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部地区牧草高效生产系统模式研究
——以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为例

2016-08-11 08:50平,王
畜牧兽医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黑麦紫花饲草

陈 平,王 文

(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云南 寻甸 655200)



云南中部地区牧草高效生产系统模式研究
——以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为例

陈平,王文*

(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云南 寻甸 655200)

以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草地生产管理为例,基于当地环境资源和气候条件,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草地生物产量和生产经营效益的角度,对现行的高产饲料作物和人工放牧草地相结合的饲草生产模式进行总结,提出了适用于滇中和相同自然条件地区的暖季型和冷季型相结合的一年生高效饲草生产系统,暖季型多年生放牧草地与冷季型一年生饲草互补系统,多年生人工草地与短期饲料作物相结合的草田轮作系统,以及半放牧半舍饲的家畜饲养管理系统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模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为该地区畜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滇中地区;气候;草地;高效生产利用;系统研究

在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的西南大部分地区,充分利用冬春季节的气候优势,建立暖季型和冷季型一年生牧草高效生产系统和人工草地与短期饲料作物相结合的轮作模式,可较大幅度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冬春季节的青饲料供应。这种牧草冷暖两季种植的高效生产系统模式在美国部分地区有较大面积应用,我国上世纪末的西南地区草地畜牧业研究中,做了大量试验研究,建立了多种高效牧草生产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两季种植耗力费时、土地零碎等因素制约,未能大面积推广,仅在小范围应用。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生产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以传统养殖为主业的场户面对严峻形势,剖析自身特点,发挥资源优势,改变原有生产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草地生产力和畜产品质量,成为养殖企业增强竞争力和发展图存的关键措施。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在草地生产利用方式上做了大量探索和尝试,通过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投入使用,高效率的生产管理措施推动了冷暖两季牧草种植模式的应用,提高饲草产量和草地载畜量,促进生产经营效益,在滇中地区畜牧业生产领域一枝独秀。总结分析该中心饲草料生产管理模式,旨在为同类地区畜牧业生产经营提供经验借鉴。

1 滇中地区气候资源优势

滇中指云南省昆明市、曲靖市、楚雄市和玉溪市的大部分地区,属高原盆地,以山地和山间盆地地形为主,地势起伏和缓,集中了云南省近一半的山间平地或坝子,处于亚热带南太平洋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气候垂直变化特征明显,同一纬度因海拔增加而呈现热、温、寒三带气候。在海拔1 500~2 000 m左右的地带,主要为“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夏秋季多阴雨,太阳辐射被云雾遮蔽,气温相对较低,最热月6月均温19.0~22 ℃,冬春季日照充足,温度较高,最冷月1月气温在6~8 ℃左右,年温差为10~13 ℃,日温差相对较大。降水量约1 000 mm左右,6~8月降水最多,占全年总降水的60%。

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位于昆明市东北80 km的寻甸县仁德镇天生桥村,由两块互不连接的地形组成。一为场部片区,土地面积572 hm2,距寻甸县城7 km,距昆明市90 km,地处 25°36′42〞N,东经103°13′38〞E,海拔2 040 m。一为凤梧山片区,土地面积600.33 hm2,距场部15 km,25°39′12″N,103°19′15″E,海拔2 480 m。极端最高温度34.6 ℃,极端最低温度-13.9 ℃,≥10 ℃的活动积温4 356.6 ℃,全年无霜期229 d,冬春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热量热源丰富,年日照时数2 088.6 h,日照百分率为47%,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443 899.6 J/cm2。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四季温差小,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化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冬春干旱,夏秋多雨,无霜期长,作物越冬条件好。雨量年内分配不均,春季干旱和冬季温暖是该地区主要气候特征,优越的气候因素为一年两季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

表1 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气候资料

2 饲草生产发展过程

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始建于1942年,时名西南绵羊改进所,之后场址几经搬迁,名称多次变更,于1956年迁至现址,2012年更为现名,隶属于云南省农业厅。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营管理方式经过了跟群放牧、人工草地划区轮牧、人工草地与短期饲料作物轮作的渐次变革。

2.1天然草地跟群放牧

建场至1980年近40年间,以绵羊种羊生产为主,饲养管理上承袭当地农民的方式,跟群寻草放牧,牧工们蓑衣笠帽,风雨无阻,跟畜群,逐水草,备尝艰辛。

初到现址,由于其地人口稀少,地域辽阔,地方政府划拨的土地达0.33万hm2之多,且地势平坦宽阔,水源充足,放牧条件较好。但草地利用仍以天然牧草放牧为主,仅有极少部分土地被开垦种植粮食作物,作为羊群精饲料和员工生活补贴,基本不进行草地改良。该地区天然草地类型主要为暖性草丛类和暖性灌草丛类,其建群种为旱中生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混生杂类草或蒿类植物,优势植物以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黄背草(Themeda japonica)、大油芒(Spodiopogon sibiricus)、黑穗画眉草( Eragrastis nigra)、鬼针草(Bidens pilosa)、牛尾蒿(Artemisia subdigitata)、石生繁缕(Stellaria vestita)等为主,产量为1 100~3 000 kg/hm2。据中国主要草地营养成分统计,暖性草丛类和暖性灌草丛类天然牧草的养分含量较低,粗蛋白分别为6.11%和8.19%,粗脂肪为2.20%和3.38%,粗纤维为50.18%和46.18%,无氮浸出物、Ca、P均较高寒草原类和温性草原类有大幅度下降。这些作为放牧家畜主要营养来源的天然牧草,幼嫩时期利用率相对较高,进入生长后期,其共同特点是高大粗糙、适口性差,营养价值较低,特别是抽穗开花之后,植株老化,适口性和营养价值显著下降,放牧家畜特别是山羊的利用较低。据研究,同纬度和气候条件下的暖性草丛类和暖性灌草丛类天然草地载畜量分别为2.33个羊单位/hm2和2.17个羊单位/hm2。场志记载,一段时期的实际载畜量仅为0.65个羊单位/hm2,尚不计精饲料补饲部分。可见该地区天然草地当时的生产水平和利用率相当低下,为保证足够的采食,畜群放牧每天需往返10 km左右的路程。尽管当时有国家按计划供给的精饲料进行补饲,但由于天然草地盛枯季节分明,没有合理的饲草平衡供给机制,家畜体况随草地荣枯呈现季节变化,陷入“秋壮春瘦”的恶性循环之中。

2.2人工草地划区轮牧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农业部开始对南方实施草地畜牧业综合开发研究,从贵州威宁进行大面积飞播种植人工草地开始,拉开了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序幕。1979年,云南省种羊场人工草地建设紧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迈入新的篇章,当年牧草品种比较试验和人工草地混播组合试验取得初步成效,从此进入大规模人工草地改良建设阶段,至1983年底,累计建植人工草地和补播改良天然草地1 297 hm2,混播牧草品种以多年生黑麦草(Loliu perenne )、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组合为主,紧随其后的人工草地围栏建设,为划区轮牧和计划放牧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混播人工草地的建成,提高草地的生产水平和牧草营养品质,改善畜群营养状况和种畜生产能力,使该场的生产经营跨入了一个全新时期,与人工草地建设相应的草地管理利用措施和制度也相继产生。1982年,以人员、草山饲料地、畜群和羊舍“四固定”为特征的生产承包责任制全面落实,草山的管理利用和饲料生产落实到人,员工对所管辖的草地有了一定范围的利用调配权利,加上人工草地的牧草质量和围栏设施渐渐齐备,划区轮牧逐步完善,草场管理和家畜生产水平较前有了显著改观。但由于缺乏配套技术的支持,新建人工草地经过短暂的旺盛生长之后,杂草迅速侵入,使人工牧草受到抑制乃至消亡,难以持续发展利用。人工草地是采用人为干扰打破天然草地的生态平衡,按照生产者的意图建植起来的一种新的平衡,所以,人工草地从理论上具有向系统遭受破坏前恢复演替的驱动力。因此在南方人工草地建设初期,退化演替现象较为普遍,以后随着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云贵高原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技术研究”在云贵高原全面展开,系列配套技术不断完善,人工草地退化演替现象才逐步得到遏制。1996年,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于该场进行“人工草地绵羊系统优化研究”专题研究,在人工草地综合管理利用和退化人工草地改良恢复等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对人工草地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和总结分析,提出中长期人工放牧草地生产管理的六项核心技术:“建”,根据当地物候及地理条件,因地制宜,改良天然草地,建植以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白三叶为主的优良人工草地;“围”,划分放牧小区,依据牧草生长和家畜需求,在一定时间内逐区循序轮回放牧,减少丰草季牧草浪费;“用”,牧草生长旺盛季节,除放牧利用之外,对过剩牧草及时收储,制作青贮或晒制青干草。在一个生长季节内,每个牧区采用“刈制青贮→放牧→刈制青贮或青干草”或“放牧→刈制青贮→放牧”,三次利用,提高草场利用效率;“除”,对羊群放牧利用后的草地杂草采用机械割除,或牛群随后放牧,清理杂草,提高牧草质量和草地生产力;“补”,放牧或刈割收储后的草地,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适时补施肥料,同时对豆禾比失调或密度较低的草地酌情补播;“封”,对刈割或施肥补播后的草地进行封育,减少放牧干扰,促进牧草生长恢复,提高草地质量。六项技术联合采用之后,人工草地优良牧草退化演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草地质量和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2~2008年,人工草地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平,管理相对较好的人工草地,优质牧草干物质产量可达到7 000~7 500 kg/hm2,改善了牧草营养品质和家畜健康状况。

2.3人工草地与短期饲料作物轮作

种植一年生优质饲料作物是冬春枯草季节饲草平衡供应的主要措施之一。20世纪60年代,该场推广青贮饲料制作,因地制宜,收割利用天然草地禾本科牧草和玉米(Zea mays)秸秆,经过人工或简单地机械切短后制作青贮饲料,制作虽然成功,但因原料品质和适口性差,利用率低而难以普遍推广,因此青贮制作时断时续,数量极为有限。当时的草畜平衡主要依靠割晒夏秋季节封育的天然或人工草地牧草,种植大麦(Hordeum vulgare)、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等青刈补饲,后来发展到种植块根作物芜菁(Brassica rapa)等。但受生产条件限制,短期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很小,常以群组为单位,在养羊的同时,少量饲养耕牛马匹,用于种植和运输饲草,生产方式原始简陋,牛耕马驮,效率低下。全株玉米青贮推广应用以来,青贮质量和营养品质有了较大改善,适口性、利用率和饲喂效果均显著提高,种植管理先后经历了与周边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和自种自用的发展过程,但由于机械化程度低、人工使用量大、生产成本高、原料生产季节性强等诸多因素限制,到2007年以前,全场年青贮饲料制作总量仍在600~800 t徘徊。

2005年以来不断加大农业机械设备的投资力度,目前拥有农业机械设备49台(套),总计价值927万元。仅2014年购置安装农机设施8台(套),总投资250万元。大量农业机械的投入使用,实现了饲料作物种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大幅度提高了饲草料生产的工作效率,确保不失季节和快速高效地完成大面积饲料作物的种植、除杂防虫、收获、青贮及青干草制作入库等系列工作,降低了生产成本。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加快了畜牧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完备的基础设施辅以便利的道路交通,具备了大面积生产制作饲草产品的基本条件,提高了饲草料生产能力,实现了家畜日粮配合调制科学化。2014年完成新播人工草地77 hm2,施肥除杂333 hm2,种植青贮玉米82 hm2、小黑麦和苕子81 hm2,全年饲料收储量总计达5 685 t,为十年来之最多,饲草储备量同比翻一番,增强了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劳动效率。2008年进口牧草圆孔包膜机一台,并配套购置牧草收割机、搂草机、装包机等,有效解决了夏秋季剩余牧草的收割、青贮和保存问题。之后相继购置了玉米播种机,施肥机、喷药机、玉米青贮联合收割机、装载机等系列机械设备,彻底改变了玉米青贮生产制作的落后状况,青贮饲料制作量逐年上升,不仅满足了连年增加的畜群的饲草需求,而且促进剩余青贮和青干草商品化,销往周边养殖企业,拓展创收渠道,增添发展后劲。

3 牧草高效生产系统

人工草地和饲料作物的生产管理水平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过对环境条件和草地初级生产力的定位研究,建立和制定了暖季型和冷季型相结合的一年生饲草高效生产系统、人工放牧草地与短期饲料作物相结合的轮作模式、暖季型多年生草地与冷季型一年生饲草互补生产模式、半放牧半舍饲的饲养管理制度,在人工草地和短期饲料作物生产管理模式及收储利用方式上,积极探索,潜心研究,积累了系列富有成效的经验技术,有力地促进草地生产的良性化发展,为该中心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1暖季型和冷季型相结合的一年生高效饲草生产系统

小黑麦(Triticum secale)是一种优良的粮饲兼用作物,属冷季型饲草,耐瘠薄、耐干旱、耐冷凉,在气候条件多变、水肥条件较差的高寒地区,显示稳产优势。充分利用其耐寒耐旱特性和当地冬春季节的气候资源种植小黑麦,是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彻底摆脱饲草不足困境的重要举措。小黑麦引种于2008年,目前已探索出系列完整的种植管理和收储利用程序及经验。小黑麦一般于10月上旬播种,次年4月初收获,生长期180 d左右,收获季节降雨量少,气候干燥,适合于青干草晒制。经验表明,小黑麦与青贮玉米连作,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面积草地生物产量及营养物质产量的有效途径,相对放牧草地,无论生物产量和营养物质产量,均显著提高。连续多年的测定结果表明,冬茬小黑麦产量干物质为6 150~7 500 kg/hm2,加上夏茬青贮玉米产量17 895 kg/hm2,年干物质产量可达24 000 kg/hm2以上,而优良人工草地正常年份产量干物质约7 000~7 500 kg/hm2,因此,小黑麦与青贮玉米连作,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小黑麦和青贮玉米从播种至收储全程机械化,减少劳动力投入,增加生产效益和适时播种收储能力。此外,小黑麦青干草营养价值高,适口性良好,是草食家畜优良的饲草来源。据测定,灌浆期的小黑麦青干草含粗蛋白14.9%、粗脂肪3.4%,品质优良,家畜喜食,适应冬春季节生长,是进行两季种植和制作青干草的理想饲草品种。

3.2暖季型多年生放牧草地与冷季型一年生饲草互补的生产系统

光叶紫花苕是优良豆科牧草和绿肥植物,抗寒抗旱性强,宜于冷凉地区生长。在暖季型放牧草地补播紫花苕子属经验做法,其启示来源于一块草地中偶然出现的几株光叶紫花苕,而此前的相关报道较少。多年前,在已封育的放牧草地上,几株光叶紫花苕旺盛生长,与相邻的禾本科牧草群落形成鲜明对比,眼观其生物产量和牧草质量有显著提高。面对偶然现象,善于观察和思考的技术人员深受启发,一个创新构思从此产生。次年,在放牧草地封育前补播光叶紫花苕的试验在小范围内进行。

当地夏秋季降水充足,热量丰富,草地生长旺盛,此前的常规做法是每年秋季按计划将部分草地施肥封育,待冬季雨水稀少时收获制作青干草,封育多在8月中旬进行,封育前机械施撒厩肥或复合肥。补播光叶紫花苕则以每亩4 kg种子均匀混入肥料同时撒播,由于水肥充足,种子落地后迅速生根发芽,旺盛生长,至11月中旬进入初花或盛花期,光叶紫花苕盖度可达50%至85%,明显提高了青干草产量和品质。自2008年该试验取得成效以来,肉牛队每年均采用此法补播光叶紫花苕,2014年补播面积达13 hm2。

据测定,约75%光叶紫花苕与禾本科牧草的混合青干草,粗蛋白含量为23.00%、粗脂肪3.40%、总可消化养分64.00%、钙1.33%、磷0.37%、一吨干物质能产生牛奶1 659.842 kg。而相邻未补播紫花苕子的草地所产的以黑穗画眉草为主的青干草,其相应养分指标分别为:8.10%、2.00%、54.00%、0.44%、0.21%,每吨干物质能产生牛奶1 184.94 kg。可见,补播光叶紫花苕是提高单位面积营养物质产量的有效途径。

此外,光叶紫花苕根部生长根瘤,根瘤菌能固定大气氮素,具有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氮素、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因此,放牧草地封育前施肥并补播光叶紫花苕,一举多得,有力地促进了青干草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3.3多年生人工草地与短期饲料作物相结合的草田轮作模式

针对退化人工草地产量低下、杂草丛生等状况,于8月下旬翻耙整理土地,播种光叶紫花苕,次年4月初利用结束,适当处理土地后,于5月上旬播种青贮玉米,9月中旬收获制作青贮,10月初再建混播人工草地。这种一年生饲草种植和多年生人工草地相结合的轮作模式,通过光叶紫花苕、青贮玉米与混播人工草地轮作,促进草地更新、防治病虫和杂草危害、均衡利用土壤养分、调节土壤肥力,控制蛴螬(Larva holotrichiae),提高草地质量,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目前每年约33 hm2退化人工草地通过该模式进行改良,光叶紫花苕在11月中旬和1月中旬两次青刈,以补充羔羊和哺乳母羊的青绿饲料需求,3月下旬收割结束,再利用大群放牧方式清理残留和剩余,随后机械耕耙土地,翻压腐烂和未利用的茎叶。光叶紫花苕作为其它作物的良好前茬,其根瘤有效增加土壤氮素,为下茬青贮玉米和混播人工牧草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特别是通过两茬短期饲料作物的种植,基本消除了白茅、石生繁缕、牛尾蒿等草地恶性杂草,青贮玉米生长良好,干物质产量达17 895 kg/hm2。随后于10月初播种的人工牧草生长旺盛,草地品质优良,无杂草,越冬能力强,打破了该地10月份不宜播种人工牧草的习惯认识。

除以上3项较大面积推行的成熟模式之外,燕麦品种比较试验、凤梧片区夏茬燕麦种植试验、牛羊全日粮混合饲喂试验等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青贮饲料和青干草数量质量显著提高,突破了长期饲草料短缺困局,在畜群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饲草剩余逐年增多。以山羊队为例,在173 hm2草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1994后以前,仅供500只能繁母羊(绵羊)全年放牧。2000年开始大面积种植短期饲料作物,制作青贮,载畜量逐步上升,到2013年,种植短期饲料作物30 hm2,饲养能繁母羊1 100只(山羊),调出青贮饲料700 t。2014年种植青贮玉米67 hm2,连作小黑麦28 hm2,种植苕子22.7 hm2,饲养能繁母羊1 200只,调出青贮饲料3 400 t,库存小黑麦青干草198 t。可见,青贮玉米小黑麦连作及种植紫花苕子对于提高饲草储备和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4年以来,随着饲草库存不断增加,剩余饲草渐渐进入市场,售价以青干草:2.00元/kg、全株玉米青贮:0.50元/kg,面向周边养殖场销售。目前库存待售青干草240 t、全株玉米青贮1 700 t,如按预期全部售出,可实现销售收入130万元。另外,正在试行中的全日粮混合饲喂方式将有效提高饲草料利用率,降低损耗,增加收益,剩余饲草销售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 讨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南方人工草地研究不断深入,以多年生黑麦草、鸭茅和白三叶为主的混播人工草地的大面积推广掀起了一场天然草场改良热潮。任继周院士带领的技术团队在云贵地区展开了近二十年的技术攻关,在人工草地建设、管理利用和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和寻甸县作为当时人工草地建设研究及示范推广的实施地点,建成较大面积的优良人工草地,把人工草地牛羊放牧生产系统推向一个新阶段。但是由气候条件的区域性差异,纯粹的人工草地生产系统很难做到饲草料全年平衡供给,特别对于冬春干旱的云南中部地区,从11月至次年5月,降水量较少,人工草地产量有限,需靠大量补饲来维持家畜的营养需求。尽管人工草地质量优良、多年利用、管理成本低,但产量有限,据测定在当地管理较好的人工草地干物质产量为7 000~7 500 kg/hm2,而且牧草生长主要在5~11月份。另外,2010年以来,云南省冬春季节出现持续大面积旱情,对人工草地的影响除降低生物产量之外,主要是草地蛴螬泛滥成灾。2012年7~8月期间,云南大部分地区暴发蛴螬危害,大面积优良人工草地,特别是近年改良的混播人工草地,几乎所有的优良牧草荡然无存,全部被毁,该中心113 hm2优良人工草地遭到破坏,由于黑麦草等优良人工牧草适口性优于天然牧草,易被蛴螬取食,破坏最为严重,至今每年均有蛴螬发生,大多数人工草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相比之下,暖季和冷季型相结合的一年生饲草高效生产系统则显示出明显优势。

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中部地区,其气候特点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著称,夏秋季多雨,气温凉爽,冬春干旱,偶有短期冰雪。因此,利用草地农业生态学理论,开服“系统相悖”,促进“系统耦合”,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建立一年生暖季型和冷季型饲草互补的高效生产系统,两季制种植有效提高单位面积全年生物产量,缓解冬春饲草供应紧张,促进全年草畜平衡和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行的“青贮玉米→小黑麦”饲草生产系统,夏秋种植青贮玉米,冬春种植小黑麦,优化饲草生产的时空结构,较好利用光、热、水资源。“退化人工草地或天然草地→光叶紫花苕→青贮玉米→人工草地”的草田轮作系统,促进草地更新,培肥地力,特别是翻耙耕作破坏害虫生存条件,创造不利于地下害虫生长发育的环境。据报道,深耕土壤,碾压和机械杀伤、暴晒、飞鸟啄食等可消灭蛴螬、金针虫(Elateridae leach)的50%~70%;秋播前一次圆盘耙耙地,可消灭蛴螬的40%左右。在放牧草地上应对蛴螬为害,此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杀虫污染环境,并且存在安全隐患,农耕措施有较大的杀伤力,曾经尝试用机械碾压人工草地,碾压处约50%~70%蛴螬死亡。因此,人工草地与饲料作物轮作,加快草地更新,提高生物产量,防治蛴螬危害,一举多得。

适合当地生长的暖季型饲草主要为青贮玉米,冷季型饲草为小黑麦、紫花苕子、燕麦、等,目前冷季型饲草种植主要为小黑麦。资料报道,一年生饲草高效生产系统中,在直接经济效益分析,净收入最高的是“青贮玉米→小黑麦”生产系统,小黑麦对全年总产量的贡献较大,是冷季型饲草中干物质和蛋白质产量最高的种类。据测定,“青贮玉米→小黑麦”生产系统在当地条件下,其干物质产量是优良人工草地的3.08倍,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而且所产全株玉米青贮和小黑麦青干草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高、家畜喜食,这种饲草生产模式对人均耕地相对较少的南方地区发展草食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暖季型和冷季型饲草对生长温度要求的差别,以及不同牧草生命周期、产量品质的变化规律,在放牧草地基础牧草处于休眠或生长淡季,通过补播加入另一种可快速生长和品质优良的冷季型牧草,实现暖季型草地冬季持续生长利用,促进草畜平衡。四川盆地做过类似试验,10月中旬在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放牧草地中施肥并补播6种一年生冷季型牧草,结果表明补播小黑麦和黑麦(Secale cereale),生物产量显著提高,而与豆科牧草亲合性低,补播不易成功。而该中心在以黑穗画眉草为主的放牧草地上,秋季施肥同时补播紫花苕子,利用暖季型和冷季型饲草的互补效应,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原因可能与草地基础牧草种类和当地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其中3个要点是促进光叶紫花苕旺盛生长的主要原因:一是补播于8月下旬草地收割或放牧之后进行,使种子与地面紧密结合,确保种子萌发和生长前期具有充足的雨水条件;二是补播种子均匀混入肥料机械撒入,为其发芽生长提供必要肥力;三是补播后随即封闭草地,在收获之前避免人为干扰。

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通过不断剖析总结,发挥优势,趋利避害,逐步压缩放牧草地面积,增加一年生饲草种植面积,建立暖季型和冷季型相结合的一年生饲草高效生产系统、人工放牧草地与短期饲料作物相结合的轮作模式、暖季型多年生草地与冷季型一年生饲草互补模式、半放牧半舍饲的饲养管理制度,是彻底摆脱饲草不足困扰、促进饲草料生产快速发展和生产经营良性运行的主要技术措施。大量研究及生产实践证明,豆科牧草与其它作物轮作,能够显著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打破害虫和病害的生存周期及寄生关系,有助于降低杂草和病虫危害。与豆科作物轮作后的农田,多食性害虫蛴螬和地老虎比连作农田下降12.6%~18.0%。美国中央大平原连续15年的试验表明,轮作可增加土壤微生物群体及土壤酶的活性,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分渗透和水分稳定大团聚体等物理特性。 因此,对于土地资源紧缺、光照较差、山地比例大的西南地区,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应树立草地农业思想,充分发挥草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利用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建立高效饲草生产模式,推行草田轮作,提高草地生产水平,发展与当生态条件相适应的草地生产模式,实现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

5 结语

回顾过去,目的在于提高未来。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通过多年努力,成为省内外同行业中为数不多的步入良性循环的国营种畜生产经营单位。目前的业绩归因于多年来不断的探索钻研和技术创新, 后来的发展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技术及管理模式

来推动,已经取得的和正在进行中的管理模式探索和生产技术研究将有力促进其生产经营的全面发展。

[1]Hill M J. Direct drilling Tall fescue (Festuca arnudinaced Schreb) Prairie grass (Bromus cartharticus Vahl) and Italian ryegrass (Lolium multiflorum Lam) into kikuyu and Paspalum pasture. Austral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griculture,1985,20:27-31.

[2]李向林,万里强.南方草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云南省情[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4]云南省种羊场场志编撰办公室.云南省种羊场场志[M].2013.

[5]任继周,黄黔.岩溶山区的绿色希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王刚,蒋文兰.人工草地种群生态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7]李锦锋,王文.东非狼尾草在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草地上的生态作用[J].畜牧兽医杂志,2015,1:34-36.

[8]花蕾.植物保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34-336.

[9]何峰,万里强,白静仁,等.多年生暖季型草地冬季补播互补系统[J].草地学报,2006,03.

[10]鲁鸿佩,孙爱华.草田轮作对粮食作物的增产效应[J].草业科学,2003,20(4):10-13.

[11]王无怠.草田轮作的现实作用[J].草业科学,1988,5(1):1-3.

[12]魏军,曹仲华.罗创国.草田轮作在发展西藏生态农业中的作用及建议[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9:98-100.

[13]Acosta-Martinez V, Mikha M M, Vigil M F.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soil under alternative crop rotations compared to wheat-fallow for the Central Great Plains[J].Applied Soil Ecology,2007,37:41-52.

[14]Benjamin J G, Mikha M M, Vigil M F. Organic carbon effect on soil physical and hydraulic properties in a semiarid climate[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2007,72:1357-1362.

Study on the Model of Efficient Forage Grass Production System in the Central Area of Yunnan Province——Taking Sheep Breeding and Popularization Center as an Example

CHEN Ping, WANG Wen*

(SheepBreedingandPopularizationCenter,XundianYunnan655200China)

Taking grassland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in sheep breeding and popularization center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local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climate condition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urrent forage production pattern of combing high yields of feed crops with cultivated grazing grassla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and put forward an efficient forage production system using for the combination of annual warm season and cold season, a complementary system of warm season perennial grazing grasslands and cool season annual forages, a grass-crop rotation system of perennial cultivated grasslands and short-term feed crops, and a feeding model of combining semi-grazing and semi-barn feeding. The research may promote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provide experi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 these regions.

Yunnan central area; climate; grassland; efficient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systematic study

1004-6704(2016)04-0069-06

2016-03-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6048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30960266)资助。

陈平(1963-),男,云南寻甸人,本科,畜牧师,主要从事草地生产管理研究。

王文(1964-),男,甘肃镇原人,畜牧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草地生态、资源与环境。

S 852.651

A

猜你喜欢
小黑麦紫花饲草
饲草小黑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
紫花泡桐(节选)
紫花目蓿高产栽培技术
紫花泡桐(节选)
高温胁迫对小黑麦光合作用影响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
混播方式对小黑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