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园赛事为依托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探究

2016-08-17 02:05蔡二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162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15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社团课外

□ 蔡二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

以校园赛事为依托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探究

□ 蔡二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科研方法,对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进行跟踪调研,并借鉴竞技体育赛事能够推进大众体育参与的经验,运用系统法和逻辑法,构建以校园赛事为平台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开展多层次、分等级、多样化的校园赛事,传播体育文化知识,提高体育技能,建立和宣传校园体育文化,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提高运动参与,培养体育骨干队伍和裁判队伍,实现高校体育目标和教育目标,增强学生体质。

课外体育 校园赛事 体育活动模式

高校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我国全民健身体系得以进一步健全的重要途径。

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远多于课堂体育活动时间,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切合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符合高校特点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十分必要。

挑战体能和意志极限的校园体育赛事使校园体育活动充满活力,有利于构建校园和谐体育文化,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所以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必不可少,构建以校园赛事为平台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亟不可待。

1、普通高校校园体育赛事开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政策层出不穷,“十三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中也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

1.1、校园体育赛事的组织频数低、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课余体育竞赛是由学校、体育部组织为主。每年举办一次的校运会规模较大,但每年一次的频度不能保证多数人的参与。由学院、班级或学生自发组织的,参与人数较多的赛事开展较少。

1.2、校园体育赛事多以传统项目为主

校园体育赛事多以校运会和足、篮、排等传统项目为主,项目开设有局限性,不能最大程度满足高校学生的体育爱好,也将影响课外体育锻炼的良好效果。

2、影响校园体育赛事开展的因素分析

2.1、校园体育赛事组织机构单一

随着时代发展,高校学生对体育健身和社交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单一由体育部制定并组织实施群体活动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健康发展需要。

2.2、场地器材设施不足

调查发现,学生更多的认为体育设施不足、器材场地拥挤、没有好的活动氛围等是影响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表1)。

高校内的场馆设施大多数的时间是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所使用,剩余的时间才能用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赛事对场馆设施的要求更高,由此看来,体育场馆设施已经成为我们开展高校校园体育赛事最急于解决的困难之一。

2.3、项目选择

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喜爱的项目分布广泛(表2)。目前高校开展的体育赛事集中在田径、足、篮等项目上,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对场地设施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各校开展情况各有不同,其他项目的竞赛安排稍显不足。

表1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限制因素(多选)

表2 运动项目喜爱程度及参加情况调查

2.4、经费保障

体育竞赛的组织开展需要经费的保障,大型的体育赛事经费一般是由学校提供专项支出,而校园内一些规模较小、参与人群少和影响力低的体育竞赛,多以自愿参赛报名,共同分担竞赛费用的方式为主,不利于高校分等级、多样化的群体竞赛的开展。

2.5、人力资源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以及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多是由体育部负责,从竞赛规则的制定到临场裁判等一般都是由体育部直接完成。由于体育部教师数量有限,对于全面开展高校校园课外活动以及组织校园体育赛事远远不够。基层体育赛事多由体育爱好者、教师、辅导员组成,裁判专业性和公平性不能得到保证。

2.6、竞赛制度

学校群体竞赛制度的制定应以组织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参与为出发点,通过校内外群体竞赛,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实现国家提倡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而目前高校普遍的群体竞赛制度从机构设置到工作重心均与这一目标存在一定分歧。

3、以校园赛事为依托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构建

以校园赛事为依托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是通过开展多层次、分等级、多样化的校园体育赛事,以传播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技能,调动体育兴趣,引导体育参与,培养体育骨干为目标,以完成高校体育工作和学校教育工作目标以及国家对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要求为方向,制定实施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

在以校园赛事为依托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中,由体育部做指导,以学校组织体育赛事为主导,院系、社团等多级单位共同参与赛事的宣传、组织和实施,形成校内外、院内外、社团内外赛事相结合的高校赛事体系。

3.1、多层次的组织机构设置

构建以校级组织机构为主导,体育部为主体,学院和社团为基础的多层次赛事组织机构体系。做到不同层次和规模的赛事由不同组织机构分管,保证各项赛事有序开展。各层次组织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合作,形成自上到下的校园赛事组织机构体系。

3.1.1、学校赛事组织机构

学校赛事组织机构,由校级领导、学院群体活动负责人和体育系负责人组成,负责校外联赛和校内全体学院或者全体学生参与的比赛。

3.1.2、学院赛事组织机构

学院赛事组织机构,由体育系教师,由院级领导人员、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组成,主要负责学院内外各种体育赛事的组织开展。

3.1.3、社团赛事组织机构

社团赛事组织机构,在体育教师指导下,由社团负责人及体育骨干组成,主要负责社团内外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工作。

3.2、优秀的体育骨干队伍

体育骨干队伍的组织和培养是校园体育赛事组织开展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

3.2.1、高效的组织管理队伍

各级赛事组织机构选用业务知识水平高、体育竞赛经验丰富的人员加入,机构要精简,业务要熟练。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各级赛事组织机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对组织管理队伍也要进行定期的考核制度,制定管理队伍的评估办法。

3.2.2、专业的教练员队伍

专业的教练员能够传授大量体育知识、教授良好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员竞赛能力。校级代表队由体育部专业人员担任教练,学院或者社团代表队由有体育专长的教师或学生担任教练,由体育教师做指导。保证各级赛事组织机构都拥有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

3.2.3、高质量的运动员队伍

高质量的运动员队伍指具有体育知识、掌握赛事规则和拥有一定竞赛能力的高校学生,运动员水平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内赛事的持续开展。

学院、社团根据基层赛事的情况,在普通在校生中选用部分学生组成本单位代表队,负责其日常的训练工作。学院、社团有为学校推荐优秀运动员的义务,学校可根据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成绩等方面,选拔普通学生、院级、社团优秀运动员组成校代表队,负责其日常训练和参加竞赛活动。各层次运动员的分布具有可流动性,各组织机构之间相互协调,根据赛事需要代表相应单位参加相应级别赛事。保证各级校园赛事都有高质量的运动员队伍。

3.2.4、专业的裁判员队伍

裁判员自身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比赛能否顺利进行、运动员技战术水平能否正常或超水平发挥、观众是否心情愉快。专业的裁判员队伍是体育赛事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

体育部可开设裁判员课程,培养裁判员队伍,为学校各级赛事培养裁判人员,也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培养骨干力量,利于国家体育目标的完成。

3.3、分层次、多样化的校园赛事开展

校园体育赛事要结合学校师资、场地器材,做到分层次,多样化开展。

校园赛事分层次的开展,可围绕学校赛事组织机构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学校、院系、社团可在不与上级组织机构冲突的前提下,开展本单位多样化的校园赛事,构建“学校—院系—社团”一体的全校赛事体系。

校园赛事项目选择上可以有多个项目同时进行的校体育节、迎新杯等系列赛事,也可以有传统单项联赛(足、篮、排等),还可以有娱乐性突出、竞技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的群众运动会和趣味运动会。

3.4、多渠道的体育文化知识宣传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经历了“技能-体质-健康”的演变过程,以校园赛事为平台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播体育知识,培养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4.1、体育文化知识展栏

在体育馆或学生活动中心等开设体育知识展,内容涵盖运动健康和安全知识,使同学们了解健康运动的方法,做到合理锻炼,避免损伤,增强体质。

3.4.2、校园赛事海报

好的校园赛事宣传海报能有效地将体育与艺术结合在一起,起到宣传和推广体育锻炼的作用,利于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3.4.3、校园公共网络

通过校内论坛宣传,让学生在浏览校内论坛时及时获得体育赛事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潜移默化提高学生体育意识,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5、引入商业元素

多层次分样化的校园赛事仅凭高校财政支出远远不够,适当引入商业元素,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对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校园赛事的参赛对象是大学生群体,蕴含较大商业价值,能够吸引企业为之投资赞助,企业赞助不仅能缓解赛事经费短缺的状况,并可通过赞助加大赛事规模、宣传广度、奖励力度等,保障校园赛事的可持续发展。

3.6、打造精品赛事

精品赛事往往参加人数多、竞赛悬念大、关注程度高、宣传效果好,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企业也需要将赛事打造成为精品赛事,实现更多的广告价值和经济效益。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外高校学生体育赛事商业化发展为我国高校体育赛事品牌的建立提供了内外部条件。

4、建议

4.1、各级主管部门加强对学校课外体育的重视

以校园赛事为依托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需要高校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设置完善的组织机构、大力开展课外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4.2、建立良好的课外体育竞赛制度

建立良好的竞赛制度,协调好组织机构、项目设置、人力资源、经费投入等多个方面,开展多层次、分等级、多样化的体育赛事,加大学生骨干队伍和裁判员队伍的培养,为我国全民健身工程打下良好基础。

4.3、加大体育文化知识宣传

多渠道加大体育文化知识宣传,推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健康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将体育健身理念深入人心。

4.4、打造高校精品体育赛事

高校打造精品体育赛事,展示学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竞技风采,提高高校知名度,使高校无形资产增值。创立精品体育赛事吸引更多体育爱好者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并能通过精品赛事获得更多的商业赞助,保证校园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1]熊茂湘.提与环境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2007.

[3]宋盛庆.高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学探索.2007.

[4]纪洪海,张莉.高校体育赛事探究[J].内江科技.2007.

[5]吴键.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R].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10.

[6]张百振.体育竞赛裁判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7.

[7]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孟佳珩.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功能研究[J].教育探索.2006.05.

[9]钱枝,鲍亮.论暗云海报的教育价值与体育艺术教育[J].体育世界.2008.01.

[10]吴学勇,梁文敏.广东高校校园体育赛事赞助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01.

[11]霍炎.高校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

[12]刘建刚.打造高校体育品牌赛事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4.1.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社团课外
缤纷社团
小满课外班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畅聊体育赛事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