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古代桥梁钩沉

2016-09-03 09:12杨育彬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6年12期
关键词:栏板古桥石桥

□ 杨育彬 牛 宁

河南古代桥梁钩沉

□ 杨育彬 牛 宁

河南现存的古代桥梁大约有220座,大部分为明清时期所建,早期桥梁有10多座。河南古桥种类多,历史跨度大,建造技术水平较高,还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在河南现存的古桥中,拱桥约占四分之三,梁桥约占四分之一。从地域上看,豫西、豫北地区多拱桥,豫南一带多梁桥,豫东由于黄河泛滥,保存的古桥非常少。河南还有一些古桥珍品,为其他地区所没有,这些都是河南文物资源中的宝贵财富。

在河南现存的众多的古桥中,价值最高的是位于临颍县的小商桥,这是河南现存的唯一的一座早期敞肩圆弧石拱桥 (图一),屹立在颍水之上已达千年之久。小商桥长21.3米,宽6.45米,河底至桥面有6.55米,通体用红色砂岩建造,主拱券跨度12.14米,矢高3.06米,由 20道并列券组成主拱,外券石上有精美的雕刻,游龙、飞凤、天马、流云,无不栩栩如生。它的发现曾引起我国文物考古、交通桥梁、科技史等方面专家的极大关注。有专家认为,它就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创建于隋开皇四年 (公元584年)、比河北赵州桥还要古老的小商桥。经过我们多年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对该桥全面维修的资料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小商桥重建于宋、金之际,这也从桥底木桩的碳十四测年得到支持。

图一 临颍小商桥

近年,在漯河市郾城区裴城村内的小洄河上,发现一座单孔石桥,长8.3米,宽6.47米,拱券跨度2.92米,矢高1.98米。在桥西南侧雁翅基础石磙上,刻有 “政和三年 (公元1113年)三月造者王守坚”11字题记。桥拱由18道拱石并列砌筑而成,券石之间用生铁和黏合剂填充。桥孔两侧的雁翅,用雕刻有莲瓣纹的石磙作基础。桥面用长方形红石铺成,中间路面有明显的车辙印。桥面双侧栏板及望柱多已损毁,仅存2根望柱和1块石栏板。望柱高1.15米,长宽均为0.2米,栏板长1.65米,宽0.7米,厚0.12米。它是我国发现的极少数带有确切纪年的宋代桥梁之一,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安阳永和桥,位于永和集村西,五代时这里为永定县,称之为永定桥。宋代改为永和县,称之为永和桥。虽经明弘治六年 (公元1493年)几次重修,但仍然保留着宋、金时期的建筑风格。永和桥为三孔石拱桥,横跨在洹河故道上。桥基筑在打入地基的木桩上,以增加桥梁稳固性。砖砌桥身,由270块巨石铺成桥面。桥长26.4米,宽6.9米,高8.2米。中间主拱券为半圆形,一券一伏,拱券跨度7米。两边小拱券亦为半圆形,一券一伏,拱券跨度4.5米。主拱券券脸石上,浮雕蛟龙、马、牛、羊、海狮等。小拱券券脸石上,浮雕虎、龙、卷叶蔓草等。桥面南侧存有5块栏板,5根望柱;桥面北侧存有10块栏板,11根望柱,另有抱鼓石2块。栏板长1.6~1.8米,宽0.65米,厚0.1~0.2米。雕有人物、山林、飞禽、祥云及明月等图案。望柱高1.05~1.1米,方形,柱顶雕有狮子、仙桃及素面圆雕等。该桥采用纵联式的砌筑方法,结构合理,构造科学,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图二)。

图二 安阳永和桥(立面图)

明清两代长达530多年,这一阶段,河南桥梁处于大发展时期,据各地方志记载,此间全省共建桥逾千座,保存至今的有200余座,其中明代桥梁约占三分之一,清代桥梁约占三分之二。从现存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的桥梁,主要桥式仍以拱桥和梁桥为主,其中拱桥占四分之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形式,梁桥的桥墩,也出现了石条式、石柱轴式等多种形式。在用材方面,除仍然主要用石料外,也用砖或木料造桥,甚至出现砖、木结合的桥梁。基本上不见盛行于宋金时期的圆弧敞肩式拱,代之而起的多为半圆拱(略大于半圆),锅底券成为主要券式。在建造技术上,也从前代的并弄券而逐步改为横联券或框式并连券,在较宽的河流上,多孔厚墩联拱和多孔薄墩联拱技术已被广泛运用。

明代的代表性桥梁,如林州河顺桥,位于林州河顺镇东,为三层九孔石拱桥,跨太行山浅山丘陵的深涧之上。下层为单孔,中层为三孔,上层为五孔,正与所跨山涧的“V”形相符。据上层两孔拱石上的“墨书题记”载,该桥建于“大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四月二日”。该桥全长81米,宽6.85米,高14.1米(下层拱券石以下淤没)。上层主孔净跨3.22米,其余四孔为2.9米,桥墩中部有通道相连。中层主孔净跨3.6米,两次孔净跨2.93米。下层桥孔大部分被淤,残留部分可见跨度3.2米。该桥中层有吞水兽雕刻,券面均饰有龙、凤、缠枝牡丹、团花等雕刻。林州河顺桥是一座纪年明确,造型奇特,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古桥(图三)。

图三林州河顺桥

浚县有明代云溪桥,位于县城西门外,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原为木构桥梁,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重建为石桥,清代维修过。该桥为五孔石券拱桥,桥身长49.3米,两端各有引桥长10余米,桥面宽10米,拱券采用镶边纵联券法砌造。中拱净跨8.05米,矢高4.33米。次拱净跨6.82米,矢高3.78米。边拱净跨6.44米,矢高3.59米。各拱券脸石雕刻装饰弧线两道,线框内雕有卷草图案,相邻拱券间砌置分水尖,分水尖高2.3米,向外伸出桥身3.3~3.55米。桥的四角雁翅上,各置一卧姿的青石雕兽,长1.6米,形象凶猛,作吮水状,当为镇水之用。分水尖与桥墩结合牢固,并有腰铁联结,对保护桥本体起到了重要作用。(图四)

图四 浚县云溪桥

安阳有明代彰善桥,位于马投涧乡大屯村南,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清代重修,为河南现存的单孔净跨最大的古代石拱桥。全长20.4米,宽6.5米,单孔净跨9.8米,矢高5.15米。桥墩用巨大的石条砌成,桥墩下面为柏木桩基。上、下游中央的券脸石均为高浮雕吸水兽头,造型古朴凶猛。券脸石上下各有一条阳刻的装饰弧线,弧线框内浮雕有日月星辰、海兽行龙、火焰宝珠等艺术图案。桥面两侧保存有部分栏板和望柱。栏板长短不一,宽1.3~1.8米,高0.56米,厚0.16米。栏板上除雕刻有捐资者的村名、人名之外,还刻有许多明代戏剧场面,并镌有“万历三十九年建修此桥”的纪年。望柱高1.08米,柱身宽0.26~0.28米,柱头上雕有狮子。桥端望柱外侧施抱鼓石 (图五)。

汝南县城关有两座明代石桥,一座位于城东关,另一座位于城北关,分别建于明成化十九年 (公元1483年)和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均为五孔联拱敞肩石桥。以北关石桥为例,北关桥又称宏济桥,明嘉靖年间重修过,全长54.4米,宽7.15米,高10米。拱券用22道拱并列而成,中间三孔稍大,桥墩高3.08米,宽3.2米。桥面青石墁砌,分桥栿石、仰天石、桥面石三层。桥的上游方向有分水尖。桥两侧有29根青石望柱和27块栏板,望柱高1米,柱顶雕有狮子,栏板上雕刻有如意图案。整座桥高大古朴,具有相当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图六)

新乡有明代合河石桥,位于新乡县合河村北。该桥始建年代无考,明嘉靖二十五年 (公元1546年)、隆庆六年(公元 1572 年)、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多次重修,为七孔石拱桥,桥长47米,宽6.5米,高6米。桥正中拱券最大,两侧拱券依次减小,券脸石缝间以铁活嵌牢,中间三孔拱券顶部正中,均浮雕有吸水兽,上、下游还砌出分水尖。桥面两侧有粗壮的条石栏杆,素面,无花纹装饰。整座石桥结构严谨,形体大,古朴壮观,是研究明代石桥的珍贵资料(图七)。桥南保存有明万历五年《新乡县重修合河店石桥记》碑刻1通。

图五 安阳彰善桥

图六 汝南北关桥

图七 新乡合河桥

清代最具代表性的桥梁,拱桥当属建于清乾隆年间光山县泼陂河镇的永济桥,梁桥则为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建于潢川城关的镇潢桥和叶县龙泉乡的澧河桥。永济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其后多次被洪水冲毁,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重建。桥南北长101.7米,宽9.4米,为九孔石拱桥,中孔跨度达12米,两端依次递减,河中建有8个高大桥墩,上游砌出分水尖,两岸用石条砌出雁翅泊岸,拱券采用分节并列券和拱联券两种技术,坚实稳固。该桥为河南石拱桥规模最大者,其建造风格和技术兼有南北方的优点,是研究河南古代桥梁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位于潢川县南北两城之间的,在潢水之上,为九孔石梁桥。初建于北宋,属“编舟为桥”的舟桥,明代和清初,改为石墩木板桥,多次被毁坏。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桥址西移,重建为九孔石梁桥,全长100米,8个高大的桥墩将潢水分为九道穿桥而过,每个桥墩宽12米,厚4米,高达20余米,成为清代桥梁的一个突出代表。叶县澧河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当地群众称之为善桥或翠花桥,原为32孔平梁石桥,总长约60米。后因北岸崩塌,掩埋4孔,现存完整的28孔,长约52.88米,桥面宽3.25米。青石桥墩下有木桩基,桥孔之间及桥上、下游各1米的河床上也打入木桩,铺上石板,以保护桥墩。桥墩迎水方向砌出分水尖,最上一层桥墩石两端凿成槽以镶安桥面石。桥面石分为5块石板跨于两墩之上,每块石面各宽0.65米。桥面石第二、第四块石板为花岗岩,中间的第三块和两侧的第一、第五块石板为青石。花岗岩石质坚硬,用以走车,车辙印有几厘米深,车轮间距为1.25米。桥面石之间也用腰铁互相联结,以增强其整体稳定性。此外,在整座桥的第七、第十六、第二十五号桥墩的上游方向置石雕龙头,下游方向雕出龙尾,有“镇水”之意。这是河南现存为数不多的石梁桥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有相当高的历史、科学和文物价值(图八)。

纵观河南的古代桥梁,其地域分布广,历史跨度大,桥梁种类多,文献记载早,从宋始,历宋辽金、元、明、清各代,均有实物存在,在我国古代桥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同洪水做斗争的过程中,造桥技术不断改进、提高。桥墩修建从早期的“垒石为脚”,发展到桥墩上、下游方向砌出大分水尖“锐其前以疏水势”,从简单的砌石到石缝“以铁络之”,在各石块之间加铁件联结。拱桥的发券技术从完全用不规则的乱石干砌的“裸桥”,发展到用规整石条做成的拱券及其上所栿护拱石的复合券,并列与横联相结合的分节并列横券等。此外,河南古桥的雕刻艺术,其题材广泛,工艺精巧,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在国内桥梁中也属少见。河南还有十多座古桥,做了通体雕刻,即在桥本身能够显露的地方,如拱券外券石、桥身栏板、望柱、桥头等,都做了精细的雕刻,整个桥体就是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如临颍小商桥,安阳永和桥与彰善桥,汤阴广济桥,许昌苏桥,汝州小安济桥,鹤壁万悦桥等,为我们研究各个时代的雕刻艺术,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河南古代桥梁是我国文物宝库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作者单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责任编辑 赵建春]

图八叶县澧河桥

猜你喜欢
栏板古桥石桥
古桥古韵 灵动灵渠
论碳审计主体
石桥的传说
宜兴古桥的保护与发展
基于NASTRAN的某轻卡栏板轻量化仿真优化研究
悠悠水乡 七溪石桥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一种电动自行车多功能后座的设计
普通碰撞事故为何造成重大伤亡事故调查揭开真相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