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探索
——基于河南农业大学的实践

2016-08-15 00:48杜家方邓俊锋谭金芳
中国农业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农业大学三位一体河南

杜家方,邓俊锋,谭金芳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探索
——基于河南农业大学的实践

杜家方,邓俊锋,谭金芳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农业院校已经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和主阵地,也创造了不少新模式和新经验。基于河南农业大学长期的职业农民培育实践,重点分析研究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政府部门、农业院校和农民这三个主体的协同关系,总结了培育的模式和机制,以期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培育模式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标志着我国农民开始由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迫切需要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1]。

为此,我国近年来大力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特别是农业院校已经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和主阵地。但此前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实践探索较多,培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育主体、教学模式和培育政策等方面[2-3]。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政府(企业)、培育机构和农民三者的协同,如何协同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未见到。因此,本文结合河南农业大学的实践,剖析如何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阵地,探索“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以供决策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参考。

一、“三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探索、形成与发展

(一)探索阶段

早在20世纪60年代,河南农业大学就开展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这个阶段的培训工作分为3个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政府主动寻求学校开展技术合作和技术培训,到学校在科技推广过程中发现农民的技术需求而主动培训,最后到农民因为自身的技术需求而主动要求培训。学校在这3个历程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摸索出“学校、政府、农民”三者结合的培育模式雏形。这种培育模式,最初是通过技术示范推广模式,在新乡、许昌的基层农村田间地头把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传授给农户,形成了“田间学校”的雏形。随着支农扶农政策的发展,“田间学校”模式逐渐发展为长期学历教育和短期技术培训班等相对固定的培训模式。学历教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与南阳市方城县开展的“校县合作”培育模式。该模式利用国家和河南省相关倾斜政策,对方城县涉农企业负责人、种养大户、政府部门管理人员等开展为期2~3年的脱产和在职学历教育。该项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持续开展,先后为方城县培育了300多名高级农业科技人才,为方城县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为河南农业大学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短期技术培训班主要以农业实用人才班的形式开展,培训专业包括烟草、粮食作物、蔬菜等,覆盖方城、内乡、许昌等多个县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培训人员超过2000人次。

(二)形成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基层对先进农业技术的需求愈加强烈,因此,这个阶段的职业农民培训进入快速推进时期。“学校、政府、农民”三者结合的培育模式也在这个阶段逐渐成熟,实现了“三化协同”。(1)培训专业化。职业农民培训专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粮食作物,果树、蔬菜、食用菌、烟草、中药材、畜牧等专业的培训受到基层热烈欢迎,逐渐形成了分类科学的培训专业体系。(2)形式灵活化。这个时期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民离开土地外出学习培训的困难较大,因此,河南农业大学利用项目引导和技术推广等方式,把培训班办到县、村。家门口的培训极大地方便了基层学员,也使学校新技术快速转化渠道更加畅通。(3)基地固定化。通过常年的培训经验积累,河南农业大学发现实训基地在培训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技术只有通过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实习实践才能被农民真正掌握,也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学校通过校地、校企合作等形式,在濮阳、鹤壁、许昌等地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基地,承担农民培训的实训功能。培训专业化、形式灵活化和基地固定化的“三化”模式,将“学校、政府、农民”三者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学校、政府、农民”的三者协同。

(三)提升阶段

作为河南农业教育的最高学府,河南农业大学秉承“厚生丰民”的办学理念,在前期基础上,使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现了4个提升:(1)教学基地的层次提升。2009年以来,学校被评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河南省阳光工程农业培训基地”、“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河南省三区科技人才培训基地”等。(2)教学方式创新度的提升。学校探索的职业农民培训“校内培训+基地实训”模式、“集中培训+跟踪服务”模式、“创业导师”模式等均为省内首创,并为省内其他培训机构纷纷效仿,因而大力提升了河南省职业农民培训的水平和层次。特别是2013年,学校依托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中原农村信息港”,大力开展远程教育,有力地拓展了职业农民培训的空间和渠道。(3)教学内容有效性的提升。学校针对每一类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反复研讨,模块化设计教学内容,形成多种教学计划套餐,做到了针对不同培训随时调整教学内容,科学有效。(4)师资和教材水平的提升。依托学校的社会服务专家团队建设,学校组建了一支70余人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师资团队。该团队包括粮食作物、畜牧养殖、经济作物和农业经济管理等4个小队。另外,开发了一系列的培训教材,满足了各种专业各种类型培训的需求。通过这个阶段的提升,学校把“学校、政府、农民”三者协同与职业农民培育实现了融合和提升,构建了“学校、政府、农民三位一体”培育模式的雏形。

二、“三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实际运作

河南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培训队伍,有各类科学实用的培训计划和教材,建立了固定的高水平培训场所,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参与培训工作的政策和文件;省、市、县等各级政府都对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先进农业技术、农业管理方法等的需求强烈。基于以上 “学校有条件、政府有规划、农民有需求”的现实,在长期的培育实践探索中,学校、政府(企业)和农民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构建了“学校、政府(企业)、农民三位一体”的培育协同体。

(一)建设了“三位一体”的培育基地

职业农民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理论学习、实习实践和创业指导服务密不可分。河南农业大学针对职业农民培育的特点,整合相关优势资源,建立“教学基地+实践基地+创业基地三位一体”的职业农民培育基地。一是依托“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河南省阳光工程农业培训基地”、“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等基地平台,遴选“最好的老师”,配备“最好的教学场所”,提供“最好的食宿”,选派“最好的班主任”,做到“最好的跟踪服务”,建立了一流的教学基地;二是以产学研合作为抓手,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实行以点带面,点面互动,先后与方城、荥阳、汝阳等10多个市县及2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地(企)合作关系,共建30多个各类职业农民培育的实习实践基地;三是以科技部、教育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河南省科技厅“星创天地”和河南省发改委“双创基地”建设为契机,大力建设农业产业孵化园区,依靠产业办培训,依靠培训促产业,形成了集科研、教学、推广、培训于一体的农民创业基地。

(二)创新了“三位一体”的教学制度

职业农民培育不同于高等教育工作。针对职业农民培育的特殊性,学校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学校面授+空中课堂+跟踪服务三位一体”教学方法。一是依托众多长期致力于河南农业科技发展服务的、具有丰富的教学及培训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丰富教学手段,采用互动式、实地式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加强实习实训,为职业农民的农业科技理论教育培训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依托河南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项目,建设了“中原农村信息港”,开通了“12396”惠农科技热线、“中原农村信息港”网站及远程农业教育培训系统,建立空中课堂,在全省农业生产大县设立了10多个农业信息分中心,制作了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远程培训课件。学员离校后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不仅可以通过网站学习解决,还可通过信息港远程视频与专家教授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弥补了传统培训手段的不足。三是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每年承担的各类科技推广类项目,学校常年组织一大批专家教授和学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通过夜校培训、田间地头指导等形式,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对已经培训的学员开展长期的、持续的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等跟踪指导服务,推动学员更新知识、提升能力。

(三)规范了“三位一体”的教学计划与教材

职业农民培育是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系统培育,学校的培训教学计划及其配套的教材等要充分考虑政府(企业)需求和农民需求。从培训学员的遴选开始,河南农业大学就与省、市、县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充分沟通,了解整体农业发展规划、区域农业发展现状等信息。培训学员遴选完成后,学校与各级农业主管部门一同对农民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职业农民培育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学校与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共同制定职业农民培育的教学计划,开发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教材等,形成了“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特色、有效融合政府规划和农民需求的三位一体”教学计划与教材体系。

三、“三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保障机制

(一)政策激励机制

在培训过程中,河南农业大学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策激励体系。一是对优秀培训工作者在职称评审中的突出业绩认定、表彰优秀培训个人和单位、优先推荐培训教师申报科技推广类项目等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二是与省科技管理部门、农业管理部门联合,对参与培训并且能够在各地区科技推广中起示范作用的优秀职业农民实行政策倾斜,通过评选优秀集体、个人以及承担项目等多种形式支持培训学员创业。

(二)市场导向机制

市场为职业农民培训提供有需求的学员和科技需求,并提供满足这两种需求的良好契机。在培训过程中,河南农业大学跳出培训看培训,从市场角度把握培训,发挥市场导向作用,针对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政府需求和学员需求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把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推进职业农民培训良性可持续运行[4]。

(三)目标引导机制

建立适合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职业农民培训目标体系,并使之在学校的培训活动中始终发挥导引作用。在众多的培训目标体系中,河南农业大学认为“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他们对农业科技的吸纳能力”是中心目标[5]。围绕这一目标,河南农业大学分解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形成总目标下的目标结构网络和目标达成过程,构建目标引导体系。

(四)要素协同机制

培训协同体的成功运行和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各要素间的优化和协同,包括培训要素的自身优化。河南农业大学通过师资培训不断提升师资团队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大投入改进办学条件和技术装备等。学校还与政府部门深入合作,特别是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加强合作,建设、升级了一大批实用的培训基地。通过统筹协调,多要素协同发挥作用,培育协同体真正发挥出了自身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育人效益。

四、“三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实际成效

(一)农业科技教育培育体系不断完善

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河南农业大学为职业农民培育准备了涵盖农业产业全过程、从种到收到加工到销售的培训内容,培训专业涵盖粮油作物、畜牧养殖、果蔬、食用菌、中药材、烟草等大部分农业产业,建立了一支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实践中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培育基地、教学方法、教学计划与教材,初步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育体系。

(二)催生明星村镇、农业合作社和创业典型

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通过在河南省持续开展粮食作物、畜牧、园艺、烟草、食用菌、中药材等多方面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培训各类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致富带头人等10余万人次。根据跟踪服务和社会调研结果统计,这些学员中近30%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辐射带动了近30万人在家门口就业。仅在方城县,河南农业大学培训职业农民已达2万人次,60%以上的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和70%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得到强化培训。培训后的职业农民生产经营规模明显扩大,经济效益明显增长,新技术、新成果应用转化数量明显增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催生了一大批明星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典型人物。如2013年的培训学员张振刚,在老师的帮助下办起了自己的养鸡场,从养8000套肉用种鸡开始,逐渐发展为集种禽开发、饲养、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畅销两广、云、贵、川及港澳地区。

(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优秀学员和创业典型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行业协会组织、微信交流群等。更多的学员在自己致富、带动致富的基础上,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感染更多的人,乃至推动了基层的农业产业机构调整。例如:2014年培训学员余常旺,通过培训和学习,已经带动泌阳县葡萄产业大发展,近2年的时间内已经将葡萄产业打造成该村的支柱产业;2015年培训学员王线中,培训后进一步将自己的养牛协会发展壮大,使之升级为全国优秀农业协会,并助推遂平县成为河南省肉牛养殖大县。优秀学员以点带面,推动了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

(四)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大幅提升

培训工作实现了学校与农民面对面零距离接触。通过授课,河南农业大学的科技成果实现了与农业生产一线的零距离对接,学校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品种被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据不完全统计,培训后学员主动与学校开展各类科技合作200多次,转化、运用各类科技成果100余项,有50多名学员创办的企业和合作社等与学校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共建校外科研基地。如2015年培训学员王恒德,和创业导师一起创造性地把猪舍改造为地热供暖,大大提高了仔猪成活率,育肥猪增重效果十分明显,并将这一科技成果无私地向周边养猪户进行了推广,使自己成为了孟州当地养猪户的创业带头人。

(五)形成知名培育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

开展职业农民培训以来,河南农业大学始终把培训工作作为学校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扶贫办、河南省畜牧局等部门都将河南农业大学作为河南省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基地,近7年来年均下达各类培训任务6000余人次,位居河南省首位。通过认真扎实的工作,在河南省内外树立河南农业大学的农业科技培训品牌,得到了省内外多家单位的认可。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广西柳州市扶贫办、安徽阜阳市农委、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和河南省内多个县市的农业局纷纷委托河南农业大学为其开展培训工作,极大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纪文婷,刘朝丽,谢思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更多职业农民——我国职业农民培养研究的十年述评[J].中国农业教育,2014(1):41-45.

[2]由建勋,张青霞.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破解“统筹城乡发展”难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3) :34-35.

[3]王晓旭,张亮.农业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模式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5(5):29-33.

[4]马超,张义兵.国外农民培训的三种模式及其对我国农民培训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 2008(2):157-159.

[5]阮红霞.职业农民增收的主要限制因素及长效增收机制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427-3428.

(责任编辑:胡必强)

Probing into the Trinity Mode of Cultivating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U Jia-fang, DENG Jun-feng, TAN Jin-fang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the forefront of cultivat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created a lot of new models and accumulated some new experience in their endeavor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long-term practice of training professional farmers by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farmers asthe three main entities in the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were analyzed, and the training model and mechanism we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nnovative cultivation of new-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Professional Farmer; Cultivating Mechanism; Cultivating Model

2016-11-18

中国-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合作项目(NMBF-Henan AU);河南省软科学重大招标项目(122400420039);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JY004);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5A880032)

杜家方,男,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处讲师;研究方向:农业职业教育。邓俊锋,男,河南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通讯作者谭金芳,男,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G642

B

1009-1173(2016)06-0040-05

猜你喜欢
农业大学三位一体河南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중국인 학습자의 한국어 발음에서나타나는 오류 분석 연구―홑받침 발음오류를 중심으로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