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的心理定势与影像的伦理传递

2016-08-13 10:03李明昱
电影文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故事

李明昱

[摘要]伦理诉求是人的本能需求,而故事是人们行为选择的主要参照。不论是宗教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是通过故事来满足人们的诉求。而今,影像艺术已经成为承载故事的主要媒介,但影像生态环境的混乱使得其难以为观众提供伦理共识和满足,使得观众陷入无望和困惑之中,以此形成的心理定势,必然指引观众做出有悖传统优秀价值观和不利于精神生活发展的选择。面对这样的窘况,影像伦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伦理诉求;心理定势;故事;影像伦理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中国进入“二次启蒙”阶段,其推崇“科学理性”,强调个人主义,把价值多元、思想多元当作目标不断追寻,试图重走“五四”启蒙道路。但正是因为其对个人主义的过分推崇,使得个人主义被推向极致,发展成为现如今社会的极端个人主义,呈现出对极致推崇集体主义的矫枉过正。“水至清则无鱼”,任何事物发展到极致,都会在极致之下产生某种不可控的“异化”。极端个人主义在当今社会的肆意横行,使时下影视圈乃至社会陷入多元化困境当中。面对问题,人们不是没有选择,恰恰是因为人们可以选择的内容太多,导致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不知道怎样选择是对的,什么选择是能被社会、他人所接受和认可的,这种无序分散的力量推动人们前行,使之不知何去何从。正是因为没有共识的伦理准则和价值标准,人们变得愤世嫉俗,更加以自我作为判断标准,以利己主义作为行事前提,认为日常所做的所有事都是加以伪装过后的虚情假意,所有的善行都是谋求回报的虚假面子工程,整个影视圈乃至社会处于价值观的无序和混乱之中。

影像伦理,是对影像传递内容信息的伦理性问责,它要求影像传递的内容能够满足观众对影像的伦理诉求,协助观众乃至社会建立能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且为之遵循的共识价值观和伦理准则。对此,本文将从心理定势的角度,分三个方面论证影像伦理的重要性。

一、人对故事的需求

人们时常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是对的?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怎样处理才会使双方都满意?等等。当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人们希望有一个标准告诉自己,怎样做是对的;有一个准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是人的本能渴求,亦即伦理诉求。针对这样的伦理需求,人们希望找到替代性满足来实现人们这种本能的欲望。长久以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选择用故事作为人们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参考标准,故事教给人们怎么办、怎么做,协助人们构建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如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所认为,故事是解决社会分裂的最佳方式。故事传递出来的伦理行为和价值取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看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选择,产生社会凝聚力。

不论是孔孟老庄这样的一派学说,还是“四书五经”等文化经典,抑或是诗歌、散文、小说乃至宗教,都可以被看作是人们寻求伦理准则的参照物的模仿对象。

在这个媒介无孔不入的时代,影像已经成为故事的主要载体。影像的随处可见和方便易携,使得当今社会的人们较少通过社会经验获取知识和信息,而更多的是通过影像来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认同,确立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使得人们早已经习惯从故事中去寻找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向度。观众沉浸在影像提供的故事当中,随着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故事的不断演进,力求获得知识满足和情感愉悦。

由于影像接收的直观性和临场性,观众通过移情对剧中人物产生认同,从而进入到人物所处的事件和故事之中,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生体验。因其对剧中人物产生认同之感,观众会不自觉地模仿其行为和动作,形成某种价值认同。一旦故事所传递的价值观有悖社会道德标准,会冲击现有的道德底线,且加剧混乱。时下,“口水电影”不断,观众买票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却在观看完电影后(有的观众甚至中间退场)通过各种渠道发泄自己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愤怒,皆是因为观众的伦理诉求没有得到满足。故事对民族文化极其重要,本民族英雄史诗、王朝历史共同构成民族想象,不同的民族故事起到凝聚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重要作用。一味追求影像的娱乐化和商业化,会使民族文化陷入更加无序和动乱之中,不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国家凝聚力。

二、观众存有心理定势

观众的心理定势是指观众在观看影像之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心理模式,使观众依此对剧中人物、情节环境产生相对保守稳定的价值判断及选择。因其带有倾向性和思维惯性,观众在观看影像时更易接受与自己心理定势相似或相近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定势对人们行为的选择起着指向性作用。

由于观众长期被影像艺术传递的内容包裹,这些影像作品的光线色彩、风格类型、叙事手段等会潜移默化地浸入观众内心,内化为观众的审美经验,其与观众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气质经历互相调和,共同构成观众的经验图式。心理学研究表明,某人以某种认知方式进行思维的次数越多,这种认知方式就会得到巩固和加强,在面对一个新的情境时会优先选择此种认知方式。这是一种本能内驱力的表现,是思维惯性的结果。2月8日上映的《美人鱼》以突破30亿的超高票房成为一部现象级电影,但在北美上映时却被定为R级限制级影片。片中临近结尾时,大批人马袭击美人鱼的家,以极尽残暴的方式疯狂射杀美人鱼,当一条美人鱼被迫从船底跳到船上时,众杀手蜂拥而至,以极其残忍的方式砍杀美人鱼,一时间画面内血流成河。这样残忍暴力的画面,导演几乎用不加掩饰的方式较长时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其满足了观众的窥视心理,但也冲击着观众的伦理底线,在人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易形成心理定势。法国著名哲学家朗西埃认为,一部影片中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镜头或片段需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镜头或片段对观众的心灵刺激程度,另一个是镜头的绵延度,这两个方面共同决定一部影片中最能让观众记忆深刻的镜头或场景片段。这表明,不是影片结尾看似美满的大团圆结局就会抵消影片之前的色情、暴力等场面对人们的影响,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仍是那些色情暴力场面。

心理定势一旦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会有一定保守性。这种保守性会使人们将自己的影像观限定在一个框架范围内,当人们面对不同的影像时,会下意识地用固有的心理定势进行相关的选择。当人们发现与自己心理定势相符的影像时,其会询唤出观众强烈的认同感,加深观众对此类影像的心理定势,使之更具稳定性和保守性,更难改变。由此,当类似《美人鱼》中的极具诱惑的色情场景和残忍捕杀的暴力场面投射到观众心中,营造出感官反应场,刺激观众深层心理反应,随着时间和冲击力的不断加强,这个心理定势被不断巩固,使之更具保守性和稳定性。在之后的观影体验中,如再遇类似的镜头场景,此类镜头会询唤出主体的心理定势,对主体进行指引性选择。

时下的影像艺术作品给观众呈现的更多是个人主义、金钱至上,充斥着利己排他,淫、暴等场面,而将集体主义、公平、正义、诚信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弃如敝屣。这样的影像围绕在观众身边,不断询唤观众的主体性,使得希望通过故事来找寻自己行为选择和伦理取向的观众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随着询唤次数的增多,观众会潜意识地接受这些影像作品传递的内容,对这些内容产生认同,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伦理标准和价值原则,形成心理定势,而这种心理定势一旦形成,会因为当下的影视环境而被不断加强和巩固,根深蒂固地存于观众内心,极难改变,并会指引观众做出和影像中传递出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金钱至上相同或类似的行为选择。这就会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陷入极大困境,对整个国家的思想建设形成极大的阻碍。当社会充斥着与传统优秀思想相对立的价值观念时,试想,我们传承下来的究竟是什么?

三、影像伦理的必要性

我们不同于有宗教教义等约束的西方社会,故事是我们建构伦理价值观念,整合行为选择的主要依据,不同故事构成这个民族或国家的想象共同体。而今,影像艺术是承载和传播这一想象共同体的主要媒介。

中国“以儒代教”的文化传统,构成了祖辈相传的文化基因和对故事的接受心理。这种集体无意识,使得观众早已习惯从影像故事中找寻自己想要的参考行为,解决自己的选择困境,观众在潜意识里希望从影像中去了解和获取什么,一味的娱乐,用大量的淫、暴镜头引起观众的感官刺激,这只满足了观众的感官娱乐而忽视了心理满足,而任何一种影像娱乐都是要达到身心的双重满足,才能被理解为真正意义上的满足。所以,当观众观看大量喜剧、闹剧而从中几乎一无所获时,心中的不满就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来,近年来许多电影“高票房、低口碑”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恶棍天使》凭借邓超、孙俪夫妻档的强吸引力加之上映前的大量宣传,在未上映前就积攒了大量的人气。上映后伴随的票房持续走高,观众的唾弃声也是随之增长。莫非里吃苍蝇、查小刀傻呵呵捡狗屎等镜头极大地刺激观众的视觉,挑战观众的伦理底线。虽然导演也想要通过影片去传达一些伦理观念,但是片中大量生扯的搞笑和一些挑战观众底线的镜头已经营造出为观众所接受和认同的感官反应场,它们投射到观众心里的时间和给观众造成的心理刺激,远超于那些所谓想要传达伦理观念的场景。因而,整部影片观看完毕后,留存在观众心里的只能是那些挑战观众生理和心理极限的场景,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所以观众在观影过后以各种形式对电影口诛笔伐。过分生扯的搞笑会让观众产生厌恶之情,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类影片的超高票房会使得同类影片持续不断地出现并成为主流,极易使观众对某个编导或某类影片产生一种心理定势,而通过影像形成的心理定势的稳定性要远超通过简单的概念灌输形成的心理定势。当观众形成主流电影都是有表无里、不值一看的烂片的心理定势时,其会转向其他艺术形式或他国电影,以满足自身的潜在心理需求,亦即伦理诉求,这无疑不利于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如果转向的是其他艺术形式,尚且是在中国土壤下滋养而成。但当他国影像满足了观众的伦理诉求,观众对他国伦理产生认同,并形成心理定势时,其会自觉地用他国的伦理来做出自己行为的选择和价值取向,那么,以此建构的主体性就具有他国性,对本民族文化有极大的冲击力。

我们用什么方式看待世界,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我们用影像来认知世界,世界就会呈现出影像为我们建构的模样。在道德生活中强调共同体的生活,特别是有差异的共同体的生活,可以充分体现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影像艺术已经成为故事的主要载体,中华民族对故事的先在性需求,决定了影像艺术是解决当下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其对观众的提升可以通过肯定或否定剧中人物的某些言语、行为,通过悬念将观众带人预先设定的故事方向,自然而然地引向伦理叙事之中,以此为观众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不同的观众通过观看影像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选择与命运走向形成讨论,增强观众对影像内容的参与程度,让影像成为人们交流情感,探讨思想,寻求解决当下矛盾困境和整合自身伦理尺度和价值标准的有力平台。从这样的观看体验中获得认同而形成的心理定势,是自然且积极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充盈民众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影像的伦理传递不论从个人还是社会的角度都是十分重要且刻不容缓的事,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猜你喜欢
故事
为“故事”买单
故事细节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