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联合检测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的应用*

2016-08-24 01:53林坤培黄丽君许志定
中国医学创新 2016年18期
关键词:合胞性疾病支原体

林坤培 黄丽君 许志定



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联合检测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的应用*

林坤培①黄丽君①许志定①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MP)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联合检测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400例年龄为3个月~3岁的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按有无喘息分为喘息组和无喘息组,每组200例。所有患儿入组后均联合检测MP和RSV,比较两组MP和RSV阳性率、检测满意度、特应性体质及家族病史情况。结果:喘息组MP和RSV阳性率、特应性体质及家族病史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检测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儿存在下呼吸道感染时,通过联合检测体内血清MP和RSV抗体滴度,快速鉴别诊断出喘息性疾病,可明显减少检查费用及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uoding City,Luoding 5272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8.019

根据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全世界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支气管哮喘已经成为小儿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学习及正常的生活[1]。儿童会因为任何因素的气道痉挛、水肿、分泌物增加,导致气管呼吸受阻引发喘息。近些年经研究有学者发现,虽然小儿喘息性疾病发病症状大多类似,但是其临床特点与发病因素并不相同,所以小儿喘息性疾病是一种异质性、多样性疾病。引发儿童喘息的重要因素是病毒感染,其不但可以引发哮喘,还能造成急性哮喘的发作与复发,儿童喘息性疾病医生治疗的着重点在于去除病因,对症平喘。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主要包括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及喘息性肺炎,现有许多研究认为肺炎支原体(MP)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与婴幼儿哮喘有密切的关系[2-4]。收集2014年6月-2015年3月间于本院治疗的400例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按有无喘息分为喘息组和无喘息组,入组后均联合检测肺炎支原体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分析对比两组间患儿的阳性率及满意度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400例年龄为3个月~3岁的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均为年龄为3个月~3岁的婴幼儿,且均符合我国医学上有关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2)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晓并同意本试验研究内容。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心脑、肾、肺等疾病者;(2)有先天性喉气管发育不全、支气管异物及急性喉炎引起的喘鸣者;(3)患儿家属拒绝参与研究者。按有无喘息和肺部可否闻及喘鸣音分为喘息组和无喘息组,每组200例。喘息组男103例,女97例;年龄3个月~2.6岁,平均(1.03±0.58)岁;无喘息组男100例,女100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1.26±0.62)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儿入组后,均行MP及RSA检测。(1)血清MP-IgM的检测:两组患儿均抽取静脉血,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该肺炎支原体抗体诊断试剂盒由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根据《中华儿科杂志》2007年第3期对于儿童社区获得性MP肺炎实验室诊断标准,以滴度≥1∶160者为实验室阳性诊断标准;(2)RSV的检测:收集两组患儿鼻咽上皮分泌物,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按试剂盒说明书严格操作。阳性结果判断:显示苹果绿荧光的细胞,为阳性细胞。当放大倍数为200倍时,在视野中找到≥2个阳性细胞,判为标本阳性。

1.3观察指标当所有患儿完成联合血清检测后,采用本科室自编的调查表,了解患儿家属对检测的满意度,内容包括检测费用、时间、方法、简易程度、准确度等。满意度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编的调查表,满意度总评分为100分,90~100分为特别满意,70~89分为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率=(特别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此外,分析比较两组MP和RSV阳性率、患儿特应性体质表现及家族病史。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MP和RSV病原体检查结果本次对400例婴幼儿血清中MP和RSV进行检查,单一性抗原阳性有178例,其中MP阳性为78例,所占比例为39.0%,RSV阳性为100例,所占比例为50.0%,同时两种病原体均为阳性者为14例,所占比例为7.0%。

2.2两组MP和RSV阳性率比较喘息组MP和RSV阳性率均高于无喘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MP和RSV阳性率比较     例(%)

2.3两组检测满意度比较喘息组家属满意度为99.0%,无喘息组为9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167,P>0.05),见表2。

表2 两组检测满意度比较

2.4两组特应性体质和家族病史情况比较喘息组婴幼儿特应性体质和家族病史情况均高于无喘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特应性体质和家族病史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婴幼儿患喘息性疾病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与环境因素也密切相关。近几年来,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也显示,在婴幼儿人群中,喘息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支气管哮喘成为小儿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不但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学习及生活,还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5]。喘息性疾病主要包括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及喘息性肺炎等,患者主要表现为气急、气促及呼吸困难[6]。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小儿喘息性疾病发病人群主要是3岁以内婴幼儿,占70%以上[7-9]。

流行病学中病因学观察显示呼吸道病毒感染是诱发婴幼儿喘息和小儿哮喘的最常见致病原因,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可能导致哮喘发病风险增加甚至直接引发哮喘,此外也有研究证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也可引起哮喘症状[10-12]。据报道,肺炎支原体流行期间流行地区小儿喘息性疾病发生率大幅度增加,反复肺炎支原体感染易引起哮喘,不仅能引起慢性哮喘的发作和病情加重,而且在一些既往无哮喘发作史的特异性人群中,可能是首次喘息发作的诱因[13-15]。呼吸道合胞病毒诱发喘息的机制是感染性炎症和变态反应性炎症错综复杂的结果。感染时发生气道黏膜充血水肿、粘液分泌增加、坏死细胞脱落所致的炎症反应,加之此年龄段的婴幼儿支气管平滑肌发育不成熟,导致气道阻塞狭窄。同时还产生Ⅰ型变态反应,血清IL-2、干扰素-γ、α水平低,而IL-4、IL-5、IL-6、IL-8、IL-10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浓度增高,具有TH1/TH2平衡失调,呈TH2类细胞因子强势状态,这是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的重要指标,也是引起喘息的原因[15-17]。肺炎支原体导致哮喘的机制为直接损伤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本身又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引起各种炎性细胞聚集并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递质及生产因子,导致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失衡,既是感染源,又是变应原及丝裂原,反复感染可刺激细胞增殖、间质纤维化、平滑肌结构改变,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从而诱发哮喘的发生和发展[18-20]。笔者收集2014年6月-2015年3月间于本院就诊的400例年龄为3个月~3岁的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按有无喘息、肺部可否闻及喘鸣音分为喘息组和无喘息组,所有患儿入组后均联合检测肺炎支原体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分析对比两组间MP和RSV阳性率差异。结果发现:喘息组中MP和RSV阳性率分别为34.0%和44.5%,无喘息组为8.0%和9.5%,喘息组MP和RSV阳性率均较无喘息组高(P<0.001);喘息组家属满意度为99.0%,无喘息组为99.5%,两组患儿家属对检测满意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组婴幼儿有特应性体质和家族病史分别为18.0% 和21.0%,无喘息组分别为5.5%和4.5%,喘息组婴幼儿特应性体质和家族病史比例均高于喘息组(P<0.05)。以上结果说明通过联合检测肺炎支原体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抗体滴度,可有效鉴别喘息性及无喘息性疾病,且患者家属对检测费用、时间及准确度等也普遍表示满意。

综上所述,当患儿存在下呼吸道感染时,可通过联合检测体内血清MP、RSV抗体滴度,快速鉴别诊断出喘息性疾病,指导临床医生给予针对性治疗,可明显减少检查费用及时间,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蔡金龙,曲书强.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及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5,32(6):597-599.

[2]黄莉,张新星,顾文婧,等.肺炎支原体与EB病毒混合感染后肺炎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J].临床儿科杂志,2015,32 (8):690-693.

[3]朱淑萍.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5):112.

[4]李宾,吴福玲,冯学斌,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2,29 (2):116-119.

[5]程远,陈德晖,黄向晖,等.5岁以下儿童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偏肺病毒、博卡病毒的相关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4,31(4):339-342.

[6]鲁靖,殷菊,李云娟,等.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及随访[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 (6):436-439.

[7]陆军.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爱全乐和全乐宁治疗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 (16):35.

[8]汪露云.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护理及预防[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82-83.

[9]郎会利,宋庆红,李风,等.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婴幼儿喘息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4):183-184.

[10]颜婷,孙萍,陈婷婷,等.IL-4、IFN-γ及LTE4浓度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8):1873-1876.

[11]陈和斌,贾德胜,王石,等.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血清总IgE水平及其与哮喘的相关性[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8,17 (2):127-128.

[12]张杨.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喘息性疾病36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22(7):307-308.

[13]祝伟,吴文先.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喘息性疾病5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0):27-28.

[14]王曼秋,张秋艳.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哮喘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11):1006-1007.

[15]陈洪敏.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关系[J].江苏医药,2012,38(14):1720-1721.

[16]刘金辉,周晓光,傅瑛,等.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病毒病原学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8):2652-2655.

[17]傅美娇,谢辉,柯红红,等.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合胞病毒与其他病毒感染的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8(48):13-14.

[18]邹丽萍,袁瑞,张艳,等.喘息性疾病婴幼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和巨噬细胞分化抗原-1的表达[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9):687-689.

[19]章礼真.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J].安徽医学,2010,31(1):35-36.

[20]卢先锋,杨晓丽,高爱梅,等.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Bcl-2的表达及意义[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2,41(12):560-561.

Application of Combining Detection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 Infantile Asthmatic Disease

/LIN Kun-pei,HUANG Li-jun,XU Zhi-d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8):065-068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MP) and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detection in infantile asthmatic disease.Method:From June 2014 to March 2015,400 cases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 aged 3 months to 3 years old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they were divided into wheezing group and no wheezing group,each group had 200 cases.All patients were combined to detect MP and RSV,the positive rate of MP and RSV in two groups,the degree of detection satisfaction,the specific physical and family history of the disease were compared.Result:The positive rate of MP and RSV,the specific physical and family history of the disease in wheezing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no wheezing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egree of detection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For infa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detection of MP and RSV antibody titer can quickly make 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sthmatic disease,greatly reduce the inspection charge and shorten the inspection time.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fantile asthmatic disease;Mycoplasma pneumoniae;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2014年云浮市科技计划(医药卫生)项目(WS1422)

①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广东罗定527200

林坤培

(2016-03-16)(本文编辑:李颖)

猜你喜欢
合胞性疾病支原体
鼻负压置换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病程及病情的影响
支原体感染一定是性病吗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雾化吸入干扰素α2b注射液对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的作用研究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藏羊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猪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防治
探究清肺解毒法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治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