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距对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016-08-11 08:50马先锋周泉佚曹志东王维中赵冠军
畜牧兽医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鲜草苜蓿行距

马先锋,周泉佚,曹志东,王维中,赵冠军

(定西市畜牧兽医局,甘肃 定西 743000)



行距对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马先锋,周泉佚*,曹志东,王维中,赵冠军

(定西市畜牧兽医局,甘肃 定西 743000)

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不同行距,对挑战者、岩石、WL363、WL343、WL319、阿尔冈金、陇东7个苜蓿品种以及阿尔冈金和陇东1:1混合,进行生长高度、产草量、茎叶比等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中,各苜蓿品种的生长高度和鲜草产量均以行距30 cm为最高;当行距大于30 cm时,随着行距的增大,生长高度和鲜草产量逐渐减小,由此可见,30 cm是苜蓿种植的最佳行距。另外,挑战者、WL343、WL363、WL319,5个品种在鲜干比和茎叶比两个指标上表现较为突出。

行距;紫花苜蓿;生产性能

紫花苜蓿为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广的牧草之一 ,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苜蓿在奶业安全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苜蓿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对苜蓿生产力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定西市大面积推广种植的陇中紫花苜蓿虽有较好的适应性,但品质和产量不能满足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更不能保障奶业的安全发展。合理的种植密度是紫花苜蓿大田生产提高草量的基础,而行距和播种量则是实现植株密度调控的主要方式。

在实际生产中,除受土壤、气候、肥料等因素限制外,栽培行距和播种量是影响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引进优质苜蓿品种、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是确保苜蓿高产的重要条件。本试验在全膜覆土穴播苜蓿栽培技术条件下旨在研究不同行距下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生长性能及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的苜蓿品种和播种行距,为进一步推广全膜覆土穴播苜蓿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石峡湾乡站湾村(35.91°N、104.66°E),是标准的黄土高原干旱地带,海拔1994.8 m,土壤类型为黄绵土,pH为7.92,有机质43.21 g/kg,全磷0.9 g/kg,速磷11.46 mg/kg,全氮0.92 g/kg,速氮29.8 mg/kg,速钾129.32 mg/kg,硝态氮51.69 mg/kg,铵态氮105.13 mg/kg。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41.4 kCal/cm2,年平均日照2 500.1 h。年均气温6.3 ℃,极端最高温31.3 ℃,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4.1 ℃。年均降水346 mm左右,多集中7、8、9月,无霜期110~160 d,年均蒸发量1 400 mm以上。

2 材料与方法

2.1试验品种

试验苜蓿品种7个,其中外引品种6个,当地品种1个(表1)。

2.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宽1.2 m、厚0.8×10-5m的白色地膜,在全覆膜条件下保墒出苗。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不同行距处理,分别为株距×行距分别为15×20(一膜5行)、15×30(一膜4行)、15×40(一膜3行)、15×50(一膜2行)。小区面积10 m2(1 m×10 m),3次重复。

2.3播种与刈割

试验地于2013年5月31日播种。为了控制每穴下种量在10粒左右(见表1),试验采用三牛农机公司生产的苜蓿穴播机,通过苜蓿草种与小灰拌种的方式播种;6月18日,全膜苜蓿出苗率达到30%,露地播种基本未出苗;7月20日,全膜苜蓿出苗率达到85%;8月上旬撤去地膜,当年未刈割测产。生长第2年,由于降水影响于6月26日盛花期刈割测产。

表1 试验苜蓿品种

表2 不同品种每个小区播种量 g

2.4田间管理

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地力均匀。栽培管理均按当地全覆膜作物种植习惯和水平进行。前茬作物为高粱,播前施过磷酸钙750 kg/hm2,尿素150 kg/hm2,二胺150 kg/hm2,农家有机肥15 000 kg/hm2,期间人工除草2次,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2.5测定项目及方法

生长高度 刈割前,每个小区随机选定10株,测定每株自地面到顶端生长点的垂直高度,3个重复的平均值为该处理的生长高度。

鲜草产量 每个小区随机选取生长均匀的样方1 m2(1 m×1 m),留茬5 cm,刈割后称重,3个重复的平均值为该处理的鲜草产量。

鲜干比 测产时,每个小区随机取样称重,田间自然晾晒至重量不变时称取干草质量,计算公式:鲜干比=鲜草重(g)/干草重(g),3个重复的平均值为该品种的鲜干比。

茎叶比 苜蓿刈割后,每个小区随机取样,人工分离茎叶,用1 kg等子秤分别称重,计算公式:茎叶比=茎鲜重(g)/叶鲜重(g),3个重复的平均值为该品种的茎叶比。

2.6数据统计

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并采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行距对苜蓿生长及生产的影响

3.1.1对生长高度的影响植株生长高度是描述牧草生长状况,反映其产量高低较为理想的一个特征量,植株生长高度度既是衡量其生长发育状况的重要标准,也是反映草地生产能力的生产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行距由20 cm增加到30 cm时,除挑战者、WL363、WL319三个品种的生长高度略有降低、且降低差异性不显著外,其他处理的生长高度均随着行距的增大在增大,其中岩石生长高度增加幅度最大为20 cm,其次为阿尔冈金增加了10.1 cm。当行距由30 cm逐渐增大到50 cm时,可以明显看出,所有处理的生长高度均随着行距的增大在减小,且当行距为50 cm时,所有处理的生长高度均与行距为30 cm时的生长高度呈显著性差异。

3.1.2对鲜草产量的影响产量是衡量草地生产性能的主要指标。苜蓿的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上苜蓿通过光合作用生产的地上部分各种器官的总生物量。研究不同行距对不同苜蓿品种的产量特性可以确定不同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对确定最佳播种行距以及苜蓿的引种评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表4可以看出,行距由20 cm增加到30 cm时,除挑战者鲜草产量没有变化、阿尔冈金鲜草产量降低以外,其它处理的鲜草产量均随着行距的增大在增加,其中WL343、岩石、阿尔冈金陇东1∶1混合三个处理增幅较大,与行距20 cm时的鲜草产量呈显著性差异。当行距由30 cm逐渐增大到50 cm时,可以明显看出,所有处理的鲜草产量均随着行距的增大在降低,且当行距为50 cm时,除挑战者外其它处理的鲜草产量均与行距为30 cm时的鲜草产量呈显著性差异。

表3 对生长高度的影响

注:同列数据后缀小写字母相同表示5%水平无显著差异。(下同)

表4 对鲜草产量的影响

3.2不同苜蓿品种鲜干比比较

鲜干比能反映苜蓿的干物质积累程度和利用价值,鲜干比与苜蓿的品质呈正相关,鲜干比越高,适口性就越好。从表5可以看出,鲜干比较高的品种有挑战者、WL343、WL363、岩石,四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挑战者鲜干比最高为3.38。其次是阿尔冈金、WL319、阿尔冈金陇东1∶1混合,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鲜干比在3.04~2.92之间。陇东苜蓿鲜干比仅为2.77,与其他处理均呈显著性差异。

3.3不同苜蓿品种茎叶比比较

茎叶比能够较好反映牧草适口性与牧草品质,是牧草评价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苜蓿质量的探索,多以茎叶比的改变为突破口。牧草中叶片的比例越高,饲草越柔软,适口性越强,牧草的品质越好。从表6可以看出,各处理间茎叶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茎叶比越大叶量越少,茎叶比越小叶量越多。WL363茎叶比为0.92,叶量最多,占总重量的52.08%;WL343、WL319、挑战者茎叶比均为1.00,叶量占总重量的50%;阿尔冈金陇东1∶1混合、岩石、陇东、阿尔冈金,茎叶比逐渐增大,叶量在逐渐减小。

表5 不同苜蓿品种鲜干比比较

表6 不同苜蓿品种茎叶比比较

4 讨论与结论

4.1行距对苜蓿生长及生产的影响较为明显

行距由20 cm增大到30 cm时,生长高度和鲜草产量随着行距的增大也在增大,行距30 cm时达到最高,当行距由30 cm增加大50 cm时,生长高度和鲜草产量随着行距的增大逐渐减小,且50 cm时的生长高度和鲜草产量均与30 cm时的生长高度和鲜草产量呈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30 cm是苜蓿种植的最佳行距。

4.2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

挑战者、WL343、WL363、WL319,4个品种在鲜干比和茎叶比两个指标上表现较为突出。

[1]王亚玲,李晓芳,师尚礼.紫花苜蓿生产性能构成因子分析与评价[J].中国草地学报,2007,29(5):8-15.

[2]于辉,姚江华,刘荣,等.四个紫花苜蓿品种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综合评价[J].中国草地学报,2010,32(3):108-111.

[3]曹宏,章会玲,盖琼辉,等.2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引种试验和生产性能综合评价[J].草业学报, 2011,20(6):219-229.

[4]王显国,韩建国,刘富渊,等.穴播条件下株行距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中国草地, 2006,28(2):28-32.

[5]张鹤山,陈明新,田宏,等.行距和播量对巴东红三叶生产性能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 2014,42(11):225-228.

[6]王赞,李源,孙桂枝,等.国内外16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4-10.

[7]张杰,贾志宽,韩清芳.不同养分对苜蓿茎叶比和鲜干比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7,16(4): 121-125.

[8]刘东霞,刘贵和,杨志敏.种植及收获因子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茎叶比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5,24(3):48-57.

[9]郭艳丽,郝正里,曹致中,等.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品种苜蓿的果胶含量及与其他营养素的相互关系[J].草业学 报,2006,15(2):74-78.

[10]徐永虎.优质牧草紫花苜蓿栽培技术[J].畜牧兽医杂志,2015,35(1):91.

[11]柴凤久,刘崇生,罗新义,等.苜蓿引种筛选试验初报[J].草业科学,2005,22(4):36-39.

[12]侯百枝,杨浩哲,蔡海峡.引进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效能研究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25-27.

[13]匡崇义,薛世明,奎嘉祥,等.云南引进紫花苜蓿品种的品比试验研究[J].草业科学,2004,21(6):21-24.

Effects of Row Spacing on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Alfalfa

MA Xian-feng, ZHOU Quan-yi*, CAO Zhi-dong, WANG Wei-zhong, ZHAO Guan-jun

(AnimalHusbandryandVeterinaryBureau,DingxiGansu743000China)

This test adopted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and set up four different row spacing, then determined the growth height, grass yield and stem-leaf ratio of the Challenger, Rocks, WL363, WL343, WL319, Algonquin, Longdong and mixing of Algonquin and Longdong by 1: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height and grass yield were highest in the treatment of 30 cm row spacing. When the row spacing was greater than 30 cm, the growth height and grass yield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ow spacing. Thus, 30 cm is the best row spacing of alfalfa planting. In addition, the Challenger, WL343, WL363 and WL319 obtained better fresh-dry ratio and stem- leaf ratio.

Row spacing; alfalfa; production performance

1004-6704(2016)04-0011-04

2016-03-15

马先锋(1970-),男,回族,甘肃定西人,大专,高级畜牧师,从事牧草高产栽培与草原技术推广工作。

周泉佚(1986-),女,甘肃定西人,本科,畜牧师,从事牧草高产栽培与草原技术推广工作。

S 551+7

A

猜你喜欢
鲜草苜蓿行距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苜蓿的种植技术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苜蓿鲜草不可作为单一饲料喂牛羊
要造就一片草原
一只羊的结局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苏丹草—拟高粱杂交种鲜草饲喂獭兔的效果
苜蓿:天马的食粮
要造就一片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