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研究

2016-09-10 02:39邹佳人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平板电脑

邹佳人

摘要:本文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ITIAS),结合平板电脑的独特性,构建出基于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系统,并利用该系统从课堂结构、教师倾向或风格、教师提问、教师课堂回应、学生言语、师生技术使用六个维度对10节课例进行了互动行为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平板电脑;互动分析系统;课堂教学互动行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9-0060-05

● 引言

平板电脑的便携性、移动性、触摸性、互联性、文本标注、丰富的教学资源及教学APP、在线测试、实时反馈等特点与功能可以为课堂教学互动提供强大的支持。融合了新型教育理念的平板电脑课堂教学正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引发师生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变革。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关系必然会成为信息化教育研究中新的热点问题。[1]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践,了解平板电脑支持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及应用效果,笔者借助课堂分析工具——互动分析编码系统,研究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发现其中的教学互动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对策,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基于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系统与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

1.基于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系统

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的目的在于记录教室中师生互动的重要事件,以分析研究教学行为,了解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影响,帮助教师深入分析进而改进其教学行为。[2]借助互动分析系统对课堂教学互动行为进行分析,可提供直观的分析结果,让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率。顾小清教授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ITIAS)。该系统不仅细化了教师言语、学生言语、课堂沉寂行为的类别及描述,而且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与技术的互动类型,其系统框架更为完整,能支持分析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本研究之初尝试利用ITIAS对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实录进行反复观察记录、编码,却发现ITIAS编码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难以对一些师生课堂教学言语互动行为进行类别区分和编码,如在ITIAS编码表中未能体现学生展示、汇报个人或小组学习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应答发表观点、看法等行为。②无法区分学生使用传统纸笔工具还是信息化工具完成练习。③对师生与技术互动行为类型的描述不够明确,难以清晰地体现师生与平板电脑的技术互动。

为了使ITIAS有效支持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真实反映课堂中的教学互动行为,本研究针对上述提到的ITIAS存在的问题,结合平板电脑支持课堂教学互动的特点和功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和优化,最终形成了基于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系统,如表1所示。

(1)教师“点评”言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行为变化、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间接影响,因此,在“教师言语”的“间接影响”分类下增加“点评”类别,具体内容如表1中编码4所示,以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师回应学生的言语特征。

(2)学生经常使用平板电脑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展示、汇报形成的学习成果,进而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展示、汇报成果的过程使学生能够自由表达个人或小组见解,表达的内容没有限制,因此,在学生言语中的“应答(主动反应)”类别中增加“学生展示、汇报个人或小组学习成果”。

(3)在教师的组织、鼓励与有效指导下,学生相互评价或发表观点。学生互评话语的对象主要指向其他同学,因此,在“学生言语”中增加“学生互评”类别,具体内容如表1中编码14所示。

(4)为了与学生使用平板电脑完成练习进行区分,将ITIAS系统的“做练习”的具体内容修改为“学生使用非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练习”。

(5)师生与学习内容、教育APP、教学互动系统等进行的是更为复杂多样、深入的交互,为了更好地反映平板电脑支持的课堂中师生与平板电脑的互动情况,对“教师操纵技术”“学生操纵技术”两类别的内容进行细化,具体内容如上页表1中编码18、19所示。

2.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从二年级到高一年级的语、数、外等学科的全国范围优秀教师使用平板电脑开展教学的10节课堂实录,按照FIAS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进行数据采集[3],数据统计[4],从课堂结构等六个维度分析课堂教学互动行为情况。

(1)课堂结构

贝莱克经过大量研究建立了传统课堂语言常模,认为教师语言常模为68%,学生语言常模为20%。[5]与之比较,表2数据显示如下特征:

第一,课堂中教师语言比率介于24.72%与49.60%之间,均小于常模68%,反映出在平板电脑支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比重下降,意味着教师更多地采用其他教学行为,而且学生活动占用了更多课堂时间。

第二,10节课例中,有7节课例的学生语言比率介于20.49%和35.33%之间,大于常模20%,说明学生回应教师语言、展示与交流的机会有所增加,有3节课例的学生语言比率小于常模20%,但这3节课是探究型课堂,学生操纵平板电脑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所占用的时间较多,而言语活动较少。进一步分析可知,“学生语言+学生使用技术”的比率介于37.21%和60.83%之间,有7个课例的“学生语言+学生使用技术”比率超过50%,这反映出平板电脑支持的课堂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幅提高,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同时学生有更多的课堂话语权,教学活动更符合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

第三,课堂沉寂比率介于0与2.72%之间,所占课堂时间比率很低,这说明平板电脑支持的课堂中课堂教学混乱时间很少,师生、人机间的互动时间较多,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得到增加。

(2)教师教学倾向或风格

分析矩阵表中16列、79列、14列、89列之和分别表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教师语言中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比率和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的比率可以推断出教师教学倾向或风格。[6]10节课例中,教师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比率都小于100%,这说明教师采用直接影响的话语多于采用间接影响的话语,教师倾向于通过讲授、给予指示的话语对课堂和学生的行为直接控制。其中,有8节课的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的比率都小于100%,这说明教师采用消极强化的话语多于积极强化的话语,教师较倾向于通过指示话语来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

(3)课堂提问特征

教师发问率是指教师提问的时间占教师提问与讲授时间的比率,有研究指出该指标的常模为26%。[7]10节课例中,有4节课例的课堂发问率介于30.84%与54.49%之间,大于常模26%,说明这4节课的教师注重用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6节课例的课堂发问率介于15.60%与22.68%之间,小于常模26%,说明这6节课的教师未能很好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讲授占用课堂时间较多。

国内外有关研究指出,当课堂内容强调的行为复杂性层次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复杂层次较高时,最佳比例是6∶4。[8]对10节课例中的教师提问类型分析可知,只有课例6中的教师提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比例能到达7∶3,其他课例中的教师提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比例都大于7∶3,这充分说明了教师侧重于陈述性知识的传递,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关注度不够,未能借助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教师课堂回应特征

教师回应比率是指教师对学生语言加以回应的话语时间占教师全部话语时间的比率。[9]在10节课例中,有8节课例的教师回应比率小于20%,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话语给予及时反馈、回应的关注不足。进一步分析,有8节课例的教师间接回应占教师回应言语的比率大于直接回应的比率,因此可以发现教师倾向于采用接受情感、提问等间接话语来接纳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较少使用讲授、指示等直接话语对学生进行回应,说明课堂师生关系融洽,情感交流没有障碍。

(5)学生言语特征

10节课例中,被动回答与主动回答的比率大于100%的有4节课例,而比率小于100%的有6节,这说明在教师言语的指示、促动下,学生由应付式、固定式的言语行为开始转向自由、开放地向教师、全班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成果等,学生的思维不再禁锢在教师的封闭性问题中,在教师言语的指示、引导下学生的言语思维渐渐活跃起来;学生“主动提问+与同伴交流+学生互评”占学生言语的比率远远小于“被动+主动回答”的比率,可以得出学生自发的语言思维活动、与同伴之间的言语互动时间较少,由教师引发的言语活动较多。

(6)师生技术使用特征

在多媒体教室中媒体、资源的应用以“单向传播”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10],教师给学生演示PPT课件、播放教学视频等,学生被动接收媒体、资源传递的教学信息。而在平板电脑教学环境下,学生操纵平板电脑阅读教材内容,搜索资源,完成教师推送的练习题并获得及时的检测反馈,借助教学APP开展探究学习。学生和平板电脑的技术互动时间占师生使用技术时间的比率均大于70%,远远大于教师与平板电脑的互动时间,且学生观看媒体演示的时间很少,学生成为课堂中使用技术的主体。

通过上述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发现,目前在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由表达想法、展示学习成果的言语时间,学生操纵平板电脑的技术互动时间,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得到增加,课堂教学互动的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学生课堂参与度得到提高,课堂教学互动环境更为友好。

● 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10节课例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发现,目前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如下问题:①教师仍主导课堂。教师言语行为中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的比率都大于100%,教师在师生行为互动中表现出较高的权威性,主导着课堂教学过程,决定学生的行为活动,学生则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②生生之间的互动不足。“与同伴交流+学生互评”的生生言语互动时间占学生言语行为时间的比率低于20%的有7节课,教师忽视了学生之间情感、观点、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③教师利用问题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课堂提问较为随意,提问类型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较少,侧重于学生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记忆,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关注度不够。④教师偏向于采用直接影响与消极强化的教学风格。知识传递形式以灌输为主,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促动下虽然能够迅速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内驱力。⑤部分使用平板电脑的技术行为不合理。教师利用平板电脑开展教学的意识与能力不足,人为放大了技术的劣势,未发挥出平板电脑的教学优势。

● 教学改进策略

为了提升平板电脑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教学改进策略:①从权威型向平等型的师生互动关系转变。教师应转变直接性话语,注重采用点拨、启发、引导性语言,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发起并参与互动活动。②增加生生间的互动时间。采用多种互动方式,如借助平板电脑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把学习成果分享给同学等,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启发。③提高问题教学的意识与能力。精心设计问题,注重提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平板电脑解决问题,探究知识。④注重采用间接影响和积极强化的语言方式。教师应多采用接受学生、鼓励表扬、点评及提问的间接影响和积极强化的语言方式。⑤提高操作平板电脑及利用平板电脑开展教学的能力,将平板电脑与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进行整合,自然衔接、过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 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ITIAS系统提出了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系统,并应用该系统对10节平板电脑的教学课例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系统能为分析平板电脑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情况提供支持和依据,进而提出教学改进策略,充分发挥平板电脑的特点与功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陆.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新内容:互动关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01):11-17.

[2]张晓佳,张凯黎,颜磊.电子书包支持的小学数学互动课堂案例研究——基于改进型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FIAS)[J].现代教育技术,2015(03):29-35.

[3]宁虹,武金红.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技术的改进运用[J].教育研究,2003(5):23-24.

[4]焦彩珍,武小鹏.FIAS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09):34-38.

[5]陈珍国,邓志文,于广瀛,李晟.基于FIAS分析模型的翻转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以中学物理课堂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4(09):21-33.

[6]陈秀娟,汪小勇.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应用的探讨——以同课异构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4(11):83-88.

[7][9]童慧.小学语文专家教师课堂教学互动特征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8]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07):18-21.

[10]韩后,王冬青,曹畅.1∶1数字化环境下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05):89-95.

猜你喜欢
平板电脑
电能表现场校验仪的便携性改进探究
联合平板电脑护理干预在预防难免压疮中的效果观察
联合平板电脑护理干预在小儿腹泻致肛周皮肤损伤的预防
基于Moodle平台和平板电脑的初中语文课程资源设计研究
starC教学平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基于平板电脑的智慧移动学习课堂构建研究
基于新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平板电脑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利用平板电脑进行 “班改” 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