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戴乃迭《阿Q正传》英译本对国民性思想的传达

2016-08-15 00:42陈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名作欣赏 2016年30期
关键词:阿Q正传杨宪益太爷

⊙陈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杨宪益、戴乃迭《阿Q正传》英译本对国民性思想的传达

⊙陈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撰写的一部引发众人对国民性思考的小说,迄今已有多种译本,其中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The True Story of Ah Q是国内最具权威的英译本。本文首先由《阿Q正传》的创作目的引出国民性思想;然后结合原作体现国民性的四个方面,从词汇、句法、修辞手法三个层面分析该译本是如何传达国民性思想的。

《阿Q正传》 杨宪益夫妇英译本 国民性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是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①。故事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小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受封建礼教迫害却无觉悟的“阿Q”形象。他受尽压迫和屈辱,却不正视被压迫的事实,反而用“自负”“自欺欺人”“恃强凌弱”等方法自我安慰,从而在精神上得以解脱,进而达到精神上的“胜利”。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在遣词造句方面基本与原作对应,在形式上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既译出了内容又传达了思想。

一、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国民性’是鲁迅早年和前期十分关注的问题,它经常占据鲁迅思想活动中心。”②“国民性”一词并非鲁迅首创,但是“对于国民性劣点的研究、揭发、攻击、肃清、终身不懈,三十年如一日,真可谓‘鞠躬尽瘁,死一而后已’”③的,唯有鲁迅。在《马上支日记》里,他将国民性与民族性做同一概念使用,许寿裳回忆他研究国民性的一篇文章叫“鲁迅与民族性研究”;因此,鲁迅的“国民性”可称为民族性。邵伯周等学者认为国民性可以指人民大众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觉悟;可以指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以及在其影响下所形成的某种精神状态。④鲁迅把国民性问题诉诸笔端,在《再谈保留》中曾谈及:“鲁迅作的一篇论《阿Q正传》,大约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⑤

本文认为《阿Q正传》所传达的国民性思想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下的精神状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阿Q被剥削的悲惨生活、赵太爷等封建残余势力的专制以及阿Q自我陶醉的“精神胜利法”和对“未庄人”看客形象的描写。

二、杨译本中的国民性思想

杨译本“在忠实于原作文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原语和译入语各自的语言特征,突破了英汉两种语言表层结构的束缚,深入挖掘译入语的深层结构及其表达潜力,从而再现出原作的典型个性化语言及其独特的风格”⑥,最大限度的传达了原作的国民性思想。

1.词汇层面:杨译本“选词精当”⑦,在词的意蕴上能准确地传达原作的内容和内涵,语言风格上基本与原作对应,传递出了原作的国民性思想。

例1:封建残余势力的专制——赵太爷专制姓氏

原文: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

译文:When the old gentleman set eyes on him his face turned crimson with fury and he roared:“Ah Q,you miserable wretch!Did you say I belonged to the same clan as you?”Ah Q made no reply.The more he looked at him the angrier Mr.Zhao became.Advancing menacingly a few steps he said,“How dare you talk such nonsense!How could I have such a relative as you?Is your surname Zhao?”Ah Q made no reply and was planning a retreat,when Mr.Zhao darted forward and gave him a slap on the face.Ah Q made no attempt to defend his right to the name Zhao but rubbing his left cheek went out with bailiff…

原文用“喝”“抢”“跳”三个颇具动感的词来描绘赵太爷接待阿Q的情形。译文相应采用“roared”“advancing”“dartedforward”等表达强烈感情、给人紧迫感和即视感的动态词,描绘出赵太爷虚伪、蛮横、霸道的形象。译文没有直译“不开口”“往后退”,用“madenoreply”表现一个唯唯诺诺的静态阿Q,与赵太爷的动作产生鲜明对比;“was planning a retreat”不仅表达了原意,还体现了阿Q的内心活动:“打算着”后退;而“made no attempt to defend his right”让人觉得阿Q并没有试图去捍卫自己的权利,译出了言外之意:对阿Q不吭声不反抗的叹息,对遭受几千年封建社会奴役的人民无觉悟的叹息——这正是“至于百姓,却就默默地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⑧。

例2.看客形象和精神胜利

原文:“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译文:Ah Q roared with delighted laughter.(not translated)

The men in the tavern joined in,with only a shade less gusto in their laughter.

这是阿Q和看客对小尼姑骂“断子绝孙的阿Q”的反应,“十分得意的笑”只因阿Q自认为赢了小尼姑和看客的赏识,“九分得意的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笑,酒店的人是冷漠的旁观者,是鲁迅国民性思想中批判的“看客”。笑声和喝彩足以表明他们惯于把别人的不幸作为自己的快意娱乐的源泉,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而在这样描写之中渗透着作家的挪偷与批判之情。⑨再现原作的独创性需考虑原作的风格,杨译本没有直译“十分”,laughter也符合原作口语体的风格;新词“九分”采用“only a shade less gusto”,比较级less切合原文的意思,突显看客事不关己的心态;“only a shade less gusto”和“roared with delighted laughter”的对比突出了阿Q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尼姑而大获全胜时的“得意”,译出了对阿Q畏强凌弱的讽刺和对看客形象的批判。

2.句法层面:杨译本的句法特色是传达国民性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灵活多样,颇有‘信手拈来,一气呵成’之大家风范,整个译文读起来语气清新,自然流畅,意味隽永,朴实地道,和谐优美,做到了达意传神,形神俱备。”⑩

例3.“精神胜利法”——怕强凌弱

原文:“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译文:“If the monk paws you,why can't I?”

这是阿Q戏弄小尼姑遇到反抗时说的话,“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否定形式的反问句代表坚决的肯定:连和尚都可以对你动手动脚,我肯定也可以。比一般肯定句“和尚动得,我当然动得”更为有力,语气更加强烈。杨译本采用的这个反问句与原文呼应,体现了佛家禁忌和阿Q自认为比和尚有资格动小尼姑的自负心理。

例4:阿Q的悲惨之处——羸弱、疮疤

原文: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

译文:Ah Q who"used to be much better off,”who was a man of the world and a"worker,”would have been almost the perfect man had it not been for a few unfortunate physical blemishes.

译文用“who”引导的三个定语从句与原文保持了“形似”,“a man of the world”和a“worker”表现阿Q是一个饱经世事、为生计不断劳作的贫苦农民;第三个从句较长,而且采用倒装强调阿Q体质上的缺点,羸弱、疮疤等不能使他成为“完人”。封建阶级的压迫和封建思想意识的奴役使阿Q身心俱、逆来顺受,单靠想象“先前阔”来弥补心灵上的空缺,挽回不能成为“完人”的面子。

3.修辞手法层面:《阿Q正传》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尤其是矛盾修辞法。杨译本在准确表达原作含意的同时保持了原文的修辞特色。

例5:“精神胜利法”——自负、自欺欺人

原文:阿Q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说:“这毛虫!”

“癞皮狗,你骂谁?”王胡轻蔑地抬起眼来说。

阿Q近来虽然比较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独有这回却非常勇武了。这样满脸胡子的东西也敢出言无状么?

译文:Ah Q flung his jacket on the ground,spat, and swore,“Hairy worm!”

“Mangydog,whoareyoucallingnames?”Whiskers Wang looked up contemptuously.

Althoughtherelativerespectaccordedhimin recent years had increased Ah Q's pride,he was still rather timid when confronted by those loaferswho were accustomed to fighting.But today he was feeling exceptionally pugnacious.How dare a hairy-cheeked creature like this insult him?

原文使用矛盾并置和自由间接引语。阿Q对“打惯的闲人”向来“胆怯”,但是对王胡却非常“勇武”,欺弱怕强又妄自尊大的形象跃然纸上。杨译本在风格、内容上忠实原文,采用“rathertimid”与“today…exceptionallypugnacious”译出了原文矛盾的并置,保持了原作的反讽意味,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增强了主题意义,突出了“精神胜利法”。

例6:阿Q的悲惨生活和“精神胜利法”

原文: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译文:杨译:Ah Q was unfortunate enough to win and almost suffered defeat in the end.

原文使用矛盾修辞法,表达出对一般人来说赢钱是幸运的,而对阿Q来说赢钱反倒成为不幸的根源,因为赢钱反而挨了打。almostsuffereddefeat——“倒几乎失败”说明阿Q成功运用精神胜利法,最终没有失败。杨译既译出了原文内涵还保持了修辞方法,“almost suffered defeat in the end”更是表达了原文阿Q差点没能精神胜利的意思。

三、结语

杨宪益夫妇的译本既促进了鲁迅小说的传播,也为解读其国民性思想提供了新的资料。本文结合《阿Q正传》原作体现国民性思想的四个方面,从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层面举例分析了译本是如何传达国民性思想的。由此可见,将原作内容、要点和译作的词汇、语言相结合,可为理解原作的主题思想另辟蹊径。

①鲁迅:《阿Q正传》俄译本,列宁格勒激浪出版社1925年版,第1-2页。

②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40页。

③⑤⑧鲁迅:《而已集》《再谈保留》《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卷,第90-91页,第90-91页;第5卷,第154页。

④邵伯周:《讨论鲁迅关于“国民性”问题的见解》,《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1-149页。

⑥⑦杨雄琨:《试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阿Q正传〉英译本的语言风格》,《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第3期,第28页。

⑨⑩刘家鸣:《描绘世情显示病态——鲁迅小说的闲人形象漫议》,《鲁迅研究月刊》1986年第3期,第20-22页。

[1]鲁迅.鲁迅小说全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2]鲁迅.呐喊[M].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3]申丹.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吴中杰.鲁迅的艺术世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徐良举.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J].西藏大学学报,2007(3).

[6]张晓颖.评鲁迅小说中主人公形象的美学塑造[J].鲁迅研究月刊,1994(12).

[7][美]保罗·福斯特.中国国民性的讽刺性暴露——鲁迅的国际声誉[N].任文惠译.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评论及诺贝尔文学奖.

[8]汪卫东.《阿Q正传》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小说形态[J].鲁迅研究月刊,2011.

[9]郑雅.文体学视域下《阿Q正传》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5).

猜你喜欢
阿Q正传杨宪益太爷
那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客从何处来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从文化因素的翻译赏析《阿Q正传》两个法语版本的翻译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去镇上喝牛肉汤
去镇上喝牛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