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之“美”

2016-09-10 07:22方华
中国教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定位师生关系师生

方华

思忆过去,学校永远是脑海中无法抹掉的记忆,每逢春节假期,学友聚餐,同学相聚,我们都试图找寻藏在记忆深处的那回首即笑、回首即泪流满面的往事,是因为在学校待的时间长,还是因为师恩难忘、学友情深意长,抑或是……今天,学校依旧是师生共同生活与学习之地,是藏在他们心中最深处的美好之所,有酸甜苦辣,有幸福的汗水,有拼搏的泪水……用一个字来形容,即“美”。那学校的“美”到底体现在哪儿?

一、“放”而不“乱”

“放”是指营造思维活跃、理解宽容、形式多样、自主自律的学校文化为背景的学校生活学习氛围,“乱”是指不应为了追求极端的个性化发展和没有约束的个人私化的工作生活空间。我们从师生关系、课堂定位、课程建设及教育活动中,都可以看到学校的“放”与“乱”。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教育教学的开始。“我想和学生搞好关系,但把握不了分寸,也很难定位。”众多的教师有这样的困难和困惑,“要么学生怕我,不愿和我在一起;要么学生太随便,对我没有基本的敬畏,我在他们面前没有威信。”师生关系应在亦师亦友、亦严亦松之间。定位师生关系,就是要定位好教与学的关系,定位好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师生关系应是合作或合伙人关系,他们在共同的时间与空间一同度过人生节点,面对困难与收获,面对今天与明天。他们同样有着成长的需要与需求,只是内容和方向有所侧重而已。这样的师生关系定位是“放”而不“乱”,而非因怕“乱”

而不“放”。

课堂是什么?它是“无知”的天堂。“无知”课堂是说,课堂因求知而存在,因质疑而存在,因交流而存在,因体验而存在,因生长而存在,让课堂真正存在求知、质疑、交流、体验和生长。教师除了知识、技能及信息的共学,还要站在教育学和心理认知学的角度探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情感与情绪及认知规律和能力方面的知识与素养。课堂定位决定了课堂形式,决定了课堂效果,但如何定位,需要我们有“放”的勇气,更要有不“乱”的智慧。

课程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教育价值的构建,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搭建,是学校文化的再现。它要考虑学科因素、学生年龄及知识背景、学校文化基因、学校和区域实际情况及民俗文化。课程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有教师和学生,要把学生与课程成长性融为一体,让课程建设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速度同步进行,让师生在探讨中成长自我,成就课程。课程建设不仅是教育理性的思考,同时也是教育实践的整理,有自上而下的理性,也有自下而上的实践,是动态的、成长的。课程建设体现了学校“放”和“乱”的文化积淀,不“放”则无建设和成长,“乱”则变建设为无目标,变探讨为无目的。

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路径,学校活动具有强烈的教育功能。学校活动往往存在不放则无活力、师生无兴趣,放则毫无秩序,乃至于教育功能弱化。如何开展学校教育活动,成了许多学校的“鸡肋”。学校教育活动的课程化和校本化是目前趋势,是学校文化和学校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落脚点,更是激发师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创造创新、交流体验的平台。如何遵循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校服务的教育活动原则,体现在学校的“放”与“乱”的平衡。学校应做到服务在前,补位及时;教师引导着力于人,关注于事,重在于法;学生自主源于目标与兴趣同行,关键在于构建、体验与践行同步。这样才能让学校教育活动“放”而不“乱”。

“放”能让学生享受学校带来的自由、民主、交流、主动、探索和互助的快乐与享受,这样的校园生活、这样的学校怎能让学生不永藏于心,永思于心?

二、“规”而不“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教育是集体教育,需要相应的秩序与规范,教育管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保障。但我们不能因为学校教育所需的规范、秩序而采用简单的大一统式的课堂、项目、要求、标准、考核(指没有以“变化”看成绩,而是以“结果”看成绩的考核)及言行。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厘清是教育需求的管理,还是管理需要的教育。现在,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校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学校加强管理。我们是否能真正坐下来面对学校的各项管理条例(制度)逐条追问,追问我们的管理条例(制度)为何定?可不可以换?可不可以不要?是否真的有效果?

这样的追问,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是管理需要的教育,还是教育需求下的管理。管理需要的教育是把路径和目标倒置,管理是服务于教育的,是为了达到教育目标的路径,不应该为了管理而管理,更不能为了管理让教育让路。教育需求的管理,不仅要理顺目标与路径的逻辑关系,也要让学校回归教育的“主业轨道”上,避免以形式替代内容、以路径替代目标、以需要替代需求。

学校的“规”不是为了“统”,而是为教育需求提供基础性保障,不是用“形”的“统”替代教育“实”的内涵。只有从学校功能、教育与管理的内在逻辑及教育规律和师生教学的心理认知方式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学校“规”和“统”之间的区别,真正做到学校既有“规”又不机械地以“统”替换学校必需的“规”。“规”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最基本的保证,是最基本的目标。有些学校用“统”来替代“规”,如课堂要求模式化、教师教学程式化、学生坐姿笔直不动等,这样的统一不是必需的、基础的,不但不能促进学校教育积极健康开展,还会让学校教育呆板和流水式工业化。这种“统”会让师生失去工作学习的热情,被动漠然地对待活生生的校园,无所适从,过于关注自己的言行,缺失从内而外的愉悦与快乐,让师生遗忘自己、表面顺从,关注外表而忽视内在内涵,弃内在逻辑而重表面的“合理”。

学校的“规”能培养谦谦君子,孕育遵规守法的公民,造就具有公共意识和素养的现代公民,培养自信、自尊、自爱、自律的合格人才。

三、“变”而不“抵”

学生在学校生活与学习,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他们不断变化,不断成长。学校最大的美在于创造创新,求新求变,因为学生的年龄决定他们的心理、性情与思维。

学生爱动、爱说、爱闹、爱幻想,是学校“变”的原因,学生的求变会带动学校革新与创新,带来学校的“变”。什么样的人能成为成功者?有人认为,是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是生活随性随缘之人,是健康积极快乐之人。但我认为,是学习者。何谓学习者?即求变者、革新者。学校面对教师之“变”、学生之“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战与风险,是顺应其“变”,还是避“变”选“抵”呢?抵制变化,是逆时代的,也是逆教育的。教育即生长,生长即改变。抵制带来的是扭曲的变,是限制的变,是人为破坏的变。学校唯有顺应教育规律,顺应孩子的发展,顺应学校功能,才能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园,让学校成为学生永远美好的记忆。

学校的美在于学校时时、处处、事事都有人,有教师的身影,有学生的身影;学校的美在于时刻充满着活生生的人和事;学校之美源于学习美、交流美、互助美、明理美、改变美,放而不乱,规而不统,变而不抵。

(作者系江西省弋阳县教育体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猜你喜欢
定位师生关系师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难与易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如何关爱学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