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中部地区区域发展研究

2016-09-10 07:22彭冬玲
时代金融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中部地区区域发展

彭冬玲

【摘要】中部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农业和能源基地,但近年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增长乏力,形成了所谓的“中部塌陷”。本文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寻,认为“发展迟滞”是中部区域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化水平等是导致其发展迟滞的主要因素,文章最后针对制约因素,并尝试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圈发展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 区域发展 发展迟滞

我国中部地区是指地处我国内陆腹地的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和山西6省,土地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约占总国土总面积的10.7%。2004年,国家首次提出“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时,中部地区人口总数占全国的28.1%,GDP值占全国总量的18.8%。到2014年底,中部地区总人口为3.56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6.6%,GDP值为13.87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1.81%。中部地区承启东西,具有独特的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它处于国家综合运输网络的中心区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原材料基地和重要的能源基地,其比较优势决定了它在全国发展战略格局中的特殊作用,但中部地区与其他区域相比,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相对滞后的态势。为此,国家高度重视中部发展问题,并将“中部崛起”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中部地区的崛起必须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发展特色产业,发挥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自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体竞争力不断提升,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在这几年的发展中,由于一些遗留的深层次的老问题未能得到彻底解决,同时,又遇到了一些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中部地区发展面临机遇也存在挑战。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进行分析,在分析了区域发展相关理论后,试图找出中部地区的主要的区域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中部地区区域发展的理论分析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相继实施导致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地位下滑趋势以来,就有很多学者先后提出了重视中部地区发展的理论依据,如区域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梯度理论、起飞理论、后发优势理论、牛肚子理论等等。本文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进行介绍。

1966年,汤姆森(J.H.Thompson)提出区域生命周期理论(Regional Cycle Theory)。他认为区域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一样,都会经历年轻——成熟——老年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则不同,这写统称为区域病,具体又分为萧条病、膨胀病和落后病3 种类型。萧条病是指该区域发展曾经风光无限但因为一些问题比如产业布局调整不合理而陷入发展困境,比如著名的汽车城底特律,如今已被冠名“破产城市”的称号;膨胀病是指该区域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当达到一定水平后,会出现人口膨胀、交通拥挤、工业布局畸形、环境污染严重等病症;落后病则是指该区域的发展始终处于落后的状态,从中部六省区发展来看,这三种病症在各省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则提出了“起飞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成长与发展就像飞机起飞一样,可以分阶段,包括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共六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是最关键的,因为它与生产方式的重大调整革新是紧密联系的。根据罗斯托的理论,中部六省区刚好处于起飞阶段,但是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使得区域发展的曲线被拉长。

我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著名的“牛肚子理论”,他把整个中国比喻成一头牛,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是牛身上的各个部位,东部地区是“牛头”,领导方向,西部地区是“牛尾巴”,处于靠后位置,中部地区则是“牛肚子”。从发展水平看,我国东部或东南沿海地区最为先进,中部地区较先进,西部地区最落后。因此,他提出,区域经济发展虽然不能东中西齐步前进,但差别也不能过大,因为如果中部不能及时崛起和发展起来,就像牛走路一样,肚子没力气,使劲儿的部位不对,就不可能走远走好,就全国而言,就无法实现全国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张培刚的牛肚子理论阐述了中部崛起的必要性和刻不容缓。

以上理论都为中部崛起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本文综合以上理论,认为中部地区的主要区域问题是发展迟滞,即区域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起飞阶段,但由于发展迟滞缓慢使区域发展的时间大大延长。具体表现为:中部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从而使产业结构处于低层次,升级迟缓,导致其区域经济结构性衰退;中部地区城市化滞后,严重阻碍了中部城市非农经济的发展,城市间缺乏连接,未有效形成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城市圈,造成群龙无首的尴尬发展局面。

二、中部地区区域问题的制约因素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制度规划、要素配置、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技术创新等因素,他们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区域自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从中部地区的发展看,制约中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因素既有外部原因,如区域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带有一定随意性,等等。同时,也有中部地区自身的原因,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进程落后等。本文主要从内部原因入手分析,认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迟滞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产业结构水平较低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与不高,直接体现在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优化上。而一个高级化的产业结构,意味这该区域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应该不断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上升,否则就会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中部地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水平低度化成为制约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前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结构层次明显低于全国整体水平,表现为第一产业效益低下,第二产业层次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其中工业化进程严重滞后。中部地区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原料、能源基地,主导产业主要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钢铁工业(黑色金属)、化学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但工业结构过度偏重,大都集中在采掘工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基础薄弱,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使得丰富的资源优势却很难转化为地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服务业的发展又相对滞后,金融、信息等发展速度和城市发展明显不配套。这种较低的工业化程度,导致的后果就是无法形成合力,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和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无法带动周边产业和地区的共同发展。这种严重阻碍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城市化水平进程缓慢

根据学者的研究,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应该存在一个合理区间:1.4~2.5。可是,中部六省平均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仅为0.88,远未达到该区间的下限值。可见,中部六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成为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

中部地区特大城市、大城市缺乏,城市整体规模小,就城市规模来说,中部地区大城市比重仅为3.19%,低于全国5.18%的平均水平;中等城市比重较大,占到50%,而超大、特大城市则比重特别低,都仅占0.68%,和全国其他地区如环渤海、长三角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内缺乏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辐射能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及城市群,使得中部地区各城市难以具有城市吸引力,发挥聚合效应,集聚丰富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在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中明显处于劣势,从而丧失了前进的动力源,削弱了中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

(三)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低

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还跟其对外开放程度有关系,它决定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空间。目前,中部六省的经济全球化系数在0.5~1.0,平均对外开放率为3.31%,都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从指标上看,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可能由于地理位置因素,经济的封闭性问题较为突出,市场化程度较低,即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限。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由于自身能力限制,而吸引外资的数量与东部相比又明显不足,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高,这些都进一步制约了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部地区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解决“发展滞后”这一区域问题,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必须抓住国家大力扶持这一机遇,并立足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更好地把经济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中部地区的真正崛起。本文提出以下相关对策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注重要调整三次产业的结构水平和之间的比例关系,更要注重三大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中部地区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可以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要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为目标;其次,重点抓好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一方面,注重改善交通运输、能源基础设施等传统产业,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具有优势的制造业,改造重化工业,如汽车和大型装备为主的机械工业,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产品的加工深加工和精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最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金融、信息和旅游等行业,提升本产业自身发展,也为中部地区整体发展提供全面高质的服务。通过全面提升产业结构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大城市圈发展

中部地区应以现有的各省的大城市如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为中心,依托长江和京广线、陇海线等干线通道,不断完善城市体系,推动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笔者认为,为更好推进城市化步伐,可以注重各城市圈的建设和发展,如以武汉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长沙为中心的洞庭城市圈、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城市圈、以合肥为中心的淮南城市圈等等。各城市圈之间通过产业、市场的纽带建立联系,分工协作,各自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分工合理、具有特色和协调统一的区域发展格局。比如:核心城市圈可注重发展高科技、钢铁、轻工、汽车和机电产业;洞庭城市圈可注重发展农产、陶瓷和旅游等产业;淮南城市圈可注重发展高科技、农业和机电等产业;豫南城市圈可注重发展茶、烟、食品工业和农机等产业;以太原为中心的城市圈可注重发展新型能源、特色农业和旅游文化等产业。

(三)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中部地区应发挥其地理位置优势,加强与兄弟省、市、区的合周边各省市和地区的合作,寻求共同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要大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可以积极开展与“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积极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做好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工作。比如,中部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主动接受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注重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市场体系的扩展,增强与东部地区经济的互动性,使工业的发展与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村工业化紧密衔接,促进经济一体化。

四、结束语

中部地区是连接我国东西部地区的重要桥梁,未来必将是我国市场潜力巨大的重要区域,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促进这个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优良的区位、丰富的资源与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是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也为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而促进中部地区真正崛起还需要自身长期的努力,趋利避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推进城市群发展,加强区域合作等,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可云.中部地区经济“V”型反转的可持续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

[2]刘洋,罗建敏,王健康.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地理.2009,(5).

[3]晏涛.促进中部崛起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4]洪开荣,浣晓旭,孙倩.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05,(3).

[5]刘居照,杨文悦,李海平,李婷婷.我国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12,(2).

猜你喜欢
中部地区区域发展
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我国实体化电子商务的区域发展问题及策略探讨
“互联网+”促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跳绳运动区域性发展策略研究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动态综合评价
基于北斗的数字秦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