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到米兰:近代南京走向开放的世博之旅

2016-09-10 22:40王健
唯实 2016年1期
关键词:云锦世博会丝绸

王健

世界博览会兴起于欧洲,后在美国光大。中国参加世博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经过炫奇、赛珍、交流、科技的阶段。1873年维也纳奥匈帝国世界博览会系中国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参加的世博会。1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举办了一系列国际重大盛会:2008年北京圆满举办了奥运会,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2014年南京成功举办青奥会等。2015年世博会在意大利米兰举办,中国参展团特意选派南京市主办文化周活动,这是对南京成功举办青奥会的褒奖,更是南京扩大开放,进一步认识世界,让世界了解南京的良好机遇。

一、南京人李圭参加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

参加世界博览会是当时中国了解海外国家情况的重要途径,而作为开放窗口的江苏,特别是南京人在参加世界博览会在中国应算比较早的,近代曾在宁波海关任职的江宁人李圭(1842~1903年),参加了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即世界博览会),留下了珍贵的全景记载,收录在《环游地球新录》中。

现在知道,李圭是第一次以商人而非官员身份受邀参加世博会的中国人。他原在宁波海关公干,后来经商,被中国海关推荐参加了费城世界博览会。这一届博览会非常隆重,因为是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特意在独立之城费城举办,号称“百年大会”,展示了美国独立以来所取得的经济文化成就。参加的国家除中国外还有36个。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在博览会上参展。当时留学美国的中国幼童也集体参观了博览会。李圭在费城世博会之后访问了华盛顿、纽约等地,随后到英法游历,回国后写了一本书,叫《环游地球新录》,叙述了自己水陆行程超过8万里,从上海出发,经日本横渡太平洋,之后穿越美国腹地,到东海岸,然后横渡大西洋,经英、法至地中海,过苏伊士运河、红海到达印度洋,再由太平洋、南中国海经香港回到上海的经过。其中《美会纪略》,就是专门记述世博会的,书中批评了中国人视博览会为无益的态度。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亲自作序,大加赞赏:“有志之士,果能殚心,略其短而师其长。则为益于国家者,甚远且大;又岂仅一名一物,为足互资考镜也哉!”主张学习欧美先进文化。《环游地球新录》在当时影响很大,该书开阔了国人眼界,起到了西学东渐的启蒙作用,甚至改变了当时很多人对世界与中国的看法。如著名的洋务派人物郭嵩焘、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等都受其影响。

李圭参加世博会,并最早全面介绍、宣传世博会的经历证明,江苏暨南京与世博会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南京人曾经作为世博会这种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启蒙宣传者,对世博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过重要的作用,这是南京的骄傲,理应大力宣传。可惜,这段史实被人们忽视了,现在了解这一情况的人不多。前段时间看到有推选南京最有影响的传世名著的活动,我看这本书比入选的许多书对国人的影响都要大,理应入选。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李圭在参观费城世博会后前往英国,在伦敦肯辛顿博物院参观时,看到了南京大报恩寺塔的绘画。谓该博物院情景:“中悬大幅,绘各国高塔。其中最高者,为意大利罗马城教堂之塔,可五百五十尺。江宁已毁之长干塔亦在列,高二百十尺。”长干塔,就是坐落在长干桥边的大报恩寺塔,毁于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期间。李圭是太平天国攻占南京时出走的,特别关注此事。由此可知,该塔在世界上地位很高,为中国巨塔之代表。其名称,俗称“长干塔”。

时隔百年,南京参加今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并代表中国城市主办南京文化周,这是南京的骄傲与荣耀。李圭与世博会的事迹,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资料。

1910年南洋劝业会在南京举办,两江总督端方主持,参观人数达到30万人次。

二、南京云锦与米兰丝绸所展示的城市气质

意大利与中国,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这一点,为清末游历意大利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所洞悉,并在《意大利游记》中有详尽比较。而米兰与南京两座城市,在历史文化和丝绸业等方面可作比较。

米兰与南京在各自国家中都是重要的发达城市,区域地位极为相近。这一点,在古代尤其明显。一些发达国家,早期都有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特点,意大利就是典型。意大利是半岛国家,三面环海,国土呈南北狭长之势,以罗马为中心,分成两个部分,南北差异很大。早期北部伦巴第地区因临近欧洲大陆的法国、瑞士、奥地利而经济较为发达,罗马以南的南部地区,原罗马帝国主体,历史悠久,但后来衰落,像那不勒斯等城市相对落后。康有为去了意大利之后就觉得当时中国跟意大利发展状况有许多相近之处。意大利在欧洲统一较晚,经济比较落后,其南部的发展水平,与我国的江南地区差不多,其郊外农村,甚至有的地方还不如广东、江南。而米兰则是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通往欧洲的交通枢纽,工业发达,风尚先进,素有“小巴黎”之称。中国在南宋以后,东南经济文化一直强于北方,而政治中心在北方。南京则是东南区域性的中心。南京在六朝时期,作为半壁江山的都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明朝还作为全国的都城,之后一直是东南的区域中心。以南京为政治中心的江南,代表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达水平。

历史上米兰和南京的丝绸业和丝绸贸易都很发达。近代米兰号称意大利的“丝都”。丝绸业和丝绸贸易在意大利乃至欧洲都属于发达地区:贸易中心在米兰,生产中心在科莫湖周围,这一带山清水秀,有点像中国的江南。那里丝厂林立,产量巨大。南京东南的太湖流域,盛产高质量的生丝。如著名的湖丝,在国际上是有竞争力的。近代米兰街头到处是丝绸商店,品种繁多,工艺精巧,价格很高。以南京、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明清为丝绸生产中心,清代有三大织造局,江宁织造以盛产高档云锦著称。这次“南京周”的主题——云锦,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在丝都米兰展示,在展现丝绸故乡精湛工艺的同时,也可与当地切磋交流。与米兰不同的是,南京云锦不是为普通老百姓消费的,而主要是为皇家生产的,专供王公贵族、外国及少数民族首领消费。作为古代皇家服饰,许多精品价值连城,深藏宫中。皇帝还将云锦作为赏赐物品或礼品输出海外,可知其珍贵。而意大利丝绸制品,在资本主义市场机制下,适应消费者需求,特别是满足贵族的消费偏好,大量出口法国等欧洲国家。李圭就曾参观了费城世博会上的意大利馆,指出意大利丝及丝绸产品与中国丝绸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已经像印度茶对中国茶的出口威胁一样。20多年后,李圭的担忧变成了现实,康有为在意大利看到,米兰丝绸已经畅销欧洲。

1906年,郭凤鸣在《意大利万国博览会记略》一书中,对中外展品做了详细比较,分析了中国产品落后的原因,如农务展品,中国不注重“农艺”,使得中国农制品难以与西方国家匹敌:西方国家用机器,而中国用人力;西方国家有垦牧公司,而中国没有;西方国家有农务学堂,务农者皆识字,而中国农民很少识字;西方国家有专门测验天气的科学器械,而中国却靠经验;等等。当时驻意大利公使黄诰出面迎接端方、戴鸿慈等考察团成员,他在展会后给农工商部报告说:“中国织造一宗,花样颜色染藻,均不合欧人之用,惟质地坚密,较胜欧品。考查西人花样,以生动灵活疏落淡雅是尚,颜色不喜浓重,以轻靓是尚,染藻不杂用草木汁,而纯用化学料,故能历久不变,中国之品反是,且货质经纬不匀,浮丝抛起,疙瘩垒垒,质地即良,外观不耀,未克竞胜,遂致滞销。”又说:“绣货一宗,西人多出于机器,华品乃出自手工,而画工又不甚活泼,采色配合,亦不交净,加以不合西人之用,故难畅销,如欲扩充销路,务使先量尺寸,预测西工之几案等具,约计其长短方圆,更觅上等画本,细心摹仿,或请名手,画以花木鸟兽为佳,再求匀配采色,使有生香活色,跃然于上,不在浓艳而在疏宕有致,四周必以丝韬,方为合格。”端方考察米兰世博会的经历,对他后来在两江总督任上举办南洋劝业会肯定产生过重要影响。戴鸿慈在日记中也记载了展会的情况,对中国产品有一些直观认识。

云锦,生产方法复杂,技术要求高,代表着中国传统丝织生产最高技术水平和组织水准,但也因此具有垄断性、非市场化的特点,造成技术垄断、生产垄断、消费对象垄断等弊端,进而又导致技术工艺停滞不前。根据学者研究,相对于棉纺织业,丝织业的工业革命发生较晚,手工技术一直维持到19世纪中期。此时,动力丝织机才开始在欧洲出现。“丝绸业是动力工厂纺织工业最老的一个行业,也是对于手织机作有效而广泛使用的最后一个行业”。

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段时间,中国传统的丝织业受到的冲击不大,远没有棉纺织业那样严重。相反,由于海外市场的发展,需求量还很大。上海的出口一直在增长,全世界的客商来上海采购。南浔的丝商生意兴隆。丝织业的技术,仍然维持着传统的手工为主的水平,根本没有技术革新可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情况便发生了逆转。兴起于19世纪后半期的以电力运用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出现新的‘洋绸’大量输入中国。‘外国泰西缎输入以后,吾国人争相购用……故业是者,乘机而起,风动一时。及至清末,国货绸缎,几至无人顾问,欲求一注意织造、以度掏者,阒无其人。’”这一情况正与米兰博览会的情况高度一致,中国丝绸滞销,且大量进口洋丝,包括日本丝兴起,冲击中国生丝和丝织业。云锦受到打击,以至于后来技术几乎失传。清朝灭亡,失去公款消费主体的支撑的云锦,生产日益衰落。辛亥革命后,机户停织,工人分散,是为南京锦缎业之衰落期。而民国后,服装也发生变化,对丝织业也有冲击。“我中华自光复以来,人民咸改装易服,不敢办绸缎布匹等品华衣,转购呢绒洋货,改服西装,顿使我华绸缎、纱罗、布匹各项国货,日形滞销”。

1800年,法国人发明了一种具有自动经丝开口装置的纹织机。这种织机采用一种新技术,即在纸板上穿孔,制成穿孔卡片一样的纹版,以这一纹版的孔来操纵经丝,织造丝绸纹样。这一技术可以一个人织造复杂的纹样,省去千百年来高机(花机)生产中的纹织工。19世纪后半期,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丝织生产,广泛使用“可由机械进行精巧统率”的“贾卡”手拉提花机。到19世纪末,电力织机在欧美丝织业中的运用也已普及。明治维新后,日本也重振丝织业。“明治六年,时年60岁的老织工伊达弥肋出席维也纳万国博览会,将奥地利式的‘贾卡’织机引入日本。与此同时,西阵的织工佐仓、井上、吉田三人,由京都府派遣,将法国式的‘贾卡’织机和被称为‘飞梭’的可连续打梭的装置引进了日本。”其后又引进了欧美的动力丝织机,并于20世纪初完成了对欧式电力织机的仿制与改造,实现了电力织机国产化,普及速度加快。

日本丝织业的兴起,对中国冲击最大。“我国织机,织有花绸缎,以两人运动一机,每日成缎仅六尺或七尺不等。若用法国式手织机械,每人每日可成十二三尺。我国工价虽廉,四与一比,究不能敌。”

今天看来,基于保护文化多样性,某一时期的落后物质已经成了见证历史的活化石,又成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昧于世变”,作为落后生产力的云锦,几经曲折,几乎失传的云锦工艺,在百年之后的今天,返璞归真,大放异彩。云锦在保护的同时也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生产出新的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而不是因循守旧,机械模仿古代的单调服饰。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云锦世博会丝绸
南京云锦的故事
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效果
金文云锦从大师工艺到大师企业
丝绸般的黑发,盘旋少女顶上
丝绸情调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丝绸去哪儿了
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部分国家馆
世博会中国馆昨日竣工
题目:好……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