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农林院校教学建设评价示范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2016-08-15 00:48王楠吕杰段玉玺高西宁
中国农业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农业大学沈阳专业

王楠,吕杰,段玉玺,高西宁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66)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农林院校教学建设评价示范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王楠,吕杰,段玉玺,高西宁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66)

立足农林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围绕“厚基础、精专业、高素质、强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全过程育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农林院校教学建设评价示范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综合构建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教学队伍建设评价示范体系,建立了以点带面教学建设评价与示范新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实施了制度保障建设,为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农科特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建设;本科教学质量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15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1]。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协同育人。

作为培养和提供人才的最终环节,高校显然属于供给侧的一部分。高等教育改革是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而创新创业教育又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2]。

在优化教育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引导、升级社会需求为己任,真正树立为了师生、服务社会、立校为公的宗旨,积极采取各项教学建设措施,切实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在总结沈阳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农林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围绕“厚基础、精专业、高素质、强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全过程育人,提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农林院校教学建设评价示范体系的具体思路,旨在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明确目标,以点带面,推进以制度设计改革为基础的各项教学建设,以评价促建设,以建设促示范,以示范带动整体水平提升,综合构建了“四层次、多元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教学队伍建设评价示范体系,建立了以点带面——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系统平台评审、专业内涵项目建设、课程建设项目评审、德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类案例遴选、青年教师优秀课评审、教学研究项目评审、教学名师培养工程项目建设、教学团队项目建设评价与示范模式,采取多样化特色措施,加强教学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一、以点带面——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农林院校教学建设评价示范体系

(一)构建了专业建设评价示范体系

构建了专业建设评价示范体系,包括建立沈阳农业大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系统平台评审与示范模式,实施专业综合评价与结果公布示范制度;建立专业内涵建设项目评价与示范模式,实施项目评审、展示与示范制度。

1.建立沈阳农业大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系统平台评审与示范模式

建立沈阳农业大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系统平台评审与示范模式,以自主研发构建的“沈阳农业大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系统平台”为依托,遵循导向性、科学性、客观性、简易性、分类指导原则[3],秉承“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面向全校开展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实施专业综合评价结果公布示范制度,以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点”,带动全校各专业积极查摆问题,凝练特色,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专业——“面”。目前,针对全校57个本科专业开展了定量和定性两种方式相结合的三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以数据定量分析为主、以专家定性分析为辅的方式,从生源情况到专业特色,从培养模式到培养效果,从教学资源到教学成果,从本科教学工程到教学质量保障,对各专业建设状态进行了全盘梳理和分析,切实保证了各专业真正查找问题,优化专业结构,结合社会需求,凝练专业特色。

同时,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实施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结果公布示范制度,要求优势专业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各专业比对同类别优势专业建设情况,准确定位分析、查找问题、整改优化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通过查找问题,对我校各本科专业生源情况、培养模式、专业师资基本情况、专业教师科研和教研情况、实验实践教学条件、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在校生综合素质等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此项工作自2013年启动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各专业的发展。多年来,学校以建立的沈阳农业大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系统平台评审与示范模式为依托,组织各专业开展涉及近万条数据的省内本科专业信息数据采集和省内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学校环境科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一些优势专业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2.建立专业内涵建设项目评价与示范模式

建立专业内涵建设项目评价与示范模式,实施项目评审、展示与示范制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围绕促进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健康良好发展,开展专业内涵建设项目评审评价,注重专业内涵建设,突出专业特色,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促进获批优秀特色项目信息网络共享,促进其成果展示与示范,以专业内涵建设项目——“点”,带动全校各专业积极明确目标,夯实基础,强化内涵,形成一批优秀特色专业——“面”,并以此为契机开展对专业建设中课程,团队,教材,实验中心与基地,网络教学建设等各项重要要素的综合改革。

多年来,坚持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基础和服务面向,完善专业教师队伍配备,强化专业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形成了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框架。学校现有57个本科专业,覆盖5个学科门类和32个专业类,其中农学学科包括了下设的所有7个专业类。目前,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园艺专业获批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园艺,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第一批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建设项目,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农业电气化4个专业获批第一批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建设项目。此外,获批省级专业建设项目35个。

(二)构建了课程建设评价示范体系

1.建立精品、一类课程评审评价与示范模式

建立精品、一类课程评审评价与示范模式,开展专家全年追踪听课与督导的校内精品课、一类课评审评价,强化课程优化与重组,加强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凝练理论教学内容,推进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推行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促进研究性学习与师生交流,实施精品示范课观摩学习制度,遴选精品课建成精品示范课程,促进精品示范课程观摩交流与共享,以精品、一类课程——“点”,带动全校专业主干课、必修课、限修课明确目标,建立规划,调整和优化组建课程组,坚持课程组轮换制度,强化课程组建设,形成一批精品示范课程、视频公开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和优秀网络课程——“面”,一方面依托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促进优秀课程示范与共享,另一方面从精品示范课入手,号召广大教师开展面授课堂的示范观摩和学习。

目前,学校获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和优秀网络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2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6门,建设校级精品课216门、校级一类课568门,遴选校精品示范课程105门。

2.建立德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两类课程案例征集遴选评价与示范模式

建立德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两类课程案例征集遴选评价与示范模式,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全员育人,推进全过程案例育人,征集教书育人德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两类案例,实施每门课程按10个学时提交1个案例的制度,制订评审指标,对提交的两类案例严格把关审核,实施专家评价,在全校各类必修、限修、选修课程中融入教书育人德育教育案例和创新创业教育案例,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以德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两类案例——“点”,带动全校各类课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案例教学——“面”,要求教书育人德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两类案例要纳入教学大纲,融入授课内容,进入网络教学平台展示,在课堂教学、实践实习、网络教学中促进了两类教育案例育人功能的示范与共享,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目前,征集教书育人德育案例1078个、创新创业教育案例三千余个。

3.建立青年教师优秀课评审评价与示范模式

建立青年教师优秀课评审评价与示范模式,开展青年教师优秀课全年督导听课与课程实地评估评价,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竞赛观摩与调讲,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观摩展演及表彰活动,对获奖的青年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青年教师教学热情,发挥青年教师优秀课获奖教师示范作用,以青年教师优秀课——“点”,带动全校青年教师加强教学基本功练习,形成规模化高水平优秀青年教师队伍——“面”。目前,评选青年教师优秀课教师215人。

(三)构建了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评价示范体系

构建了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评价示范体系,实施教学研究项目评审评价与共享示范。以自主研发构建的沈阳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申报评审网络系统为依托,开展教学研究项目评审评价,重点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类课题立项。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融入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计划修订、课程建设内容,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相结合,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以理论指导实践,将研究融入实践中,开展立项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发展、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开展立项网络评审评价、中期检查评价、结题验收评价等各环节工作。同时,利用2012年启动研发构建的沈阳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申报评审网络系统平台,实施项目网络信息公开和成果资源共享,以教学研究项目申报评审网络系统评价——“点”,带动全校广大教师深化教学改革,潜心教学研究——“面”,带动我校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目前,累计支持校内教改立项791个,获批省级教改立项116个。

(四)构建了教学队伍建设评价示范体系

1.建立教学名师培养工程项目建设评价与示范模式

建立教学名师培养工程项目建设评价与示范模式,开展教学名师培养工程项目建设评价,开展一系列省级和校级教师评选和推荐评价,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培养,开展名师示范课、名师讲堂与名师事迹风采网络与橱窗展示,要求教学名师要对梯队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培养两名以上中青年教师,自觉指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教学名师培养工程项目——“点”,带动全校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面”。目前,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个、省级教学名师奖17个、校级教学名师奖53个。

2.建立教学团队项目建设评价与示范模式

建立教学团队项目建设评价与示范模式,开展教学团队项目建设评价,紧紧围绕专业与课程建设发展,强化教学团队建设,特别是课程组团队建设,优化专业和课程组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培养和造就一支整体水平高、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促进已有优秀教学团队项目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积极鼓励和培养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教学传帮带,以优秀教学团队项目——“点”,带动全校范围内教学团队建设,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教学和学术创新团队——“面”。 目前,学校已评选校级教学团队49个,获评省级教学团队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农林院校教学建设评价示范体系制度保障建设

(一)政策保障

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全过程育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质量,制订《沈阳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沈阳农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沈阳农业大学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沈阳农业大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实施方案》《沈阳农业大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沈阳农业大学示范专业评选实施方案》《沈阳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沈阳农业大学一类课评估实施办法》《沈阳农业大学关于加强课程建设的若干意见》《沈阳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沈阳农业大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选实施方案》《沈阳农业大学教学研究立项实施办法》《沈阳农业大学教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办法》《沈阳农业大学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以制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各项教学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人文情怀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农林院校教学建设评价示范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二)监控机制保障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逐步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机制,保障农林院校教学建设评价示范体系顺利实施。建立组织保障体系,成立了由主管教学校长、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务处组成的校级组织,以及由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务办、教研室组成的院级组织,共同构成的监控主体组织系统;建立了由教学督导室、教学信息中心组成的反馈组织系统。实施校内各类督学与督导。在整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机制中,坚持专业建设立项制度、教学检查与评价制度、教学院长例会制度、教学督导监控制度、学校各级领导听课制度、教师教学质量申报评价制度、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评价制度、学生网上评教制度、《教学信息》专刊与信息推送制度等,对教学建设评价示范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情况予以监控反馈,保障教学质量提升。在对教师的教学考核中,始终坚持实施教学质量评价考核一票否决制,此项工作自2003年开始实施,至今已有13年。

三、今后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提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方向

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农林院校教学建设评价示范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对于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特色发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农林特色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6年有75名学生参加国家电网招聘考试,72名学生成功应聘,成功率达96%;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孙丽金的大果榛子、郑志瑶的稻田养鸭、梁书东的沈阳4U青年空间等创业先进事例,被《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其中,孙丽金同学的大果榛子项目入围2016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这是东北地区、全国农林院校的唯一一个金奖。这些充分说明了学校实施的各项供给侧改革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人文情怀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贡献。今后还应以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展如下几方面探索:

第一,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进一步明确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强化教风、学风、考风建设;教师要“在其位谋其政”,真正投入到本科教学中,推进全过程德育育人、创新创业育人,推进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内力;引导学生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真正沉下心来投入到学习中,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在人才培养方面,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一味迁就急功近利、落后扭曲的社会需求,要用具有前瞻性的供给侧改革思维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引领社会发展。

第二,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以教学研究型大学定位目标为基础,加大本科教学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衔接,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动学校深化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4],按照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按照岗位来对接和培养人才,注重学生入职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坚持做好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打造一流本科专业。坚持开展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工作,充分利用专业综合评价结果,对全校所有专业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分层建设,着力建设“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三层次专业。通过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着力打造一流的本科专业,结合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促进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相结合,促进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

第四,加强专业标准化建设,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专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专业认证、国际化评估,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资源配置,建设有特色的、有专业特点的网络考试系统平台,形成有效的全过程随考机制,为国际化跨学科人才培养、学生成长多元化、优秀学生深度学习和研究提供制度保障。

[1]解放日报.明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年[EB/OL].[2015-12-22].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12/22/content_159171.htm

[2]刘艳,闫国栋,孟威,权宇彤,逯家辉,滕利荣,孟庆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3]王洪来,段玉玺,高爽,王楠,李竹林.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07):18-21.

[4]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02:91-94+90.

(责任编辑:周献)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and Demonstration System for the Teaching Construction a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under Background of Innovative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WANG Nan, LÜ Jie, DUAN Yu-xi, GAO Xi-ning

(Sheng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66 China)

Adhering to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nd centering around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solid knowledge foundation, perfect specialty knowledge and skills, high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strong skills,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we should stick to the principl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effective morality and ethic education and all-process education. To accomplish this goal, we conducted explorations and practi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and demonstration system for the teaching construction a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n evaluation and demonstration system involv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courses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search and reform, and teaching term construction was set up, a teaching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and demonstration model which can serve an example to guide the whole teaching system, as well as a guarantee system, was built up, all in an effort to provide conditions for high 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of agriculture to meet the deman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ety as a whol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Teaching Construc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2016-11-08

中国农学会教育教学类科研课题“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研究”(PCE1410)

王楠,女,沈阳农业大学教务处教学建设与质量监控科科长;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通讯作者吕杰,男,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G642

B

1009-1173(2016)06-0015-05

猜你喜欢
农业大学沈阳专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중국인 학습자의 한국어 발음에서나타나는 오류 분석 연구―홑받침 발음오류를 중심으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