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懋元:一生一世的高教情缘

2016-08-25 06:40于洪良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8期
关键词:厦大学科教育

□ 于洪良

潘懋元:一生一世的高教情缘

□ 于洪良

在厦门大学,有这样一位鲐背老者:他15岁从教,已历81载春秋,至今仍躬耕于教学科研第一线。他从教乐教,爱生如子,作育英才,桃李遍天下。他治学严谨,敢为人先,开创新学,被尊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他薄名精艺,一心研学,著作等身,荣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终身成就奖。他就是96岁高龄的著名教育家、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先生。

“我一生最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

1920年8月,潘懋元出生于广东汕头一个贫苦的小贩家庭。15岁时,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成为一名小学教员,教三年级国文和算术。

“第一次上课以失败告终。”潘懋元至今记忆犹新,“事前我花了很多心思备课,可到讲课那天,一上讲台就紧张得不知所措。结果才十几分钟,就将备课的内容全讲完了。”学生们见老师没话可说,就在下面叽叽喳喳、打打闹闹。这次经历使潘懋元悟到:教学应该讲方法。这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埋下了伏笔,他的一生也自此和“教育”联系在一起。

1945年,潘懋元从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他先后执教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曾担任过小学校长、中学教务主任、大学教务处长、大学副校长,现任厦大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他倾其一生奉献给我国的教育事业,为我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潘懋元眼里,学生就是一切,课比天大。1999年,厦门遭遇特强台风。为了不耽误上课,79岁高龄的潘懋元打着赤脚、步履蹒跚地提前到达教室……每年暑假,他都要为即将开学的博士生仔细备课。有人说:“先生,您都讲了几十遍啦,还用备课?”他答道:“教师上课最首要的是备好课,我虽然讲了30多年,但每年的授课内容都不一样,都要更新与完善。”每年新生开学,潘懋元总要跟他们话家常,嘘寒问暖……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做潘门弟子,很幸福。”

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潘懋元不仅是 “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还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榜样。1994年春,潘懋元被聘为汕头大学兼职教授,月薪6000元,但他仅拿1000元作为差旅费和生活开支,余下的5000元悉数捐给当时还缺乏科研经费的厦大高教所。2000年80寿辰时,他从个人积蓄中拿出近20万元设立“懋元奖”,对优秀的年轻师生给予奖励。2006年,在厦大85周年校庆时,他又捐款25万元,其中20万元指定用于“懋元奖”,成为在校教师中个人捐款数额最大的一笔。2012年,福建省授予他“杰出人民教师”的称号,奖励了一辆汽车,老人直接把车卖了20万元,作为奖金平分给全院师生,自己一分未留。但他自己在生活上,依旧布衣素食,不尚奢华。

2014年教师节前夕,潘懋元当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而且是年龄最长的一位,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会见。当《人民日报》记者问及感受时,潘先生说:“我是‘播种者’,又是‘收获者’,得英才而育之,这是一名老师的最大快乐。”无独有偶,在2010年举行的从教75周年庆典上,90高龄的潘懋元说:“如果没有学生,我会很寂寞。”他还多次说:“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一生最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

虽已近百岁之年,潘懋元仍然“人不下鞍,马不停蹄”,以矍铄精神和睿智头脑默默躬耕讲台,作研究,批作业,招收博士生、博士后与访问学者。执着,使他的教育生涯绚丽多彩;热爱,让他尽情享受着为师的快乐。

“要第一,不要唯一”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潘懋元就敏锐地感觉到“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中学生一样来教育”。他认为,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理论。1956年,他倡议并和同事们第一次把“高等学校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搬上课堂。不过,后来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得高等教育学科“难产”。

1978年,潘懋元在《光明日报》撰文,提出“要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广阔前景。此后,他又先后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大高等教育研究室;筹组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1981年,他成为我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导师,《高等教育学讲座》出版;1984年,第一部《高等教育学》出版,标志着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同年,高等教育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列为二级学科;1986年,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在厦门大学建立,他成为首位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有人用“60岁出成果”来形容潘懋元——别人60岁退休了,他却偏偏开始和时间赛跑,焕发第二春。他以勤勉的工作和开拓性的探索,谱写了高等教育学科一个又一个“第一”。

潘懋元一贯强调学科发展“要第一,不要唯一”,并积极谋划和支持其他大学的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建设,先后促成建立了全国最早的四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并积极为其创设良好的学科发展平台和空间……如今,全国半数以上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都有厦大高等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他直接培养的硕士、博士生已达200余人,而受他高等教育学思想、理论教诲的人不胜枚举。这些人很多都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的中坚力量。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2000年9月21日,教育部在“潘懋元教授80华诞并从教65周年”的贺信中说:“潘懋元教授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理论者,教育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为创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丰富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成就;作为一位杰出的教师,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教育人才,桃李满天下,为建设我国高等教育理论骨干教师队伍和研究队伍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活动家,对我国若干重要教育改革决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我国高等教育战略决策的科学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潘懋元的书房里挂着这样一副对联:“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是他一生秉持的治学之道,也是每届学生初入师门时必须牢记的“潘氏守则”。他告诫弟子,做学问必须“自强不息、自甘寂寞、自讨苦吃”。

潘懋元在学术上坚毅严谨,在精神上则自由开放。从1986年开始,他同研究生首创了一种家庭访谈制度,后来被称作“周末学术沙龙”。每逢周六晚上,研究生就在他家里聚会,沙发上一坐,一面吃茶点“各取所需”,一面“话说天下大势”,聊学术、见闻、生活,各抒己见,纵横捭阖。在沙龙上,潘懋元认真倾听,时而择要评说,时而启发引导。他常说:“我一个人想的,很有限,开个沙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潘懋元的影响下,其他教师也纷纷开设学术沙龙。30年来,“周末沙龙”已成为厦大校园最隽永的风景。

潘懋元被誉为“一代宗师”“高教泰斗”“高等教育学鼻祖”,但他却一再推却着这些称号,独爱“人民教师”四个字。他坦言,他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要比花在子女身上的时间多得多。潘懋元平易近人,从不以权威自居,也不以势欺人。与人初见,他总会恭敬地递上自己的名片,名片上的头衔只有简单的两个字:教授。参加学术会议,他都是自己准备讲稿,而且总是站立演讲。他认真的作风、热情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精辟的见解,令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与折服。

潘懋元不仅创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科,而且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等教育、比较高等教育等诸多领域提出了很多富有实践性、前瞻性的观点,功莫大焉。时至今日,他先后撰写了数十本著作和300余篇学术论文。他所创建的“自学—研究—教学实习”三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001年获得高等教育学科第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授予他“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特别贡献奖”;2012年,教育部向他颁发“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

终其一生,执守一业,岁逾九秩,眺望百年。潘懋元用一辈子的追求与跋涉,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的“拓荒者”,以显赫的业绩和独有的执着开创并形成了高等教育学的中国学派。1999年2月,英国赫尔利大学授予潘懋元荣誉博士学位,称他是一位“对中国教育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2013年1月,荷兰莱顿希里尔出版社向全球出版发行潘懋元著作。他已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学界重点关注的中国学者。

如今,在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教育界,大家相沿成习地一致称潘懋元为“先生”,前面既不带姓,也没有任何职衔。先生,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修为,这样一个融聚敬仰与亲切之情的特殊尊称,是对潘先生数十年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最好注脚,他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的一张“名片”。

猜你喜欢
厦大学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学科新书导览】
题解教育『三问』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厦航董事长赵东拜会厦大党委书记张彦深化双方合作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执此长情
“厦大”印象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