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汉荣:尽量多读不朽的经典

2016-09-02 02:45孙永庆
初中生 2016年14期
关键词:永庆艺术性散文

文/孙永庆

责任编辑:吴新宇

对话李汉荣:尽量多读不朽的经典

文/孙永庆

编者按:李汉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作品曾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等刊物转载,并连续入选全国散文年度选本。散文《山中访友》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课本和上海市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从2007年开始又编入全国通用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散文《外婆的手纹》入选上海市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散文《与天地精神往来》(含《星空》《登高》两篇)入选山东省高中语文教科书(鲁教版)第三册。《李汉荣散文选集》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点亮灵魂的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近日,教师、作家孙永庆与李汉荣先生就语文教材和散文写作进行了探讨。

孙永庆(以下简称孙):你的《山中访友》入选语文教材已有些年头了。我想关于这篇散文你回答了很多问题吧,但我仍希望从这个话题进入我们的对话。

李汉荣(以下简称李):好的。

孙:说到课本中的散文,我们那一代是读杨朔的《荔枝蜜》、吴伯箫的《菜园小记》、峻青的《海滨仲夏夜》、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秦牧的《土地》、袁鹰的《井岗翠竹》等成长起来的。这些课文影响了几代人。你对这些课文有何看法?

李:如你所说,这些课文影响了几代人。不只是在情感、思想,包括做人、处世方面,都影响了几代人。这些影响我认为基本上是正面的,它们契合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塑造了特定时代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虽然难免有意识形态上的局限,但总体上说,这些文章传递的精神和情感是纯正、崇高的。另外,这些课文对人们的文学观念、美感、语感,以及对文体的影响,都是很大的。这其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和缺陷。最大的缺陷是不够多元化,让人们对文学的理解相对狭窄了一些;并且这些课文过多地负载着对意识形态的宣传,甚至不惜出现“撒谎课文”,从而让孩子们对生活、生命、自然的审美观照和沉思远远不够,影响他们的成长。当然,我们不能太苛责于前人,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是难免的,作家和教材编选者要超越他们所处的时代并不容易。何况,这样一来,也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的进步。

孙:这些年来,语文教材在不断地修订更新,上面我说过的那些散文大多已从教材中删除了,并充实了一批新散文,如你的《山中访友》、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张晓风的《行道树》、冯骥才的《珍珠鸟》、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张抗抗的《地下森林狂想》等。这些作品明显更具艺术性、可读性,它们进入教材,应该就是你所说的时代的进步吧?

李:是的。教材的变化,我感觉与我们对文学理解的深化是基本同步的。如果说以前的教材失之于过度受到政治的束缚,文学教育、生命思考、审美感受偏少,那么,现在的教材走的路子就有了很大的变化。我认为,这个变化是正确的,这条路子是对的,只是还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

孙: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大浪淘沙,语文教材中只有少数几篇散文保留了下来,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和《背影》等。这些写亲情、乡情的散文,这些没有被政治化的散文,难道仅仅因其艺术性就使它们成为教材中永恒的经典?

李:艺术性是一个重要方面,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内容的所谓艺术性,不成其为艺术性,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文与质、艺与道的统一。好的文学作品,好的语文教材,都应该是深刻的生命体验和精美的文学表达恰到好处的统一。

孙:你说得太好了,文道统一应当成为选择课文的重要指标。如你所言,好的文章不仅教人作文,更要教人做人。你的散文主要是写秦岭南边、汉中一带的风物人情,看来地域对散文的影响很重要,比如沈从文的湘西、贾平凹的商州等,有时地域也能决定散文的气质,你说呢?

李:我也没有刻意去写哪一地的风物人情,我把目光和心意投向广袤的大地山川、万物生灵,以及我们置身其间的历史与生活,去感悟,去言说。在言说中,可能不可避免地烙上了你的生命底色和心路历程,如同一个人说话,很自然地带着一点方言。这几乎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以说是精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吧。餐,会让我们的心智变得肤浅、琐碎和轻飘。应该尽量多读一些不朽的经典,与人类历史上最优秀、深刻、广博的心灵交流,并且传承那些伟大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怀。同时,多接近并融入自然,热爱自然,呵护自然,体会自然,从大自然的辽阔、雄浑和万千气象中感受美感与诗意,领悟大自然和宇宙对我们无言的震撼、教诲和启示。当然也要多练笔,多写,随时用贴切、真挚、感性或智性的文字记下自己的感受和体悟。

孙:中学生写好文章,对将来的事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你作为过来人应当有深刻的体会。

李:是的,正如我刚才所说的。

孙:读你的散文,我的感受是你有生活,有文笔,有对大地万物的感情,这是写出这些优秀散文的基础。请问,中学生要想写出好的散文,应如何去努力?

李:首先要多读书,读好书。在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无处、无时不在,我们时刻处在信息的轰炸和围困中。我们受益于信息,但是若处理不好,也会被过量、过剩信息淹没和挟裹而不知生命的方向,心灵会变得十分嘈杂混乱。我们不能满足于碎片化、快餐化的浅阅读、微阅读、轻阅读,这会让我们也变成碎片和快

孙:根据你的读写经验,你能否为中学生推荐部分课外阅读的散文著作?

李:《古文观止》不可不读。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清代张潮的《幽梦影》等,言简意赅,文字隽永,意味深湛。这些书对如何以天地为师修身养性、涵摄美感很有教益,也对我们如何以精炼、精致、精妙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胸臆和感受,很有启示性。因为,在互联网这个人人发声、发言、发帖,几乎全民写作的时代,人们使用的语言过于随便、过于口水化甚至垃圾化了,那些精美、精雅的古书和古人炼字炼句的讲究与隽永,对我们是很好的教育和引导,也是一种校正吧。现当代作家鲁迅、沈从文、张爱玲、梁实秋、林语堂、余光中、张晓风以及余秋雨、韩少功等的散文,都值得一读。我国已故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非常好,我读了很多次,建议大家一定要读。俄罗斯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也很好。这些书都值得反复读,一辈子读。

孙:谢谢你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

李:应该的。我非常乐意把我的读写经验和青少年读者一起交流。

责任编辑:吴新宇

猜你喜欢
永庆艺术性散文
永庆(neco)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一生的爱情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一生的爱情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