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吟诗”与“赏美”间漫游

2016-09-10 09:04韩轶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2期
关键词:江雪渔翁读诗

韩轶

常人认为,古诗词难读,原因有二:一是用词凝练。二是情真意深。又有人说,古诗词难品,因为诗人之意需揣摩,读者理解各不同。而不少教师说,难读、难品的古诗难教。如《江雪》,它属于“苦情”系列,读来让人心情沉重,教起来也有压抑之感。鉴于此,笔者在教《江雪》时,从诗的角度去解读古诗教学,引领学生用发现的眼睛,欣赏古诗之美,在“吟诗”与“赏美”间漫游,品味古诗词别样的风韵。

一、朗读,感受音韵之美

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读”占鳌头。书声琅琅是当下语文课堂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而这读,是有层次地读,是有方法地读,是有意味地读。

一是新课伊始,要“疏通全诗”地读,其目标定位是读通读顺。比如,关注“径”“翁”等后鼻音,以及“踪”“蓑”等平舌音。读时还应注意字音的长短。

二是再次通读,抑扬顿挫地读。其目标定位是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有人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古诗的声韵即是审美的媒介,能传达出古诗特有的形式美特征。这首五言绝句,从语言形式上说,节奏鲜明,前两句是“二一二”式的、后两句是“二二一”式的停顿,再加上“平长仄短”,故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节奏去诵读。

三是层层推进,声隋并茂地读。其目标定位是了解诗意,读诗达意;体J晤诗情,读诗传情;品味诗韵,读诗升华。古诗的文字是作者思想、情感、心灵之载体。每次朗读的推进都是一种隋感的递进:了解诗的内容之后读诗,引出的是意象美;了解作者的情感之后读诗,体悟的是意蕴之美;了解诗的深意之后读诗,品赏的是内涵之美。这几个层次的朗读,都要忌讳一味地追求读的形式,而应有层次地推进,反复吟咏。

二、想象,感悟意境之美

诗中有画:《江雪》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作,是一幅意境深远、构图独特的泼墨写意山水画。远景:千山万岭,白雪皑皑;千道万径,琼冰玉雪;人踪鸟影,杳然不见;近处:茫茫江面,一舟静卧,一翁披蓑戴笠,凝神端坐,执竿垂钓。这画面中,天地间一片洁白,远景其实是飘缈的,为的是突出这近景:一江、一舟、一翁、一钓。渔翁沉醉于冰天雪地,专注而忘情,立身天地,融心江钓!

画中有诗:我们要在充满意境的画面中,品味诗句,理解诗意。教学中,教师可问:诗题既然是“江雪”,这诗中哪里有“雪”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边找雪,边巧妙疏通每句诗的意思,从而领会诗的前三句只字未提雪却见雪纷飞——这“雪”隐在这“绝”、这“灭”、这“蓑笠”中的高妙写法。教师引领着学生与诗人同行,读读诗,品品雪,在慢读浙懂的过程中,这幅奇绝的画面就渐人心间了。

三、推敲,体会意蕴之美

推敲品味,就是收获鲜活的语言。“诗无达诂”,斟词酌句地品析古诗的精妙,不是架空分析和就诗论诗的误区,而需要知人论世、具体分析,引领学生深入到作者所处的时代。

其一是品味诗情。大雪寂寥,百里沧桑,这是前两句诗创设的情境;孤翁独守,寒江独钓,意蕴非常丰富。这里可带领学生质疑:天气这么冷,老渔翁为何却在独自垂钓?你有什么想要问问他的?然后让学生猜猜:为什么天寒地冻了渔翁还垂钓?接着,教师适时补充柳宗元被贬永州、孤独无友、痛失母亲、疾病缠身的悲情遭遇。学生自然能够感受到作者真实而独特的情感。一个“寒”字,是柳公经历一件件伤心事后心中的寒冷、悲伤;一份“独”情,是柳公千万孤独却坚毅不屈的清高孤傲。

其二是品味诗眼。《江雪》一诗,后人解读的意蕴更为丰富。因为它构思的巧妙之处,不仅在于以巧夺天工之笔描绘画面,而且奇以藏头逆尾的八字,巧妙嵌入字里行间,有人说这“千万孤独,雪翁尽失”就揭示了作者吟诗的主旨。如果这饱含千思万绪的情怀用一个字来概括,非“孤”无以言说,这便是我们解读此诗的“诗眼”和关键处。这个“孤”的背后,值得我们去解读:一是政治形势的冷峻、险恶;二是作者情感忧伤、孤愤;三是作者对抗浊流的孤傲人格操守。

四、表达,感悟情思之美

欧阳修认为:写作的捷径,是“勤读”“多为”而“自工”。在《江雪》的执教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两次表达式的书写,结合“知人论世”的具体分析,深入到作者内心深处,深入到文字内涵中去,展现诗歌艺术的多义性与朦胧性。

一是以文作画,白描奇景。第一次,安排在熟读古诗后,让学生找“雪”,在找“雪”的过程中,巧妙地将奇景展开。了解大意之后,教师可创设情境。音乐的渲染,诗意地描述:“这皑皑白雪在天地间尽情地下呀,下呀……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轻轻闭上眼睛,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教师可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江雪》,然后,请学生睁开眼睛,拿起笔,将自己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二是以笔叙情,直抒情怀。第二次写,安排在学生理解诗意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诗文放在文化背景下阅读,带着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这背景,有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也有作者的生平。教师可补充柳宗元的生平资料,以让学生补充认知。此时,让学生将作者内心的感受倾注笔端即可。

五、拓展,延伸文化之美

这首诗,传递的是一种特殊情怀。古代的士大夫因儒家思想的浸润,根深蒂固地想要有一番大作为,一心想要忠君为民,他们有满腔热忱与抱负,而柳宗元也不例外。所以,这个“钓”,钓什么?钓的是一份不屈、一份希望、一份孤独、一份清傲。这渔翁文化背后的意蕴深远得很。钓春者飘逸,钓夏者潇洒,钓秋者成熟,钓冬者坚毅。此时,教师再适当补充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渔翁向往、渔翁情结、渔翁咏叹,多元地理解古韵中的渔翁文化,便是有意义地拓展延伸。

教学最后一个环节,师可述: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有这渔翁情结。罗隐笔下有一位逍遥自在的渔翁:“叶艇悠扬鹤发垂,生涯空托一纶丝。”张志和想做一个隐逸闲适的渔翁:“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白居易写了一位故作悠闲的渔翁:“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那么,他们这些人钓的都是鱼吗?他们到底钓的是什么呢?随着你的成长,慢慢地,在不同年龄阶段,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理解……这样的拓展,能让诗的意境飘逸起来,让诗的文化厚重起来,让诗的气质润泽学生的心田。

古诗,诗中有韵,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品,诗中有人。面对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的《江雪》,我们在朗读中入味,在想象中丰满,在推敲中品赏,在表达中内化,在拓展中升华。

(编辑 刘泽刚)

猜你喜欢
江雪渔翁读诗
江雪
天宫院
读诗的窗口
神秘的“渔翁”
最会打鱼的渔翁
渔翁收藏:李群
看花的人回过头来读诗
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