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养老服务的北京实践

2016-08-31 02:43陈桐林
中国民政 2016年1期
关键词:居家北京市养老

陈桐林

推进养老服务的北京实践

陈桐林

2015年,北京市户籍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20万,约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3%,且以每天400人、每年15万人左右的规模和年均6%的速度增长,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工作,着力打造“9064”养老服务体系,落实《北京市居家养老条例》,重视加大居家养老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养老服务管理信息这个“倍增器”,把养老服务延伸到千家万户。

一、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在“谋”字上下功夫,确保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高起点

首都老龄之窗网站建设任务已经完成。首都老龄之窗从2012年5月开始启动,组织专家和建设单位直接参与调研和策划设计,网站突出了为民服务的理念,而且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优化了网页页面和结构。“首都老龄之窗”网站域名已经审批同意,网站上线准备工作接近尾声,已具备上线运行条件。

完成养老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打造权威养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涵盖老年优待证、优待卡、高龄老年人津贴和补助医疗、居家养老(助残)卡审批、“孝星”评选等业务,构建科学规范老龄系统电子政务体系。2015年全市累计制卡50万张,发展服务单位1.5万家,含百货购物、餐饮、医药医疗、家政服务、生活照料、日间照料、养老机构、文化娱乐、社区便利九大类。

启动电子病历工程。2014年,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开始建设《北京市电子病历共享工程项目》,以整合首都地区现有医疗卫生信息资源,逐步形成“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社区康复”的就医新格局。“十三五”时期,在智慧首都医疗的框架下,随着全市市区两级卫生信息平台的建成,全市人口健康个案信息的协同共享,首都人口健康,包括老年人口健康将会得到更为智慧、便捷、安全的信息服务。

北京健康云项目建设。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已经完成数据平台搭建、部分终端设备的数据和账号接入、部分服务对接工作,已对接包括健康手环、血压计等近10家硬件生态系统以及中卫莱康、北京医生、好大夫等6家后台服务生态系统,针对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需求,百度健康云目前已经对接3家智能血压计设备、2家血糖仪设备和4家心电监测仪设备厂商的10余款可穿戴智能设备,用户可实时监测自己的身体指标情况。

整合完善老年人口数据库建设。加强老年数据库管理,完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引入市公安局人口数据库、殡葬信息数据库,整合北京市养老服务与信息管理平台、北京市“96156”小帮手养老助残服务平台和北京市社会福利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对北京市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老年人数量、分布、享受补贴金额、增减趋势等数据的实时统计分析;实现了对养老助残服务单位的统计分析管理和对老年人消费需求的统计分析。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组织指导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大兴区新秋老年公寓合作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和社区照料中心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建设。

二、坚持以需求为“牵引”,在“建”字上下功夫,确保养老保障建设高标准

开展老年人需求评估工作。

2015年在全市开展老年人需求评估工作,建立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评估组织网络,扶持建立独立、公正、专业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机构,出具评估意见,政府相关部门根据评估意见,确定对老年人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对于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动员其居家养老;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优先考虑机构养老,其中对“三无”“五保”对象或低收入群体,优先考虑到政府建设或资助的养老机构养老,对经济条件好的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动员其到社会力量举办的养老机构养老。制定养老服务清单。

充分发挥养老照料中心辐射功能。对已建104家养老照料中心、400家养老机构纳入居家服务支持对象。下发了《关于依托养老照料中心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支持养老照料中心和养老机构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通知》,将养老服务纳入社会管理体系,指导开展包括短期照料、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精神关怀、教育培训、信息管理、志愿服务等10项辐射社区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探索实现以养老照料中心为平台,建立起覆盖服务半径内周边人群的虚拟养老院。

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建设。2015年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房山、顺义8个区开展养老助餐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工作,探索多层次、多类型养老助餐服务各类模式,出台了《关于2015年开展养老助餐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重点支持连锁餐饮企业、养老照料中心辐射、提升老年餐桌质量,摸索养老助餐体系建设经验。制定老年营养餐服务标准,支持社会组织建立老年营养餐行业组织,对全市老年餐饮服务企业进行行业监管;建立老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信用和餐饮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以资金导向和消费评价等多种方式,促进养老餐饮服务业的社会化、品牌化和规模化运营,满足老年人就餐、配餐、送餐的需求。

社区托老所发展建设。2010年以来,北京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社区“残疾人温馨家园”、职业康复中心、居民空闲房屋等场地为老年人(残疾人)已建立社区托老(残)所4570家。联合市财政局印发《社会办全托型托老所床位补贴办法(暂行)》,对社会办全托型托老所收住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老年人的,按照每床每月500元予以资助;收住生活自理老年人的,按照每床每月300元予以资助。

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专业教育。建立全市养老服务教育联盟,已有6所高职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10所中职学校新增护理、康复、助残等相关专业;建设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4个,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累计举办养老护理员培训班59期,培训养老护理员10736人;全市有11231名养老护理员通过职业鉴定。养老机构在职养老护理员5158人,持证上岗率达87%。

三、坚持以效益为“目标”,在“管”字上下功夫,确保养老服务供给高质量

培育发展大型养老服务商。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择优扶强,加强对服务单位的品牌培育。每年以服务单位申请和第三方评估的方式,对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行业龙头单位开展的公益性、公众性项目进行重点扶持。2015年重点培育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北京品牌”。重点培育与老年人居家生活紧密相关的老年餐饮、康复护理、养老家政等8个行业50个品牌企业。

打造完整养老产业链。研究制定《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产业的指导意见》,制定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支持和引导专业养老服务企业、家政、物业以及社会组织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结合《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养老产业的财政保障,并实行多样化和灵活性居家养老财政支持政策从政府直管包办养老服务,向政府重点购买服务、引导市场服务、激活社会服务转变。

大力推动“医养结合”工作。民政、卫生、人力社保等部门加强统筹,建立联合指导和协调会商机制,优化医疗机构设置、医保定点资质审批。市人力社保局出台了《关于做好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医疗保险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养老机构(养老照料中心)内设置的分支医疗机构申请纳入医保定点的,建立“绿色通道”;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在认定政策上予以倾斜,其不受距离现有定点医疗机构远近、也不受执业时间长短限制,优先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范围。政府投资兴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开展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对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进行综合管理;提供优先就诊和与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等服务;根据需要与社区托老所开展合作,为老年人提供签约式医疗卫生服务。

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按《北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意见》,成立区域医联体28个,包括28家核心医院,265家合作医疗机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每年为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务,为200万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为288.5万慢性病人管理,培养18.6万名家庭保健员;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状况早了解、健康信息早知道、慢病用药可优惠、贴心服务我上门、分类服务我主动”5类个性化服务,全市累计签约近431.9万户,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达190万。

加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资金的投入力度。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的通知》要求,建立北京市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建立服务商准入和支付结算体系。鼓励采取孵化培育、人员培训、项目指导、公益创投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提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制定政府集中采购目录,明确政府购买要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逐步拓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培育养老服务类供应商,一方面,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积极扶持和培育养老服务商,提高其参与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养老服务商的监管,通过制定具体的量化指标,对中标企业进行监督考核。

四、坚持以政策为“导向”,在“标”字上下功夫,确保养老服务行业管理高水平

加强养老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明确了居家养老的发展方向,科学界定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范围,细化了政府、社会、家庭的职责。2015年,以贯彻落实《条例》为契机,研究制定《北京市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责任清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清单、政府扶持奖励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清单等配套措施,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制定完善养老规划和标准。一是将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相关内容纳入北京市正在起草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二是开展《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对“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基本养老服务工作进行谋划和布局。三是编制《北京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目前,专项规划已报市政府审定,待审议后正式发布。四是编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设计标准》,已于2014年底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五是印发《关于住宅适老性规划设计有关意见的通知》,出台了《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和住宅适老性规划设计技术要点》《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和《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实施意见》。制定了《居家老年人照料人员岗位规范》,并在业内推行《家庭服务业管理办法》《家政服务员入户工作范围》《家政服务员入户工作规范》《居家老年人照料人员岗位规范》等规范标准,促进家政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加强行业自律,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养老行业协会作用。北京养老行业协会在原北京社会福利行业协会的基础上于2015年2月16日换届更名正式成立,致力开展行业交流、信息沟通、业务培训、意愿反映、依法维权等工作,促进北京市养老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北京养老行业协会目前拥有会员332个,其中单位会员258个,服务范围从原来的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养老服务,扩展到包括老年医疗、教育、科研、康复、旅游、金融、保险、老年用品等老年事业和产业。目前,北京市已建成养老服务机构400多所,从业人员10000余人;各类居家养老服务单位17000家,为老服务从业人员近3万名。通过行业协会推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未来几年有望快速增长,为老人们提供更加周到、全面的养老服务,提高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作者单位:(北京市老龄办)

猜你喜欢
居家北京市养老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养老生活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