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场理论框架下英语乏词义构式的语义-语用接口研究

2016-09-09 05:53
丝绸 2016年8期
关键词:构式词义宾语

徐 佳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



入场理论框架下英语乏词义构式的语义-语用接口研究

徐佳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

Langacker的入场理论表征认知事件与言语过程之间语境关系。作为英语中的特殊构式,乏词义构式指动词自身不占语义,要与其后宾语共同构成完整动作过程的结构。基于入场理论,本文讨论乏词义构式的语义-语用接口表征。研究发现:认知场景中乏词义构式句法架构、语义事件和语用情境可同时勾画出来;在勾画事件时乏词义构式更注重焦点和次焦点的相互投射;不同认知语用场景中乏词义构式将突显事件宾语,并依据境域变化体现语用缓和功能、语境关联功能或修辞劝说功能。入场理论对乏词义构式的认知机制有较好的解释力,有助于揭示语言显性结构认知的普遍性和语言结构的生成。

入场理论;英语乏词义构式;语义-语用接口

入场理论(grounding theory)由Langacker在1991年首次提出,用以勾画言语事件在场景中的投射关系与心理联系,强调了语言意义研究的重心应是对其表达式的认知识解[1]。Radden等[2]首次将入场理论运用于英语语法教学,从认知角度阐述语法标记。吴吉东[3]用理论探讨了英语关系从句背后的认知规律。刘莎[4]从入场理论的视角阐释了英语构式中V-ing歧义现象的认知机制。在英语中存在一种乏词义构式,不占语义的动词而需与其后宾语共同传达出构式整体意义。不同学者以不同视角对其做了深入研究。研究涉及从传统形式语法的角度研究英语乏词义构式的句法表达形式[5]、从认知体验视角探讨英语乏词义构式中认知隐喻机制[6-8]等,但探讨英语乏词义构式在认知场景中入场表达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尝试从句子架构、语义凸显和语用情境三个层面来分析乏词义构式的入场表达,探讨乏词义构式的语义优势和语用价值。

一、入场理论框架下的英语乏词义构式

(一)入场理论

入场理论最早由Langacker在所著的《认知语法基础Ⅱ·描写应用》中提出,旨在勾画名词和动词进入认知场景后的事件化和关系化进程。[1]根据入场理论,名词和动词进入认知场景前须与相应的入场元素(grounding element)进行匹配以确保认知事(cognitive event)或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在场景中有效表达。入场元素包括:内在(convert)入场元素和外显(overt)入场元素两种形式,内在元素又称零入场元素Φ;而外显入场元素可分为“有定”元素和“量化”元素。不同词类范畴需要匹配不同的外显入场元素,名词的外显有定入场元素指定冠词和指示代词,其量化入场元素指量化词(a, some, few等);动词的有定入场元素是-ed,用以描写动词的潜在性或现实性,量化入场元素是情态动词(will, would, may, might等)[1]。图1为入场理论运作机制的示意图。

图1中,首先,名词和动词各自匹配入场元素变成名词短语(full nominal phrase )和定式小句(finite clause)。进入认知场景之后名词短语勾画出整个认知场景中的中心事件(central things),定式小句则勾画出整个关系进程(relational processes)。由中心事件和关系进程从不同层面凸显出的射体(trajector)和界标(landmark)(由实线圆圈来代表实物)成为言语双方建立心理联系主要依据,诱导听者将注意力导向于寻找说话者的意指对象(intended referent)(由虚线箭头来代表心理状态),并通过指称配位(intended match)推测识别出一个存在于现实的具体指称实例(intended token),最后言语双方实现有效沟通。

图1 入场理论的运作机理

(二)英语乏词义构式

乏词义构式是英语中一种特殊构式,即动词表达的语义很微小,须与其后宾语共同传达一个完整动作过程。Sinclair[9]将这类动词称为乏词义动词(delexical verb),整个动宾结构称为乏词义构式(delexical construction)。例如:“我昨天去跳舞了”在英语中有“I danced yesterday”和“I did a dance yesterday”,两种近义表达。第二种表达中动词did在整句话中无确切语义,与其后名词短语“a dance”共同构成乏词义构式。“a dance”作为“did”的宾语在乏词义构式中几乎占据所有语义成分,描述出一个完整动作过程,称为事件宾语(eventive object),体现这类宾语的名词被称为事件名词(eventive noun)。除了did,在英语中像take、have、make、give等这类高频动词一般都属于乏词义动词,它们常见的乏词义结构包括:take a bath, have a talk, make a call, give a sigh等。

(三)入场理论与乏词义构式

入场理论凸显进入到认知场景中的事件名词和定式小句,而乏词义构式强调动词和事件宾语的语义连贯性。因此,入场理论对乏词义构式认知机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入场理论认为实体名词是事件发生的最主要代表,可通过射体和界标来加以突显鉴定。在乏词义构式中动作性实体宾语具有突显认知事件的功能。这表明入场理论和乏词义构式均强调实体突显。其次,入场理论认为关系过程相对认知事件是灵活的、可变的、不重要的。关系只不过是简单的象征结构被逐级组合而形成更复杂的象征结构顺序,同一个复合结构常常产生于不同的合成顺序[1];与实词构式相比,乏词义构式同样倾向弱化关系进程,在构式中关系只是用来勾画过程,并非事件中心。因此,入场理论与乏词义构式均强调将关系进程置于背景层面。从句子架构来看,入场理论强调表达式通过特定入场元素进入到认知场景中,再勾画出句子中的主要认知事件和关系进程,最后依据认知场景来输出句子的实际意义。乏词义构式包含乏词义动词和事件宾语,二者都具备匹配入场元素的基本条件,入场后动词勾画整个认知事件中的过程而事件宾语则勾画认知事件中的次焦点。所以整个乏词义构式依据特定认知场景来输出语用意义。因而,从入场理论视角来分析乏词义构式不仅能突显出聚焦内容也会在特定场景中揭示出其整体的语用意义。

二、英语乏词义构式的入场表达

在乏词义构式入场的过程中,两种相关要素将会获得认知突显:一是事件中的所有参与者(Langacker 称为舞台上的“焦点”),二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在现实中的相对位置。本文将从焦点关系和时间进程这两方面来探讨乏词义构式在入场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表达所呈现出的特点。

(一)英语乏词义构式的语义入场

生成语法“模块论”观点认为,语言系统只是人类认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独立的,无需借助其他认知系统来得到描写。但认知语言学指出,在很多情况下,同一概念内容由于不同的识解而体现为不同的词类范畴,因此在语言实践中,一个表达式的范畴必须通过其所在的构式来确定[10]9。从入场理论视角来看,乏词义构式从句法结构到语义内容是一个整体,通过该构式入场后射体和界标相互投射来传达其语义内容。例如,“They had a quarrel yesterday”(他俩昨天吵架了),这一表达的入场图示可描绘如下(见图2):*下文中图2—图6参考了Langacker的著作(见: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 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 [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353),作者依据不同的例句对原文图片进行了调整。

例1 They had a quarrel yesterday.

图2 “They had a quarrel yesterday”的入场表达

在图2中,首先名词短语“they”由内在入场元素(零入场元素φ)引导,进入到特定认知场景成为完整名词短语勾画出事件的施事“他们”这一焦点(即射体)。图中,虚线圆圈表示入场后的名词短语,虚线表示该短语与认知场景中的对应关系。然后由有定入场元素“-ed”引导的定式小句“had”进入到完整名词短语预设的认知场景中,表明描写事件属于过去发生(图中用加粗虚线标记)。同时,由于定式小句自身的及物特性,量化入场元素“a”引导事件宾语“quarrel”也相应进入认知场景成为次焦点即界标(图中用实线方框标记)。名词短语和定式小句共同构成完整小句入场表达,即认知场景中语义内容的呈现是凭借定式小句联通的主次焦点,二者通过相互投射才传达出:他俩昨天吵了一架。言下之意他们吵架,但吵架这件事情已经结束,因此他们现在没有吵架,而离开这个“界”可能句子传达的意义会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如:“They were quarreling”句子的有定入场元素“were”勾画出一幅特定认知场景“他们从昨天开始就在吵架”而他们现在还有没有吵不得而知,所以整个句子属性是“无界”的。所以乏词义构式“They had a quarrel yesterday ”中动词“had”除了勾画事件的关系进程也突显出构式的“有界性”。而在实词构式中,这种“有界性”是通过动词的有定入场表现出来(见图3)。

例2 They quarreled yesterday.

图3中名词短语入场与图2相同,而定式小句入场是由有定入场元素“-ed”引导的“quarrel”进入认知场景(图中用加粗虚线标记)。由于实词构式中“quarrel”的不及物性后面缺乏相应的界标与事件射体“they”对应(所以图中用虚线方框标记)。名词短语和定式小句共同构成完整小句入场。与乏词义构式不同的是,实词构式中定式小句在勾画关系进程还承担描写语义内容的责任,与事件焦点“they”共同传达出表达式意义。

图3 “They quarreled yesterdayy”入场表达

所以,乏词义构式实际上是对实词构式一分为二来进行有效性表达。实词构式“They quarreled yesterday”中动词“quarreled”一方面完成入场交代的任务即通过有定元素-ed来勾画小句入场过程,另一方面实词“quarrel”还勾画事件关系——“吵架”,所以入场后的实词构式只有一个焦点“they”。而乏词义构式“They had a quarrel yesterday”却减弱了动词的语义功能,将实词构式中的关系事件转为事件宾语“a quarrel”进入认知场景,变为次焦点向焦点“they”互相投射,来突显小句中的两个焦点即小句的认知实体内容。

(二)英语乏词义构式的语用入场

入场理论中认知场景的设定是由特定的说话双方及其互动,双方所提供的特殊语段,特定言谈时间以及即时物理环境所共同决[3]。当乏词义构式进入特定的认知场景中,能依据话语双方在语境中所传达的现实意义,发挥不同的语用功能。

1.语用缓和功能

乏词义构式进入特定的认知场景后,当说话人是某个不幸事件的当事人或亲历者时,听话人采取的语用策略能否对说话人起到一个情绪安抚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交际能否顺利进行。

例3 A My boyfriend broke up with me just now.

B That’s all right, It is good to have a cry sometimes.

图4表明,依据说话人A的语段可基本确定认知场景中的基本要素:言谈双方属于朋友关系;交际时间是A刚刚与男友分手后;物理环境属于低沉或悲伤的基调。这时B的回话将决定着整个认知场景能否顺利发展。如果B用语不当势必勾起A的痛苦记忆,甚至产生悲伤、怨恨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交际中的人际关系[11]。

图4 “have a cry”语段入场表达

例3中B采取语用缓和策略,首先通过“That’s all right”来弱化语气,然后给出一个中肯的建议“It is good to do something”,最后把建议用“have a cry”乏词义构式表示出来(“在一定时间内你尽情享受哭泣这一动作”)。B选用乏词义构式来勾画事件中焦点宾语“a cry”,从而达到弱化“cry”这个动作性事件施为力度的效果。假使B用实词构式表达:“It is good to cry”(“在这一段时间你可以尽情哭”),只能用动词“cry”描写整个过程,缺少相应焦点的语义突显,造成整个实词构式传达出的施为力度过于强硬,与原本B的施为用意不一致。因而,乏词义构式通过将勾画关系进程的“cry”,转变为实体名词来到达弱化施为力度的效果,间接体现对说话人隐私的尊重,起到安抚对方情绪的作用。

2.语境关联功能

同一乏词义构式进入到不同认知场景时可能会投射出不同的意义。虽然该构式本身会提供一个形象的描述,而真正所达之意却往往隐藏在相应的认知语境中,为语境突显最佳关联。如乏词义构式“make a sharp U-turn”进入到两个不同认知场景中会传达截然不同的现实意义,其入场表达式见图5。

图5 “make a sharp U-turn”语段入场表达

例4 A My uncle made a sharp U-turn in high way.

B The CEO made a sharp U-turn because of the deficit.

图5显示,乏词义构式“make a sharp U-turn” 与相异的认知境域 “in high way”和“the deficit”结合后将会传达出不同的语用意义。当认知境域为 “in high way”,这时事件宾语 “a sharp U-turn”与事件名词“my uncle”通过定式小句连通后,形成主次焦点并相互投射勾画出认知事件全过程——“我叔叔开着车突然来了一个急转弯”。而当认知境域已变为一个公司正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a sharp U-turn”与“the CEO”勾画新一轮主次焦点时,则相应描写出整个认知场景中的事件进程——公司首席执行官做了一个逆转性的决定。同一乏词义构式进入到不同认知境域传达的意义不同,从“make a sharp U-turn”的描写义“急转弯”扩展到隐喻义“逆转性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如何能让听话人准确感知这突如其来的语义变化,取决于乏词义勾式的突显语境最佳关联。如果交际双方都是在公司里的职员,有共同的工作背景,说话人就能以此语用境域为基础,选择使用“make a sharp U-turn”来表达“一个逆转性的决定”,来突显说话人听到这个决定的惊诧。因此借助交际双方在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等方面的经历共通性,对乏词义构式进行恰当的选择,可以加强语境关联性,使言语交际达到最佳预期效果。

3.修辞劝说功能

亚里士多德[12]很早便提出修辞发挥的核心是对受众实施“劝勉”功能。同一句式中的乏词义构式,依据认知场景的不同也会传达截然不同的语用效果,通过实现乏词义构式的修辞劝说功能,可以到达言语双方最佳交际效果。

例5 Come on John, you have a stand up now.

在图6中,当例5进入到认知场景是父亲激励还没学会走路儿子时,父亲用乏词义构式“have a stand up” 将瞬时性动作短语“stand up”转为描写性事件宾语(即次焦点),与主焦点“you”相互投射来突显“站起来”这个动作性认知事件——“加油,约翰!你现在肯定可以站起来的”,运用充满鼓励性的话语来突出与沮丧泄气的儿子之间的共同感情。采用缓和修辞策略,有助于建立起一套父子间的共性关系,间接表明出父亲的说话意图来让儿子体会,从而取得说服儿子重新站起来的实际效果。而“Come on John, you have a stand up now”这一句式融入另一种认知场景时,言语双方转为上司和下属John,场景中John由于在开会时窃窃私语,终被上司发现。这时上司审时度势地对开会这个环境进行观察和判断后,选择了由伯克[13]提出的“对立等同”的修辞策略,即采用乏词义构式“have a stand up”来突显“发言”这一动作性认知事件,“来吧,约翰!现在可以起来发言了”。上司象征性认为John在讨论跟会议有关的内容,达到说服John停止讲话,认真开会的真实意图。上司巧妙运用修辞劝说机制与John进行周旋,避免与下属产生直接矛盾的前提下,增强了自己话语影响效度,也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成功解决了实际问题。

图6 “have a stand up”语段入场表达

三、结 语

本文以入场理论为框架分析了英语中一特殊句式——乏词义构式。研究发现:a)英语乏词义构式在语义内容上通过射体和焦点间的相互投射,突显出两个重要的主次焦点,从而传达出构式重心;b)在语用境域上乏词义构式聚焦于事件宾语中的话语主体与场景的互动,并通过执行相异的语用功能来达到有效沟通,可以实现语用缓和功能、语境关联功能、修辞劝说功能;c)脱离语用境域的乏词义语义研究难以在日常交际中站稳脚跟,而脱离语义内容的乏词义语用研究会产生歧义、误解等交际障碍;d)研究乏词义构式时应以句子架构为基础连接语义事件和语用境域后,从语义事件出发,明确构式基本语义再与其特定语用境域结合,最后三者在特定认知场景中同时勾画出来。从动态变化中把握整体构式在现实中的定位,到达成功交际的目的。

通过入场理论对乏词义构式的阐释,可以发现该构式深层机制的认知生成实际上是由句子架构、语义事件和语用境域在同一认知场景整体传达,并且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乏词义构式的生成过程。同时,研究也表明入场理论可为同一语际或不同语际的语义-语用接口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1] 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 [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 RADDEN G, DIRWEN R.Cognitive English Grammar [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2007.

[3] 吴吉东.入场理论框架下的英语语法词性分句认知路径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育教学,2011(3):4-8.

[4] 刘莎.入场理论下V-ing歧义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1:69-74.

[5] BRUGMAN C.Light verbs and polysemy [J].Language Sciences,2001(23):551-578.

[6] 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隐喻结构机制[J].外语教学,2012(3):12-15.

[7] 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语义概念化研[J].山东外语教学,2014(6):40-43.

[8] 丁一.英语乏词义动词结构的有界化功能及其体验认知基础[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1):8-11.

[9] SINCLAIR J.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rammar [M].London:Harper Collins, 1990.

[10] LANGACKER R W.Construction Grammars:A Basic Introduction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9-10.

[11] FRASER B.Conventional mitigation [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80(4):341-350.

[12] ARISTOTLE.On Rhetoric:A Theory of Civil Discourse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3] BURKE K.A Rhetoric of Motives [M].Berkeley and Los Au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责任编辑:任中峰)

Study on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 of English Delexical Construction Under Grounding Theory

XU Ji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The grounding theory proposed by Langacker mainly represents the contextual relations between cognitive events and verbal processes.As a special construction in English, delexical construction refers to a kind of structure in English, in which the delexical verbs do not take up any semantic meanings but convey the entire process of action through collocating with its following objects.This paper, based on the grounding theory, investigated the representation of delexical construction of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syntax structure of delexical construction, semantics event and pragmatics situation can be depicted at the same time in cognition situation; delexical construction gives priority to mutual projections between focus and secondary focus during depicting the event; delexical construction not only highlights the event object during various cognitive pragmatic situations, but also reflects pragmatic mitigation function, contextual correlation function and rhetorical persuasion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 of cognitive situations; It is argued that the grounding theory provides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for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delexical construction.It contributes to disclosing the cognitive universality of overt structures towards language as well as generation of language structures.

grounding theory; english delexical construction;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

10.3969/j.issn.1673-3851.2016.08.008

2016-04-10

徐佳(1992- ),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句法学、认知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H030

A

1673-3851 (2016) 04-0366-06引用页码:080302

猜你喜欢
构式词义宾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宾语从句及练习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字意与词义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