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区滨水地段的复兴策略探索
——以广州长堤更新计划为例

2016-09-03 08:06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余倩雯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6年14期
关键词:长堤海珠滨水

文|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 余倩雯

引言

自古以来,广州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珠江穿城而过,广州城沿珠江河岸发展起来,从秦汉的岭南海上门户到明清的“一口通商”,珠江承载了广州辉煌千年的港埠历史。2015年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实施‘一江三带’战略”的工作要求,珠江两岸提升工作成为本届政府的工作热点,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被列为广州市“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位于历史城区的长堤段是珠江西十公里的精华所在,承载了广州近现代历史和记忆,是珠江人文脉络的重要载体。如何对长堤地区实现更新改造与滨水形象重塑成为了珠江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历史城区与滨水地段复兴的一种实施探索。

1 百年长堤的变迁

1.1 长堤的形成

广州长堤主要指老城区珠江北岸的一线堤岸,西起沙面,东至江湾桥,全长约4.5公里;今日市民所泛指的长堤,通常是指西堤一段,即人民桥至海珠桥段。长堤建设缘于清末的两广总督张之洞主粤时期,1889年,张之洞为 “防洪水,兴商务”奏请筑长堤,以连接南关与西关,与沙面媲美。1902年岑春煊接任,续修长堤,至1910年修成川龙口至西濠口段,长堤马路基本贯通。民国初期,长堤扩筑至海珠桥,并成为该时期广州最繁华的区域;之后长堤陆续延伸,基本形成了今天东接沙面,西到江湾桥的广州沿江堤岸形象。

图1 长堤的形成历程

1.2 长堤的繁盛

“上海有外滩,广州有长堤”, 民国时期的长堤车水马龙,衣香鬓影,是“十里洋场”商业文化代表地,广州最繁华的商圈与最早的骑楼街区之一。该地聚集了众多商业、金融与行政建筑,成为了西洋风格建筑的主要汇集地。1.6公里长的西堤一段,聚集了中国最早的新式海关建筑粤海关、中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南方大厦、中国第一所西医院博济医院、民国至建国初期的“南中国之冠”爱群大厦以及广州第一座跨江铁桥海珠桥等。1951年长堤十三行旧址(今文化公园)举办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1959至1972年,第6至34届广交会在海珠广场广东贸易中心举行。一系列的大型商贸活动带动广州成为当时全国对外贸易中心,长堤也迎来了第二次黄金时代,往来长堤的商户络绎不绝,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1.3 长堤的探索

进入90年代,随着长堤水运衰落,广交会场馆迁移,人民路高架桥建设、天河新商圈崛起等因素,引领岭南近百年风潮的长堤商圈逐渐没落,繁华渐行渐远。2002及2005年市、区的旅游与商业发展规划都计划将长堤大马路定位为“老广州风情街”、“老字号一条街”发展旅游产业,但最终形成的只有“长堤酒吧街”。后来,陆续有议案提出要将长堤建设为新十年洋场,打造10公里的沿江走廊。然而,模糊的定位与不完善的规划让长堤的复兴之路坎坷难行。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同意在长堤大马路建设广州民间金融街,政府从“物质环境更新、金融产业引进、创新政策引导”三方面支持民间金融街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无法从整体层面对长堤地区进行有效更新,长堤地区的复兴之路继续在艰难中探索前行。

2 长堤更新计划

长堤曾经以精巧雅致的西式建筑风貌,高端时尚的使用功能,成为1920年代中国最时尚靓丽的风景线。岁月变迁,如今其建筑功能、风貌和品质都已逐步衰退,无法匹配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因此在2015年7月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提出了长堤更新计划,指导长堤地区的更新改造。

2.1 延续历史

图2 长堤的今昔对比

图3 长堤更新计划示意

长堤地区是近现代优秀建筑的集聚地,现存的建筑风格主要有新古典主义、早期现代式与现代建筑风格。规划挖掘长堤历史内涵,重点对沿岸建筑进行立面修复与整治,延续历史风貌,凸显文化价值。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对沿岸建筑立面提出控制指引,统一协调建筑风格和色彩;同时编制《长堤建筑立面设计指引》,对沿线建筑制定详细的保护更新方案,对重要文物及历史建筑进行立面修缮,使其原貌恢复;对一般建筑立面进行整治,使其风貌提升;对现代建筑立面进行改造,使其风貌协调。

2.2 风格凸显

为进一步控制长堤沿岸风貌,在延续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加强沿线新建建筑的风貌管控。新建建筑风格要凸显地区整体风貌,在设计上应吸取岭南地域与西洋建筑特征,借鉴周边历史建筑风貌要素,形成统一的区域形象;在规划管理上应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管控,针对个案组织专家论证与专业审查,对报建方案采用方案比选与实景融入的方式,确保与周边建筑风貌的协调统一,强化地区的风格特征。

2.3 功能提升

长堤地区现状功能混合,缺乏特色,未能发挥沿线历史建筑应有的价值。规划提出“中国1920年代,看广州长堤”的目标,使其成为与上海外滩、天津梅河相媲美的珠江文化地标。通过“功能活化、试点激活、以点带面”三个策略,高品质、多功能活化利用现有建筑。近期选取爱群、南方大厦等代表建筑开展“更新活化试点工程”,通过激活试点形成典范,带动长堤沿线及腹地街区的高品质更新活化。从产业出发,更新建筑及地块功能,对不合适的产业进行清租腾铺,释放空间;对沿岸老字号制定提升计划与政策优惠,打造广州最具特色的民国风情体验街;引进金融、商务、文化、现代服务等高端产业,增加时尚文化创意品牌店、主题精品餐饮品牌,提升地区的文化品味与服务能力。

2.4 节点更新

以点带面对地区进行有机更新,规划提出“海珠广场立体化、圣心教堂前地与人民桥景观优化”三项工程。海珠广场位于传统中轴线与滨江景观带交汇处,是重要的景观节点,现状为绿化公园,功能单一、滨水可达性差;本次计划局部下沉沿江路,向上增设景观平台,打通海珠广场与滨江的关系,提升其滨水可达性与塑造临江观景场所。圣心大教堂是广州地标之一,周边环境混乱,缺乏与公共空间的联系;计划打通圣心教堂与长堤大马路大三元酒家之间的通廊,重塑一个以休闲、旅游、观光为主题的景观廊道与开敞空间。人民桥作为西堤的起点标志,目前形态简单、缺乏特色;计划提取近代岭南元素对桥头堡进行改造,形成文化符号较强的标志物,同时对桥梁进行设施改善。

3 历史城区滨水地段的复兴策略

3.1 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恢复

历史城区的滨水地段记载着城市的兴衰,具有独特的景观环境与丰富的历史遗存,是城市独特的场所精神所在。区别于新开发的滨水区域,历史城区的滨水地段需要强调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挖掘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沿岸建筑物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源,应重点提出保护及再生利用策略,使其焕发生机,实现价值的重现;沿岸的景观设计应着重梳理其历史特色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城市个性和地方精神的代表。

3.2 多层次目标的空间重构

历史城区的滨水地段有着特殊的历史环境与意义,是一个复杂的时间与空间叠加产物,其空间重构目标应该是符合地区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复合目标。依托地区优越的历史、自然和人文资源,对建筑、环境、功能、产业、景观进行全方位的重构与提升。具体内容可包括:地区历史文脉及记忆的提炼、建筑风貌的重塑与管控、产业功能的腾挪与提升、触媒节点的选择与建设等。

3.3 新旧资源的联系与对话

好的复兴设计策略,既要尊重历史,也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时间维度上,要体现城市文化的累积性;在空间维度上,要体现城市环境的演变性。可以通过点轴式城市更新方式,整合原有历史资源节点作为原生点,培育新的空间节点作为再生点,通过新旧共存,有机缝合形成新旧资源的联系与对话,再串联这些资源成为城市更新轴,带动地区的整体发展。

4 结语

广州长堤修筑伊始就与商贸、金融密切相关,是历史悠久的岭南文化集散地、“十里洋场”商业文化发源地和广州金融发源地,人文历史底蕴深厚,但在新城建设的大潮中也难逃衰败命运。长堤更新计划通过“延续历史、风格凸显、功能提升、节点更新”四大方面带动地区更新发展,重塑昔日繁华。作为历史城区珠江沿岸的一条重要横向发展轴线,长堤更新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本身,成为了历史城区的更新触媒。通过长堤更新的实践,渗透带动腹地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提升,是实现历史城区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价值提升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历史城区滨水地段复兴的有效探索。

猜你喜欢
长堤海珠滨水
Spatial and spectral filtering of tapered lasers by using tapered 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grating
海珠湿地
国内滨水空间城市更新研究特征探析
丁力 广州亟需海珠创新湾去激活城央发展
新海珠,新引擎,新活力!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忆(通韵)
湖心亭看雪
问客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