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我希望死在火星上

2016-08-25 20:21何西
商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马斯克特斯拉火星

何西

编者按

即便你熟知马斯克的创业故事,你也没有办法成为他。不过,你仍然可以从他身上获得一些启示,比如一个非专业人士如何进入高精尖领域,如何聚合人才;比如个人的技术创新热情会迸发出怎样的力量,需要经历怎样的考验。这种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或许正是热衷于模式创新和贩卖情怀的中国创业者所缺乏的。

埃隆·马斯克在洛杉矶的中心地带建造了一座火箭工厂。这座工厂可以同时建造多枚火箭。工厂里随处可见穿着白色外套的技术人员,他们正在生产主板、无线电和其他电子器件;在一个特殊的密闭式玻璃空间里,另一群人正在建造将被送往国际空间站的太空舱;带着头巾、露出文身的男人们一边听着范·海伦乐队的摇滚乐,一边给火箭引擎安装电线……

制造火箭只是马斯克商业版图的三分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被世人熟知的电动汽车特斯拉,以及太阳能供应。而他的终极梦想是帮助地球人移居火星。

有人将马斯克视为天才,也有人将他看做是骗子,但疯狂的梦想家或许是最适合马斯克的标签。

来自太空的召唤

2000年的旧金山,疯狂的商业故事比比皆是。不需要做出像样的、有需求的产品,就可以成立一家蓬勃发展的公司。你只需要找到一个跟互联网相关的点子,昭告天下,然后就会有迫不及待的投资人为你的试验掏钱。

在这波热潮中,马斯克展现出他的远见卓识。他创立的Zip2,相当于谷歌地图和点评网站Yelp的结合体,最后被康柏收购;紧接着他创立X.com,开展线上转账和线上支付,后来演变成著名的PayPal公司。这家公司被eBay收购之后,作为最大的股东,马斯克从中净赚1.8亿美元。

很快,2000年的这场互联网致富幻想破灭,让旧金山和硅谷陷入低迷。而此时的马斯克已经成为硅谷闪耀的富豪新星。他决定重拾帮助人类移民火星的梦想,并认为这是比设计互联网服务更加伟大的使命。他搬到洛杉矶,这座城市可以让他有机会接触太空行业。因为温和且稳定的天气,这里一直是备受航空业青睐的城市。

员工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告诉马斯克他的要求是无法实现的。如果是这样,马斯克会解雇这个人,并接替他的工作。

他在洛杉矶结识了一群太空专家。经过一番探讨,他们计划开展一个叫作“火星绿洲”的计划:由马斯克买下一枚火箭,将一个机械温室发射到火星上去,以观察植物在火星的生长。

为此,马斯克和同伴前往莫斯科,准备购买一枚翻新的洲际弹道导弹,用作运载火箭。俄罗斯人开出每枚800万美元的价格,马斯克还价800万美元两枚。俄罗斯人看着他,一副“小伙子,别闹了”的表情,还讽刺他根本没那么多钱。

马斯克被激怒了。在回程的飞机上,他做了一个惊人决定,自己造火箭。2002年6月,他在洛杉矶郊区埃尔塞贡多格兰大道东1310号,租了一间旧仓库,成立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他到顶尖大学的航空学院去寻找成绩优异的学生,邀请他们到SpaceX工作。

不同于大型火箭,马斯克计划制造更小载荷的新兴火箭。他希望能够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并实现火箭回收再利用,借此打开一个全新市场,从商用、科研火箭的发射中赚取利润。这样他不仅能从波音公司、洛克希德公司,甚至是俄罗斯和中国的火箭发射生意中分走一杯羹,还可能颠覆这个由国家主导的市场。

梦想家不是空想家。马斯克的伟大之处或许就在于,尽管这个梦想在别人看来如此荒诞,但他敢于将它付诸实践。

不仅如此,他还懂得如何让他的梦想引起外界的关注。他用一台特制的设备将7层楼高的“猎鹰1号”连同SpaceX的移动发射系统运到联邦航空管理局总部展示,并在华盛顿召开新闻发布会,昭示天下,他们已经制造出了现代化、智能化并且价格更低廉的火箭。他甚至宣称猎鹰火箭是由他自己设计,并雇了几个制作纪录片的人跟拍自己。

这些举动为SpaceX打开了知名度。但马斯克太过突出自己,这与大众希望看到的谦逊形象相悖,就连SpaceX的员工也向媒体抱怨过这一点。

马斯克属于这样一类人,他拥有明确的目标,并以能否顺利完成目标作为他一切行为的衡量标准。他看上去不太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他,但他却很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他的产品和事业。他会每天搜索有关公司的新闻。如果他看到负面消息,会指定公关部门去“更正”,也会亲自撰写论证严谨的文章反驳。

未经考验的梦想不值得实现

马斯克的疯狂梦想不只是制造火箭、登陆火星,还包括制造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他除了从那1.8亿美元中拿出1亿美元投资SpaceX外,还拿出7 000万美元投资特斯拉电动车、3 000万美元投资太阳能供应商太阳城。

然而,火箭和电动车的研发周期远远超出预期,这让马斯克一直处在随时断血的风险当中。他不得不变卖自己的迈凯轮跑车和其他私人财产来换取更多的资金。到2008年,他手里的资金只够支撑到年底了。

媒体开始以取笑特斯拉不稳定的财务状况为乐。“汽车真相”网站还在2008年5月开设了一个名为“特斯拉死亡倒计时”的栏目。而就在这个时候,马斯克和妻子贾斯汀的婚姻也出现了问题。他的妻子在博客中透露两人的婚姻出现了第三者,这自然也成为媒体指责马斯克的把柄。“我简直是被手枪轮番扫射。”马斯克说。

不过,以马斯克性格,他不会被动地接受失败,他更擅长主动地处理问题。不管是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中,他都要掌握主导权。

当他和贾斯汀的婚姻还处在婚姻咨询阶段时,他就对妻子下了最后通牒:“如果我们今天不能解决(婚姻问题),那么我们明天就离婚。”他们在2008年6月签署了离婚协议。紧接着,马斯克开始了一段缓解压力的旅行,并在旅行中结识了第二任妻子,演员妲露拉·莱莉。

然而,公司的财政危机远没有感情危机那么容易解决。

此时,“猎鹰1号”的第四次发射成为关键。如果成功,不但会提振团队信心,也会成为马斯克融资的有利因素。所幸,2008年9月28日,“猎鹰1号”顺利进入轨道。这是世界上第一枚发射成功的私人建造火箭,也是500个人花费了6年时间创造的现代科学和商业的奇迹,尽管比马斯克原计划晚了四年半。

这场胜利帮助马斯克获得了NASA为国际空间站签订的一份超过10亿美元的补给合约。而在这之前,他手里的钱只够救一家公司,他必须在SpaceX和特斯拉之间做选择。有了NASA的合约后,他从SpaceX借了一笔钱资助特斯拉。

不过,这远远不够。马斯克希望投资人能继续帮助他,但投资人却降低了对特斯拉的估值。在马斯克看来,投资人的计策无非是将他驱逐出特斯拉,然后将公司卖给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

他不愿妥协,而是决定冒一个更大的风险。他将特斯拉的这轮融资从股东权益融资变为债务融资。他深知对于一家几天内就可能倒闭的公司而言,说服投资人和银行改变投资策略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于是他决定虚张声势,告诉投资人他可以再次从SpaceX借4 000万美元来完成这轮融资。

他的战略奏效了。这轮融资终于在圣诞前夕完成。如果再迟几个小时特斯拉可能就要宣布破产,当时马斯克只剩下几十万美元,甚至无法第二天给员工支付薪水。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马斯克的梦想一直行走在钢丝绳上,他随时都有可能粉身碎骨。他既要受得起媒体和资本的追捧,又要禁得住他们的诋毁和背叛。而除了这些,团队的管理也是对他的考验之一。

偏执狂的逻辑

马斯特拥有名声远播却又臭名昭著的管理风格。

马斯克会因为某个紧急计划要求员工在周六和周日加班,并睡在桌子底下。当有员工表示需要休息一下,陪陪家人时,马斯克却说,“我们破产之后,你们会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的。”

对于马斯克的员工来说,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告诉马斯克他的要求是无法实现的。如果是这样,他会说,好吧,这个项目跟你无关了,从现在开始我是项目的CEO,你的工作也由我来做。最疯狂的是马斯克真的这么做了。每次他解雇了某个人,他都会接替那个人的工作,而无论是什么项目,他都能完成。

按照神经心理学家的分析,马斯克的行为显示他是个天才。这样的人往往会认真地观察这个世界,发现其中的故障,然后在脑中构思逻辑路径来排除它。在马斯克看来,那些在工作时犯错误的人,都阻碍了他的前进。他不是没有感情,只是觉得自己是唯一一个了解自己的使命时间紧迫的人。他比一般人更加不在乎他人的感受,更没有宽容心,因为他冒的风险实在太大。员工应该尽最大能力帮助他解决问题,否则就直接滚蛋。

在这种逻辑之下,马斯克偶尔对员工表现出的关怀,也往往不是出于温情。有一次,SpaceX的工程师杰里米·霍尔曼的眼镜坏了。由于没有时间去配眼镜,霍尔曼变得很急躁,就在工厂里发牢骚,没留意到马斯克就站在附近。两个小时后,马斯克的助理递给他一张预约卡,让他去眼科专家那儿看病,并且已经支付了费用。“埃隆对工作的要求很高,但他会先清除你前进路上的障碍物。”霍尔曼说。

SpaceX的高层人员流动频繁,不过大多数初创阶段的关键管理人员已经在公司坚持了10年甚至更久。马斯克在他的队伍中成功唤起了乔布斯式的狂热。正如SpaceX的招聘负责人多莉·辛格所说,“他的愿景是那么的清晰,他几乎可以催眠你,赋予你同样疯狂的愿景,比如:‘没错,我们可以去火星。”不仅如此,为马斯克工作会让你感到痛并快乐着。员工会对超长的工作时间、马斯克粗鲁的沟通风格不满。然而,几乎所有人,包括那些被解雇的员工,都无一例外地崇拜着马斯克,他们像谈论超级英雄或者神灵一样谈论着他。

马斯克的粗暴不只是对员工,他还经常和NASA、空军或联邦航空管理局这样比较官僚的机构发生冲突。有一次,他整理了一份清单,记录了美国联邦航空局一位官员在一次会议上发表的所有愚蠢言论,并把这份清单发给了这位官员的上司。“然后他的笨蛋上司给我发了一封长邮件,说他致力于航天工作20年,还问我怎么敢指责那家伙做错了。我告诉他,不只是那个家伙错了,你也错了。”

“我们希望能够变革航天产业。如果这里的规则让你裹足不前,那么你就必须打破它。”

一位前政府官员指出,在未来几年,如果SpaceX想要继续讨好军方和政府机构,击败现有承包商获得合约,那么马斯克需要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气。但对于偏执的梦想家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希望死在火星上

马斯克希望激发大众的兴趣,使他们重拾对科学、征服未知和技术创新的热情,而不仅仅热衷于用140个字和短视频改变生活。

有人曾问他对炒得很热的“亚轨道旅游”怎么看,为何SpaceX不参与这个看起来有利可图的市场。当时他表现出强烈的不屑一顾,因为他心中做SpaceX的目标是让人类用更低的成本迈入太空,“推动向多星球文明的跨越”。而那些亚轨道旅游除了赚点富豪的钱,对技术和人类没有任何实质的推进作用。

马斯克认为自己身上有一种极客精神。事实上,信仰技术改变世界是硅谷的伟大传统,微软的盖茨、谷歌的佩奇、苹果的乔布斯都这一传统的践行者。而具体到“偏执追求”这点上,乔布斯以苛求细节著称,马斯克的偏执则是表现在他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一定能实现他希望的技术创新。

在研发特斯拉的过程中,因为电池设备太重,马斯克要求工程师们用铝来代替钢,以减轻车身重量。但是铝材在巨大压力下容易拉伸变形。团队屡次劝说马斯克放弃这个想法,但马斯克不愿妥协。他说:“我知道我们一定能够做到,只是花多少时间和精力的问题。”最后的结果证明他是对的。他永远要求同事们去考虑“实现路径”,而不是争论“是否可行”。

正是凭借这种对技术革新的坚持,使得SpaceX变成火箭发射领域最稳定的运营商之一。SpaceX大约每月发射一次火箭,为某家公司或者某个国家运载卫星;或为国际空间站补充供给。而特斯拉Model S打败了包括保时捷、宝马、雷克萨斯、斯巴鲁等在内的11家劲敌,并被杂志称为“美国仍然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有力证明”。

马斯克还计划建造生产锂离子电池的“超级工厂”。出自“超级工厂”的电池组将便宜很多。这样一来,特斯拉不仅能够达到Model 3售价3.5万美元的目标,还能为超过500英里(约800千米)续航的电动汽车的上市铺路。与此同时,特斯拉还将修建一个全球免费充电站网络。

随着马斯克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他已经从一个大话王变成了硅谷最出名的实干家。按照马斯克的愿景,到2025年特斯拉将成为正在蓬勃发展的电动汽车市场中的主导力量;太阳城将成为一家大型公用事业公司以及太阳能市场的领军企业;SpaceX每个星期都会进行发射,把人和货物送上太空。它的火箭能够以高精确度着陆在宇航中心。然后他们将着手首批前往火星的飞行准备工作。

正如《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所说,马斯克将给人类带来希望,恢复他们对技术改变人类生活的信仰。当然,这样的未来依然是不确定的。戏剧性的风险将一直伴随着马斯克正在做的每一件事。如果马斯克纵情于此,他将一直伴随着这些风险,牺牲大多数人珍惜的一切。比如,财富、稳定的生活,以及他人的赞誉。

“我希望死在火星上。”他说。

猜你喜欢
马斯克特斯拉火星
特斯拉Model S Plaid
马斯克打脸简史
玩转火星
梅耶·马斯克的“育儿经”
真的“很香” 特斯拉Model3
马斯克预计“猎鹰”9可在12月复飞
只因他是马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