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案之后,中国该怎么办?

2016-08-25 06:40刘卫东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8期
关键词:海洋法仲裁庭争端

□ 刘卫东

南海仲裁案之后,中国该怎么办?

□ 刘卫东

近年来,南海问题在国际上得到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为了进一步显示自身对于南海部分岛礁与海域主权的合法性,菲律宾在西方大国的支持和协助下,向联合国国际海洋法法庭提起诉状,要求其对中菲之间的争端进行仲裁。今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的“最终裁决”完全偏向于菲方,引发了中国的强烈反对,同时也给南海问题的走向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南海仲裁的硬伤

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阿基诺政府就中菲在南海的有关争议向国际海洋法法庭提起仲裁,并同时照会中国驻菲使馆。2月19日,中国政府退回了菲律宾的照会并郑重声明,中国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提起的仲裁。当年5月,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海洋法法庭时任庭长柳井俊二指定了5名专业人士组成仲裁庭,并由菲律宾承担了全部仲裁费用。2016年7月12日,海牙国际仲裁庭对南海仲裁案做出所谓“最终裁决”,判菲律宾“胜诉”,并否定了中国一贯主张的“九段线”,还宣称中国对南海海域没有“历史性所有权”。

从整个仲裁过程来看,不仅仲裁结果不客观不公正,而且仲裁行为本身存在很多硬伤。第一,仲裁庭明显侵犯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所享有的权利。根据《公约》,缔约国明确享有将涉及海域划界、历史性海湾或所有权等方面的争端排除在《公约》强制争端解决程序之外的权利,这种排除对所有缔约国都具有法律效力,而仲裁庭却完全无视中国早已做出的排除性声明,故意忽视《公约》不调整国家间主权争议的法律原则,越权宣布对菲律宾仲裁案的管辖权和可受理性,实质性违反了《公约》的规定。第二,1948年中国公布的“九段线”,早于1982年达成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尊重亦无权调整在其达成之前所存在的历史性所有权和历史性海湾的规定,仲裁庭却无视这一现实,强行进行仲裁,存在滥用《公约》的嫌疑。第三,《公约》序言明确指出,“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这也意味着各国不能选择性提取对自身有利的内容。仲裁庭孤立地解释和适用相关条款,将岛礁地位及其海洋权利既与岛礁主权相切割,又与海域划界相切割,损害了《公约》的完整性和权威性。更为可笑的是,仲裁庭认为南海上所有高于海面的陆地都属于岩礁而不是岛屿,即使南沙群岛中面积最大且长期有人居住的太平岛也是一样,引发了国际法学界的一片嘲讽。

仲裁庭无视《公约》中诸多已有的规定,开启了架空规则的恶劣先例,可能引发有关海洋争端的“滥诉潮”,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重大合法权益,而且还可能损害所有缔约国依照《公约》和平解决争端的权益,将危害国际海洋法律秩序,损害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中国政府对这一裁决采取了“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不执行”的明确立场。

仲裁背后的国际博弈

中菲仲裁案已经远远超越了中菲两国之间单纯的海洋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司法斗争。菲律宾政府主动提起国际仲裁,就是为了制造舆论,对华施加法律和道义压力,试图颠覆中国在南海延续多年的岛礁主权和传统地位,而单靠菲律宾一个国家是完全无力达成这一目标的,域外西方国家的支持必不可少。

首要国家是美国。近年来,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和涉足都在不断加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怀疑中国会大肆拓展自身的势力范围,如不坚定遏止则后患无穷,因此奥巴马政府在南海问题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试图对中国进行全面阻击,并积极鼓动东盟国家形成统一战线。除了派遣舰机进行巡航以外,美国还大力支持菲律宾通过法律渠道对华施加压力,以便利用武力和道义两手来迫使中国退缩,从而达到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根本目标。然而,美国并不愿意与中国发生正面军事冲突。一方面,两败俱伤的结果是不可接受的;另一方面,美国在很多国际议题上还需要中国的配合,因为局部问题而损害两国关系是因小失大。因此,在仲裁案结果公布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美国并不强求中国改变其南海战略。

其次是日本。日本在南海问题上没有直接利益,但在安倍政府的眼里,只要是跟中国有关的议题,就是日本的机会,就可以用来牵制中国。日本试图利用南海问题来分散中国对东海问题的关注,获取在东海与中国博弈的更多筹码。对于曾长期供职于日本外务省的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柳井俊二任命了全部5名仲裁员,外界一直有声音质疑其政府背景与偏向明显的仲裁结果之间有关联。日本政府也在第一时间发表言论,宣称仲裁结果具备法律效力,应被遵照执行。

菲律宾对于南海仲裁同样心存矛盾。阿基诺政府依仗美日做靠山积极与中国对抗,但在国内获得的支持不多。相对务实的杜特尔特在选举中击败阿基诺上台后,开始重新思考对华关系与南海问题,认为领土争端不是菲中关系的全部,如果能够争取到中国的经济和基础建设方面的援助,那么在南海问题上降低姿态也是可以接受的条件,因此他不断对华表达善意,试图主动给仲裁案降温。但此举引发了美国的不满,美国国务卿克里迅速飞往菲律宾向新政府施压,要求其在仲裁结果出台后要与美国协调一致,不能单方对华妥协。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南海仲裁结果的公布,既解决不了主权和划界争议,也无法给南海带来和平。相反,南海地区可能呈现出更为动荡紧张的局面。

首先,中国与菲律宾、南海其他声索国以及美国的海上矛盾可能激化,存在一定的军事摩擦风险,海上局势可能变得更为紧张混乱;其次,南海声索国可能以仲裁案为契机,引发对中国多米诺骨牌式的滥诉,菲方还可能以执行裁决为由提请联合国审议或提起新仲裁,这些均对中国在南海下一步的举措形成挑战;再次,披着合法外衣的仲裁庭公布了仲裁结果后,国际舆论对华压力明显增大,一些西方国家可能会站在美日一边作出表态,增大中国获取国际支持的成本和难度,导致中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恶化。

但与此同时,南海仲裁案也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务实应对、自我进化的难得机遇。

第一,仲裁结果的出台没有取得任何具体成效,这将迫使相关争端方和域外大国不得不丢掉幻想,重新回到谈判桌前,依靠对话与合作来解决争端。未来南海地区局势的稳定和主权争议的解决,不取决于有多少法律裁决,而在于发展国家间的友好关系与相互善意,逐步改变各国以政治正确为核心的外交方略,敦促其转而从理性务实的角度进行努力。

第二,南海争端使中美关系面临严峻考验,也给两国政府理性处理双边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中美都不期待在南海兵戎相见,那么两国就不得不学会正确判断对方的战略意图。如果中美能够通过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掌握相处的分寸,就可以为今后的交往打下更好的基础。这方面尤其要注意防范几个误区:一是将南海问题等同于古巴导弹危机,二是将地区冲突上升到民族对抗,三是过分渲染武力对抗而忽视和平谈判。

第三,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民众的成熟提供机遇。仲裁案结果公布后,中国国内掀起一股表达爱国热情的高潮,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够理性的场面,如公司迫使员工换掉苹果手机,民众被阻碍去肯德基用餐,甚至有人用谩骂威胁的方式强制同胞站队等。不过,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都发出了理性客观的声音,知识界也通过社会舆论呼吁民众要保持镇定、淡定、冷静,不能强行进行道德绑架。虽然网络上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但整个社会的反应较之于几年前更为平静安定,中国国民走向更为成熟的阶段。

第四,促进中国在合理利用国际法维护自身权益方面的学习和进步。根据《公约》的原则,中国完全有权不接受、不参与仲裁,但此举也容易给国际社会留下中国不负责任的误解。为了真正使仲裁结果成为“一张废纸”,中国还可以尝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向国际海洋法法理体系内的其他法官提起诉讼,争取其通过对华有利的平行判决,制造存在争议的现状。这种方式比采用军事手段应对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还能帮助中国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海洋法仲裁庭争端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一般接受的国际规章”解析
浅析国际法院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对旁听人员有哪些要求?
什么情形可视为撤回仲裁申请?
国际投资仲裁庭对东道国反请求的管辖权探析
“2018年中欧国际海洋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解决中印领土争端要打“持久战”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美国国际法杂志》南海专刊文章述评
对日受降权争端背景下的中共与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