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分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2016-08-17 02:05柴承军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15期
关键词:高水平上海市运动员

□ 柴承军 蔡 犁(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上海市部分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 柴承军 蔡 犁(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众所周知,田径运动是运动之母,它是所有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然而,由于跳远项目动作难度不断提高,训练时间不断加长,对机体的承受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对多数从事跳远运动的高水平运动员来说,运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怎样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一般都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然而由于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但打破了科学系统的训练计划,还导致了一批有前途的跳远运动员过早地离开了跳远场地,这严重的阻碍了跳远运动水平的发展。因此,加强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尤其是对高水平跳远运动员损伤的科学认识、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寻求有效预防其运动损伤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迫在眉睫。

上海市 高校 专项 跳远运动员 运动损伤

前言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在大学期间除了要学好培养方案中的各科文化课程外,还要进行运动训练。这对高校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但要学好各科文化课程,还要有足够的体力从事运动训练。可是,一旦运动损伤发生将会破坏运动训练的系统性,还会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训练效果以及比赛的成绩,给学生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这不但影响了他们运动水平的提高,还直接影响到了训练、教学以及比赛的正常进行,严重者还可以使人致残,甚至死亡。因此,运动损伤已成为制约高校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如何降低甚至消除运动损伤的发生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1.1、调查对象的年龄及性别特征

通过调查得知,在调查的30名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中,男运动员19人,女运动员11人,男运动员的的平均年龄为20.8岁,女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20.6岁。

1.2、调查对象的专业训练年限、次数特征

通过调查发现,在调查的30名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中,平均运动年限为5.1年;男运动员平均年限为4.9年,女运动员的平均年限为5.4年;通过调查还发现,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平均每年参加比赛的次数为2.5次。

1.3、调查对象的运动级别特征

通过调查发现,在调查的30名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中,大部分运动员的运动等级为二级,有24人,占调查总体的80%,运动等级为一级的运动员有5人,占调查总体的16.7%,运动等级为健将的运动员有1人,占调查总体的3.3%(详见图1)。

图1 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运动等级分布图

1.4、调查对象的来源

通过调查发现,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来源大部分都是来源于高校,有24人,占调查总体的80.0%;来源于退役运动员的有1人,占调查总体的3.0%;来源于体工队在役运动员的有5人,占调查总体的16.7%(详见图2)。

图2 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运动来源分布图

2、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现状

2.1、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受伤率

通过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30名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中,有不同程度运动损伤的有28名,占调查对象的93.0%,其中男运动员受伤人数18人,占男运动员的94.7%,女运动员受伤人数10人,占女运动员的91.1%,男女运动员受伤人数没有显著差异(详见表4);总损伤87次,人均2.9次,这说明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受伤率偏高,值得引起重视。

表4 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受伤率统计表 n=131

2.2、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的分布

通过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30名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中,有28名运动员曾经受过伤,占调查对象的93.3%,受伤总人次87次,其中大腿部受伤的有21人次,占总损伤人次的24.1%,居第一位;部损伤的有19人次,占总损伤人次的21.8%,居第二位;小腿部损伤的有18人次,占总损伤人次的20.6%,居第三位;腰背部部损伤的有9人次,占总损伤人次的10.3%,居第四位;膝部损伤的有7人次,占总损伤人次的8.0%,居第五位;足部损伤的有6人次,占总损伤人次的6.9%,居第六位;手腕部损伤的有4人次,占总损伤人次的4.5%,居第七位;肩部损伤的有2人次,占总损伤人次的2.3%,居第八位;其他部位损伤的有1次,占总损伤人次的1.1%,居第九位。

图3 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分布图

2.3、上海市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程度

运动损伤的程度按损伤病程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按伤情轻重分为轻度损伤、中度损伤、重度损伤。

急性损伤是指直接或间接外力一次作用而致伤者,伤后症状迅速出现,病程一般较短;慢性损伤按病因又可分为两类,其一,陈旧伤,指急性损伤后因处理不当而致使反复发作者;其二,劳损伤,由于局部运动负荷量安排不当,长期负担过重超出了组织所能承受的能力,局部过劳致伤。症状出现缓慢,病程迁延较长。按损伤后运动能力的丧失程度把运动损伤分为三类,第一类,轻度伤,是指受伤后仍能按训练计划计划进行训练;第二类,中度伤,是指受伤后不能按训练计划进行训练,需要停止患部练习或减少患部活动;第三类,重度伤,是指受伤后完全不能训练。

在发生损伤的28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中,有23动员的运动损伤属于急性损伤,占82.1%,有5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属于慢性损伤,占17.9%。其中,属于轻度损伤的有12人,占损伤的42.9%;属于中度损伤的有10人,占损伤的35.5%;属于重度损伤的有6人,占损伤的21.4%。详见图4,图5,由此可知,在病程上,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大多属于急性损伤,在损伤的轻重程度上,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大多属于轻度损伤和中度损伤,但是,慢性损伤与急性损伤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图4 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损伤病程分布图

图5 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损伤程度分布图

2.4、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出现的时段特征

通过对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出现的时期进行调查发现,在受伤的28名运动员中,有23跳远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在训练阶段,占总损伤人数的82.1%有2名跳远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在比赛阶段,占总损伤人数的7.1%;有2名跳远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在准备阶段,占总损伤人数的7.1%;还有1名跳远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在放松阶段,占总损伤人数的3.5%。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损伤发生在训练阶段,比赛阶段、准备阶段、放松阶段运动损伤的发生率相对较少,因此,教练员在进行训练计划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损伤的重要影响,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针对损伤出现的时段特征作出训练计划的调整。

图6 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出现的时段特征

3、跳远专项运动员跳远运动员致伤的因素分析

3.1、生理因素

旧伤未痊愈是引起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生理因素中的第二大因素,这是由于运动员旧伤未痊愈,部分运动员没有重视损伤后的恢复,他们认为小伤轻伤不耽误训练,没有考虑到受伤后身体机能不能达到高水平训练的要求,此时继续参加正常的训练或比赛,会造成新的损伤,因此,在训练比赛过程中,教练员一定要慎重或禁止旧伤未痊愈运动员继续参加训练或比赛,避免旧伤未好又添新痕情况的发生。

3.2、心理因素

注意力不集中是引起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因素中的第二大因素,这是由于跳远运动主要是依靠运动者自身的身体素质来进行训练或比赛的,并且跳远各个项目的技术动作比较复杂,需要运动员的高度集中,如果心不在焉,势必会影响到动作质量的完成情况,动作质量完成的不好便有可能出现运动损伤,因此,在平时的训练或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要加强注意力能力的培养,加强自己的抗干扰能力,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有意识的克服自己的情绪激动,提高自己情绪的兴奋水平,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水平,尽量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训练或比赛时兴奋性过高是引起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因素中的第三大因素。过度兴奋会导致运动员或教练员判断失误,完成动作质量受到影响,从而引起运动损伤。因此,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教练员要随时关注运动员的心理动态,多与其沟通交流,及时给予运动员心理上的调整,正确的判断其心理世界,调整训练计划,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运动员自己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的兴奋性保持在最佳状态,既不感到兴奋难以压制,又不感到情绪低落,从而高质量的完成动作技术,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自我保护意识差是引起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因素中的第四大因素。自我保护意识是指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当突发状况或运动损伤来临时,运动员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提前准备,是运动员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当危险来临时,如果运动员做好了相关准备,那么就会减少损伤的发生,否者则相反。因此,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教练员一定要根据项目的不同,认真研究各项目的技术特点,使运动员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使他们能够根据每次训练课的特点和内容知道了解容易出现的损伤,提前做好预防准备,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当突发状况出现时能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3.3、技术因素

技术动作错误是引起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技术因素中的第二大因素。技术动作错误是指运动员没有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所运用的错误动作违反了人体的结构和运动的规律,在训练或比赛时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因此,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一定学会正确的技术动作,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针对容易出错的动作一定要反复研究,注意技术动作的每一个环节,多进行反复重复练习;教练员要针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及时纠正错误动作,使其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不但可以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还可以有效的提高竞技运动能力。

对方犯规动作是引起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技术因素中的第四大因素。仅有4.1%,这是因为跳远项目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来说,属于个人竞技项目而非激烈对抗性项目,这就大大减少与其他运动员的身体接触或碰撞对抗,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损伤的发生,但是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也会发生对方犯规而发生碰撞的,例如接力赛、跨栏等项目。

4.1、结论

4.1.1、调查人员在较短的运动年限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且人均受伤次数为2.9次,上海市高校跳远运动员的受伤概率偏高。

4.1.2、上海市高校跳远运动员损伤的部位很广泛,受伤概率较高的部位为躯干下肢,大腿受伤的概率最大,其次主要受伤部位是脚踝与小腿,躯干上肢受伤的概率相对较低。

4.1.3、通过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技术因素的技术手段对运动员进行运动前的损伤预防,重视准备活动,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注意膳食和运动恢复以及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可以有效的降低损伤概率。

4.1.4、通过对跳远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得出损伤的部位分别为躁、腰、胸绳肌,膝、胫和脚很明显。这些损伤大部分都是由于运动量安排不合理过度疲劳技术动作错误引起的。明确这一点对于提高运动员对这些运动损伤原因的认识会有帮助。同时,通过加强预防损伤的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这些损伤的发生。正确地认识和安排运动训练负荷是掌握预防损伤手段的基础。

猜你喜欢
高水平上海市运动员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