岁到18岁之间,正处于发展最为迅速和关键的时期,被称为人生中的黄金时代。但是这一时期也是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阶段,是多种心理行为问题的高发时期。

中职生属于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十分优异,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缺少适时的鼓励以及正确的引导,许多学生都是来自单亲或是留守家庭的孩子,长期处于一种消极、自卑的心理状态,其内心世界是非常不稳定以及不平衡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不良行为。其中,自我伤害行为即为影响中职生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常见公共卫生问题。

社会支持是指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及亲友等为个人提供的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主要包括实际的支持、情感和信息上的帮助等。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体积极地处理应激事件,减少过度的应激反应,减轻心理压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给予中职生必要的社会支持,会有利于其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目前,中职学生的自伤行为呈上升趋势,但相关实证研究较为不足,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十分必要。对于中职生自伤行为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可以使教师、家长以及社会能够更理性地关注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到社会支持对于中职生的重要意义,纠正心理与行为的偏差,以达到减少中职学生的自伤行为的目的,促进其身心的发展,也为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某市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1000名中职生作为被试,共回收问卷970份,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820份,有效率为82%。其中男生455名(55.5%),女生365名(44.5%);一年级学生416人,二年级学生404人。

(二)研究工具

1.自我伤害问卷

采用的是郑莺编制、冯玉修订的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该问卷用于测量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严重程度,共19个条目。自伤行为=自伤次数×伤害程度。评估分为四个等级:0次、1次、2-4次、≥5次,分别计1-4分;伤害程度分为五个等级:无、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分别计1-5分,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

2.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的是叶悦妹等编制的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该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率三个维度,共17个条目。采用5点评分法,总量表信度为0.920,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率三个因子的信度分别为0.891、0.852和0.836。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采用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中职生自伤行为分布的基本情况

将自伤行为总分为18分的被试划分为无自伤行为组,总分在18分以上的为有自伤行为组。由表1可知,中职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57%,未实施自伤行为人数占43%,自伤行为者的比例高于无自伤行为者。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存在着自伤行为,可见自伤行为在中职生中已较为普遍,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对这一现象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见表1。

(二)中职生自伤行为在社会支持差异上的结果

根据被试自伤行为的调查结果,将被试分为有自伤行为组和无自伤行为组,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有无自伤行为组的被试在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率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客观支持最为显著。见表2。

表1 自伤行为得分分布表(N=820)

表2 中职生自伤行为在社会支持上的差异检验(N=820)

(三)中职生自伤行为在性别、生源地差异上的结果

研究中,我们对自伤行为在性别上进行了差异检验。结果发现,男生的自伤行为较为显著,男生的(M± SD)值为23.35±8.76,女生的(M±SD)值为22.18±6.29,t值为2.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职生的自伤行为在生源地上也存在着差异,生源地为城市的比农村的同学,自伤行为更为显著。城市的(M±SD)值为23.49± 8.71,农村的(M±SD)值为22.28±6.88,t值为-2.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中职生自伤行为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中职生的自伤行为与社会支持存在着相关关系。具体变现为:自伤行为与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率为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22**、-0.24**、-0.19**,即社会支持越低,中职生的自伤行为出现的概率越高。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职生社会支持与自伤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以自伤行为为因变量,社会支持的各维度为预测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我们发现,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对于自伤行为有显著的反向预测作用,客观支持的预测作用更为明显。见表3。

表3 中职生自伤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三、讨论

(一)中职生自伤行为的情况分析

由表1可知,本研究结果显示了中职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高达57%,说明大部分中职生存在着自伤行为,这一结果高于Moran等以及前期我国青少年人群自伤行为的统计结果。我们应该意识到自伤行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工作,及时找出合理的干预手段,帮助受自伤行为困扰的中职学生摆脱身心的包袱,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

(二)中职生自伤行为在社会支持上的差异结果分析

由表2可知,本研究结果显示了有无自伤行为组的被试在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率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客观支持最为显著。在社会支持量表中,客观支持主要体现在个体得到外界支持的多少,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说明了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应该给中职学生更多物质和精神的支持。研究也表明,家庭因素对自伤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家庭成员给予适当的支持,能够降低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发生率。中职生也应积极利用这些社会支持源的帮助,降低由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过大及不自信所带来的负面情绪障碍,以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

(三)中职生自伤行为在性别、生源地上的差异结果分析

中职生自伤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我们发现相比于女生,男生发生自伤行为的可能性要更高一些,且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与我国大学生中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但CMorey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女生发生自伤行为的可能性要高于男生,而在韩国,相关的研究则发现男女生发生自伤行为在性别上并没有显著差异。由于各研究在社会背景、样本选择以及评价方法等不同,相关结果可比性较弱,但也可以让我们作为参考。自伤行为在中职学生的生源地方面上也存在着差异。研究发现,在中职生群体中,生源地为城市的比农村的同学,自伤行为更为显著。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因可能为生源地的不同会导致成长环境的不同,城市的孩子课业负担较重,竞争压力较大,父母期望过高。

(四)中职生自伤行为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研究表明,中职生的自伤行为与社会支持存在着相关关系。具体变现为:自伤行为与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率为显著负相关,即处于良好社会支持下的中职生,其自伤行为发生率低,而缺少良好社会支持的中职生,其自伤行为发生率高。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中职生身心的发展,减少自伤行为。

通过表3的回归分析可以得出,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对于自伤行为有显著的反向预测作用,客观支持的预测作用更为明显。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率进入“自伤行为”的回归方程,可共同解释自伤行为变异的67%。这说明通过中职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多少,可以预测其自伤行为的严重程度。

我们已经认识到中职生自伤行为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减少中职生的自伤行为。中职生正处于个体成长的加速期,也是埃里克森人格理论中的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时期。张安慧曾对2623名学生进行研究时发现,老师及长辈支持的缺少,学业压力的过大以及人际关系紧张是引起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主要原因。因此,社会支持对于中职生的意义更为重要。在其成长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作为重要的社会支持,要给予及时的关注和陪伴,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力量。同时,学校以及社会也要适当减少中职生的学业负担,增强中职生的自我认同感以及人生价值感。中职生要树立健康的交往意识,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多参加集体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另外,中职生也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在遇到不良应激事件时,不仅能够寻求较多的社会支持,而且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和应对方式,从自我层面将来自各方面的支持转化为自我心理能力,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避免自伤行为的发生。

[1]HawtonK,SaundersKE,O'ConnorRC.Self-harmandsuici de in adolescents[J].Lancet,2012,379(9834):2373-2382.

[2]刘晓,黄希廷.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J].心理研究,2010,3(1):3-8.

[3]Moran P,Coffey C,RomaniukH,etal.The natural history of self-harmfromadolescence toyoungadulthood:a populati on-basedcohortstudy[J].Lancet,2012,379(9812):236-243.

[4]王玲,王丹.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314-316.

[5]万宇辉,高荣,陶兴永等.大学生故意自伤行为与自杀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5):474-477.

[6]MoreyC,CorcoranP,ArensmanE,etal.Theprevalenceofselfreported deliberate self harm in Irish adolescents[J].BMC Public Health,2008(8):79-85.

[7]Shin YM,ChungYK,LimKY,etal.Childhood predictors of deliberate self-harm behavior and suicide ideation in koreanadolescents: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followup study[J].J Korean Med Sci,2009,24(2):215-222.

[8]张安慧,陶芳标.青少年中的自我伤害行为[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32-2034.

G718.2

A

1673-0046(2016)5-0087-03

1.2015年度沈阳师范大学校级科研立项“辽宁省中学生欺凌行为的调查与分析”(W201576);2.2016年度沈阳市重点课题“沈阳市流动儿童社会排斥现状及对策研究”(Sypsy201601)

猜你喜欢
生源主观青少年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青少年发明家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