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的提升及运用(下)

2016-09-03 09:39文俞明
初中生 2016年14期
关键词:语感文章作文

文/文俞明

责任编辑:侯佳含

语感的提升及运用(下)

文/文俞明

上篇说了语感在阅读中的提升及运用。本篇,我们将说说语感在作文中的提升及运用。

许多人认为语感的提升只能靠阅读,这一观点有其合理的部分,但也有不足:它的涵盖面认定太绝对,以致概括不全。其实,单就语感提升而论,它不仅受益于阅读,而且还受益于许多方面:如作文训练、语文老师的讲解分析等等。

下面让我们阅读一段引文,作为进入正题的开始:

“脸上写尽了幸福”——文章开头,她写道。“脸上写满了幸福”——结尾,她写道。“写尽”“写满”——我注意到,她反复的一句话里,却用了不同的词。这是两个极普通的词,本身毫不起眼,没有任何可谈之资,而让我突发“谈”意的,是她有了变化和选词的意识,这点在初中生的作文中出现,难能可贵。

这其实就牵涉到语感问题。

有人说,中小学的作文训练,甚至整个学习语文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解决一个“语感”的问题。我赞成这样的观点:语感是我们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因此,语感对于写作文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写作文时,写一句话,它是好是坏,只要有一定语感基础的,立即就能感受到。这点,该同学做到了——她意识到“完全一样”不好,要有变化,于是用了两个词。这两个词选得怎么样,好不好,值得商榷。然而有了变化和选择的意识,就说明她的语感已具有一定水平。以此为发端,她的作文一定会越来越好。

这是一位编辑为一篇优秀学生作文写下的评语,其中牵涉到语感在作文中的运用。同时,我们从中也能读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语感决定作文水平。有什么样的语感,就能写出什么样的作文。

上篇已经谈到,语感是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这就决定了它在作文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上例所谈到的“选词”,只是语感在作文中所起到的一个很小的作用。

有人曾经这样描述语感在作文中的作用:

在同学们遣词造句、组织语言时,语词感帮助我们觉察出字词语音语调的正误,语义感帮助我们判断出语境中用词分寸是否准确、贴切,语体感帮助我们体察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得体、恰当,语脉感则帮助我们判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紧密、连贯……

其实,在作文中,语感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

大到构思谋篇,小到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有语感在发生作用。这时,语感就融汇在同学们的思维里,伴随着作文的全过程;这时,语感已化为同学们的行为习惯(有人将其称为语文习惯),下意识地让同学们决定怎么写或写什么。这就是语感的特征——快速感受——在作文运用中的突出表现。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人们在分析写作时,很少是有意识地进行字义、句法的分析,多半是直觉地感到这个字不合适,换哪个字合适;直觉地感觉到这个说法不合适,换另一种说法才合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上例中,那位同学所做出的“选词”决定,就是“直觉”而“迅捷”的。

文不尽言,言不尽意。基于语感在写作中的运用涵盖范围太广,囿于篇幅,我们不再赘述,其中不尽之意留待同学们慢慢体会。

看到这里,有同学一定觉得语感既神秘又神奇,有同学甚至暗暗下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感水平”的决心。这是“作文写不好”对“提升语感”的一种倒逼现象,也算是“语感”对作文发生的一种作用吧。

下面,我们从基础教育学生作文训练全程中,抽取两个时间点为例,谈谈在作文中如何提升语感。

一、在初期模仿中提升语感

一般而言,要具有一定的语感基础,才能开始写作文。这与我们现今通行的基础语文教育循序渐进模式——先识字、再阅读、然后作文的道理是相通的。

在作文之初,学生往往是写模仿作文。比如某同学觉得某个词特好,就用它造句,用它来形容自己的心爱事物;读到某篇文章觉得某个句子特别美,就照着它的句式写,或者将它直接搬来,用在自己的语段中;学了《春天来了》的课文,学着写一篇同题作文,试着写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在这种初期尝试的模仿中,一旦有了变化,一旦得到肯定的认证,就能加深印象,被牢牢留在记忆中,成为自己的东西。慢慢地,积淀多了,如积累的好词、好句子多了,语感也就在这积累中无形地提升了。

这阶段,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老师要当好推介引领者,把好文章、美句子、精彩段落推介给学生,并做诱导式剖析;老师要当好陪伴者、讲解员,领着学生走进大自然,认真观察,用心体验;老师还要做好认证、评价工作,多肯定,常鼓励,多看优点,少讲或不讲缺点和不足……

这样的模仿作文,可能会让人感觉有些“千篇一律”,但这并不可怕。因为随着学生语感的提升、阅历的增加,一旦进入自主作文阶段,这种千篇一律的现象将会逐渐消失。而可怕的则是老师们横生枝节、越俎代庖,把自己功利性的教学方法当圣经,要求学生怎样作文。如“要写有意义的事”“要挖掘事物的深刻内涵”等,从而造成“假、大、空”的后果。这种罔顾学生的作文实际,不管学生的语感现状,拔苗助长,对学生作文和语感水平的提升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误区一旦经学生记忆强化,形成习惯,化为直觉,要清除或改正它,是要费很大劲、绕很大弯的。

二、在后期运作中提升语感

自评: 文章写得全面,比喻形象,但太古板。

互评: 1. 揭示了仙人掌的品质,咏物不错 。2. 语言问题大,选材不精。

师评: 应该说,这篇文章的毛病很有代表性。材料缺乏选择,显得零乱,立意老套,语病颇多,矫情。

这是浙江杭州市某初中某班师生对本班一篇学生作文的评价。其中,有作者自己的“自评”,有同组同学所作的“互评”,还有语文老师所作的“师评”。这种对学生作文后的评价体系是很好的,要是能在“互评”“师评”中多多予以肯定,那就更完美了。

学生在评价同学的作文时,要看到他人的长处,多加肯定,这样能获得“双赢”的效果。这不仅对提高该同学作文兴趣、积极性有益,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参加“互评”的同学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作家余华说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我和一个餐馆老板聊天,他说他的儿子作文写不好,问我怎么才能写好。我说多读好文章,不要找毛病,要找优点。后来,这个餐馆老板让自家的厨师去别的餐馆吃饭偷师,厨师回来以后表现有两种:说别的餐馆好的,他的厨艺进步很快;给别的餐馆挑刺的,不久就因为没有进步被辞退了。

在互评的过程中,同学们兴致高,认真细心,只要摆正位置和心态,多“找优点”,便更有利于语感在“见贤思齐”、取长补短的氛围中,达成共同提升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这样运作:把这种带评语的作文在组与组之间,来个互换分享。分享时,可以让作者以背诵的形式演讲自己的作文,也可让同学之间互相朗读其他同学的作文。这样,就让语感的相互推进、提升效应,突破小组的范围,扩展到了其他小组甚至全班。

当学生以背诵的形式演讲自己的作文时,文章便以声音的形式传送进自己的耳朵里,此时,学生对于文章的感觉和一边写一边看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也许写作时觉得很妙的句子,现在听起来感觉并不是那么好;其他同学听到文章后,会有各种表情和眼色——或赞叹或漠然,通过这些反馈,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写得好还是坏。

同理,当自己的文章被其他同学朗读出来时,学生听起来也会另有一番感受。若写得好的句子,听别人读出来,而又引发其他同学共鸣时,则会强化自己对该好句子的记忆,甚至瞬间明白该句子好在哪:其实,这就是语感提升之中的具体表现。

分享中,每篇文章的缺点,更清楚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这能引起大家的警惕,从而避免发生类似错误;分享中,也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是好句子,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这样,非常有利于产生森林效应,让全体学生的语感和写作水平在这一环节中迅即得以提高。

责任编辑:侯佳含

文俞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常有作品见于国内各报刊。对中学作文教学有较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猜你喜欢
语感文章作文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