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益气汤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性肾病疗效观察

2016-08-11 02:02刘贤亮张小敏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23期

刘贤亮,张小敏

(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安徽 六安 237000)



温阳益气汤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性肾病疗效观察

刘贤亮,张小敏

(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安徽 六安 237000)

[摘要]目的观察温阳益气汤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相关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甲减相关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左旋甲状腺素片(优甲乐) 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温阳益气汤治疗,连续观察6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血清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甲状腺功能指标(FT3、 FT4、TSH)的变化。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有效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生化指标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更为显著,尤其是24 hUTP、FT3、TSH(P<0.05)。结论温阳益气汤可显著改善甲减相关性肾病患者临床症状,并可显著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同时亦可升高T3、T4水平,降低TSH,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损害;益气温阳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指因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或组织利用不足导致的全身代谢减低综合征。临床甲减的患病率为1%左右[1]。本病可继发肾脏损害,引起肾功能不全、电解质代谢紊乱、蛋白尿等,称为甲减相关性肾病[2]。中医药治疗该病临床研究很少。我院2009年10月—2015年11月共收住甲减相关性肾病患者43例,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辨证以脾肾气虚和阳虚为主,采用温阳益气法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上述时期本院诊治甲减肾损害患者43例,均符合《实用内科学》[3]关于甲减相关诊断标准;存在肾脏损害表现:蛋白尿和/血尿[2次晨尿尿蛋白定性(+)~(),24 h尿蛋白定量大于150 mg];肾功能异常:血肌酐升高,男性>104.0 μmol/L,女性>84.0 μmol/L。排除高血压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及痛风性肾病等继发性肾病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水肿,尿检异常,纳差怕冷,腹胀,部分患者存在肌酶升高及关节僵硬等甲减性肌病表现。中医辨证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属脾肾气(阳)虚,临床证候:食少纳呆,疲倦乏力,腹胀,大便异常,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水肿,舌质淡或胖苔白或薄白,脉沉细或脉细弱。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44±7.1)岁;病程(5.7±3.3)年。治疗组22例,男9例,女13例;年龄(47±5.6)岁;病程(4.9±4.1)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予左旋甲状腺素片(优甲乐) 治疗,根据患者年龄、体质量、甲减程度及心脏状况不同, 起始剂量为25~50 μg,1次/d, 逐步加量至100 μg, 1次/d,口服,同时给予对症处理,疗程6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温阳益气汤治疗,主方:制附片12 g(先煎),炒白术15 g,桂枝12 g,茯苓15 g,炒白芍15 g,党参20 g,生黄芪30 g,炙甘草10 g。畏寒怕冷明显者加仙灵脾15 g,鹿角霜12 g;腹胀大便不畅者加肉苁蓉15 g,当归10 g;水肿较甚者加猪苓15 g,车前草30 g。1剂/d,水煎早晚分服,疗程6周。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24 h尿蛋白定量(24hU-TP)、血清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甲状腺功能指标(FT3、 FT4、TSH)的变化。

1.4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4]的相关标准制定。临床痊愈:脾肾气(阳)虚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脾肾气(阳)虚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脾肾气(阳)虚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脾肾气(阳)虚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结果

2.1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2组治疗后24 hU-TP、SCr、eGFR、FT3、 FT4、TSH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3讨论

表2 2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临床甲减中最常见为原发性甲减,是因为甲状腺腺体本身病变引起的甲减,占全部甲减的95%以上[1]。甲减相关性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目前认为主要机制如下:①甲减时总体血容量减少,收缩期循环阻力增加,由此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②甲减时还可出现尿液浓缩和稀释功能障碍,尿酸化功能受损,近端肾小管对水和磷的重吸收减少等[5];③由于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黏蛋白增多,引起黏液性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亦可导致血容量减少;④甲减常引起血脂升高, 血管出现粥样硬化致使体循环阻力增加;⑤甲减可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增高,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致蛋白尿[6]。甲减相关性肾病常见肾脏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等[7-9]。如甲减相关性肾病未得到有效治疗,可引起氮质血症及尿毒症。治疗甲减相关性肾病,目前西医主要给予左旋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同时部分联用糖皮质激素等。

目前中医药治疗甲减相关性肾病报道很少,考虑主要原因与早期甲减临床症状不典型,对于肾病导致的低T3、低T4综合征与甲减相关性肾损害鉴别不清相关,同时临床中对于甲减与肾脏疾病的相关性未引起足够重视等因素相关[9]。笔者通过观察甲减相关性肾病患者临床表现,同时借鉴甲减相关中医研究文献[10-12],认为甲减相关性肾病多属于中医“虚劳”“水肿”范畴,主要是以阳虚为主,病位主要与脾肾相关,阳气虚损贯穿始终,脾气虚弱亦起重要作用,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脾肾气(阳)虚,治宜温阳益气为主。自拟益气温阳汤方中制附片温壮元阳,破散阴寒;桂枝温经散寒,二药合用以温阳化气、散寒通阳,为君药。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党参补益肺脾,益气健脾,共用补脾益气,为臣药。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利水渗湿,两药合用以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为佐药。白芍利水活血,兼能和阴以制桂附之温燥;炙甘草调和诸药,可制附子毒性,诸药和用,俱为使药,整方共奏益气温阳、化湿利水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13]:附子具有强心、扩张血管、抗炎及抗凝等作用;桂枝具有保护心肌、抗脂质过氧化、抗血小板聚集及扩血管等作用;党参能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黏度、调节血脂蛋白、抗自由基损伤,清除肌酐等;黄芪能促进蛋白质更新、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减少蛋白尿等;白术能显著增强胃十二指肠收缩力,促进胃排空及肠推进;茯苓具有明显利尿作用,同时能增强免疫、抗炎等。

本研究结果证实,温阳益气汤治疗甲减相关性肾病临床疗效肯定,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同时亦可升高T3、T4水平,降低TSH,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J].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1):967

[2]李永贤,鲁文娟.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致肾功能不全的临床分析[J]. 医学与哲学,2013,34(18):42

[3]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76-1279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5]黄颂敏,赵安菊. 甲状腺疾病相关肾损害[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5):326-327

[6]廖珂华,罗佐杰,梁华晟,等.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与肾功能的关系[J]. 内科,2007,2(2):79-80

[7]邵蓉蓉,黄朝兴,许菲菲,等.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肾脏病变11例临床病理分析[J]. 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20(2):78

[8]张桦,金石昆,邹和群,等.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性肾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1):41-42

[9]陆琴芬,张耀,王代红,等.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关性肾损害临床特点[J]. 中国综合临床,2006 22(9):802-803

[10] 罗试计,何复忠,黄茂政,等. 二仙参附汤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3):220-221

[11] 梁苹茂,甄红暄,王学文.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辨治体会[J]. 新中医,2007,39(6):96

[12] 王英娜,牛亚欧,李贺,等.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以方测证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4):635-637

[13] 黄春林,朱晓新. 中药药理与临床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23.033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23-2600-03

[收稿日期]2016-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