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的小河在语文课堂中流淌

2016-09-10 09:04姚小丽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笔者课文

姚小丽

常言道,文艺不分家,在语文课堂上用音乐可以打开学生禁锢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当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情感无法言说时,就用音乐来触发学生的思维,让音乐的小河在语文课堂中流淌,会给平淡的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进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一、将诗歌唱出来

中国文学一直就和音乐融为一体,从《诗经》到唐诗,从宋词到元曲,都可以吟唱。比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清平乐村居》就充分发挥了音乐的作用。课文学完了,在整个听课大礼堂里,所有的教师都屏息静气,侧耳倾听窦老师和学生一起演唱的歌曲。歌词是带着田园气息的《清平乐村居》,旋律是《水调歌头》的曲子。那悠扬的节奏,犹如春风化雨,让听者为之快乐,为之哀伤。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才是触摸灵魂深处的课堂。

《长江之歌》是苏教版六年级的一篇课文。笔者是这样执教的: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聆听殷秀梅演唱的《长江之歌》。磅礴的音乐,激昂的歌声,一下子就让学生热血沸腾,学习的热情高涨,不少学生已经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音乐的导人比起教师费尽心思编织的导入语效果要好得多。理解了课文以后,再次让学生听歌并学唱,他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下课后学生们还争相哼唱,不亦乐乎。

二、增强联想,启发想象

“作文难”是小学生的普遍反映。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对生活和劳动的体验,不注意观察,缺少写作的素材和灵感。选用不同的音乐作品来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其灵感,写作就容易多了。

比如,苏教版六年级有一篇习作:改写高鼎的《村居》。学过课文以后,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柔和优美的乡村音乐,启发学生通过音乐联系自己平时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打好草稿后,再让学生根据音乐,配乐朗读自己的作文。伴随着清新明快的节奏,学生的思绪在优美的情境中自由徜徉。

有的学生写道:“哦,是那流水在淙淙地歌唱,也许,它就是春天的竖琴,悄悄地,发出轻柔的声响,只见那小溪水清澈得如同一块明洁的丝绸,映衬着蓝天、白云的美丽。”还有的学生写道:“我多么想长出一对翅膀,在柳树间低旋,从河面上掠过,在白云中穿梭,再和同伴轻言歌唱,呵,那是多么美妙的生活啊!”听着他们那如诗如画的语言,我感到写作真的是一种创造,一种艺术享受。而这恰恰是因为音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其真情流露,笔下生花。

三、激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学习课文的关键还在于读,通过读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利用音乐进行配乐朗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春晓》时,先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录音。如此美好的景色再加上录音机里春雨的“沙沙”声、鸟鸣声,构成一幅鲜艳明丽的画卷。学生很自然地就步入古诗描写的情景之中。这时他又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来到诗人所处的情境之中。随着教师动情的描述,学生陶醉了……朦胧中仿佛听到鸟的鸣叫声,一声,两声……这时,教师打开了音频,那悦耳的鸟叫和着优美的乐曲,使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

教师接着讲述:“这时诗人发现,天亮了,放晴了。触景生情,就吟诵出两句诗来。”随着教师的描述,学生似乎真的经历了一场风雨,听到小鸟欢快的叫声。随着婉转的音乐,学生屏息凝神,陶醉在其中,从“境”中感受到“形”,从“形”中体会到“美”,进而从“美”中触发了“情”。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奇心非常强,想象力也特别丰富。他们对枯燥的语言文字、课文内容提不起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推动力,所以利用音乐的特点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一条有效途径。在朗读中选择合适的音乐片段,配乐朗读,在动情的朗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创设情境,走进课文所描绘的世界

走进课文所描绘的世界,才能真切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对文本的了解才能更加深入。

比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笔者感受到,现在的学生对长征的那段历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为了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体会情感,在朗诵中,我播放了《过雪山草地》的音乐,用低沉缓慢的语调向学生娓娓道来。

在音乐声中,学生的神情越来越庄重肃穆,眼睛里自然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不少学生眼泛泪光,他们的思绪仿佛飞向了1935年的川西草原,飞到了饥饿与伤病交加的红军战士身旁……学生对课文中的思想感情领会得更深了。

再如,教学《卢沟桥烽火》这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知晓有限,对课文中所描述的“九一八”事变的了解仅限于书本。学生没有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对艰苦的八年抗战无法感同身受,很难走进文本,更无法理解卢沟桥事变的重要意义。

对此,笔者试着在新课伊始播放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音乐。听着歌曲,学生们渐渐走进了那段尘封的历史,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不需多加分析,学生在朗读时很快就找到了感觉,对日本侵略者的无耻行径无比痛恨,对我们守军的英勇行为钦佩、感动不已。学生脸上的表情告诉笔者:他们走进了历史,走进了课文描绘的世界。课堂也在学生人情入境的朗读中得到升华。

五、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语文教学要能启发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这样,学生方能随着课文中的人物欢喜、悲伤,才能真正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比如,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要想理解霍金,就要走进他的内心。年轻的霍金因为卢伽雷氏症被禁锢在轮椅上,并被剥夺了说话的能力,就连读书也只能依靠翻书的机器。他的内心有着无以言说的痛苦与不舍,但他的思维却没有被禁锢。在这样困窘的境况中,他还在感恩生活。他的感恩心态让他拥有了许多常人没有的东西。语言在如此真挚又深沉的复杂情感面前显得很是苍白。所以,让学生直接在音乐里感受生命的律动,生命的顽强方为上策。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霍金的“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可贵精神。

再如,笔者的学校有位教师执教的《生命的壮歌》获得了省一等奖。同行评说,这样的好成绩有一半要归功于音乐的选择。确实,来到课堂,就会听到仿佛是为老羚羊量身定做的音乐——《英雄的黎明》。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在音乐的渲染中感情喷薄而出。无须教师多说,学生就能深切感到老羚羊对年轻羚羊的深深关爱,感受到它站在悬崖前面,对着猎人的枪口时那无畏的精神。

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使音乐和语文结合起来,用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就会变得丰富积极,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生活中到处洋溢着音乐,我们只要学会运用,让音乐成为课堂的助力,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责任编辑 杨晶晶)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笔者课文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