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有情感人文素质的教师

2016-09-10 07:22王坤
中国教师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文师生关系素质

王坤

:朱老师,您好。很高兴有机会就“提升教师情感人文素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这一话题向您请教。早在1994年您就提出了“呼唤有情感人文素质的教师”这一命题,为什么要提出这一命题?

:当时的学校教育存在为了教知识而教知识、为了应试升学而无视人的感性层面和情绪状况、忽略将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目标的现象,我在论证了情感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后,呼吁情感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情感人文素质,还专门写过《师生交往关系中的情感交往》一文。时至今日,师生关系因应试教育屡抑不止而被破坏、扭曲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让人忧虑。

:当前,价值观教育备受重视,能否请您谈谈情感发展与价值观形成之间的关系?

:情感对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情感最直接、真实地表达其与人的社会性联结,这一联结从胎儿开始,发展到联系感的出现与强化。人类有超历史的伦理公理,这一公理被世代种系遗传及文化进化所证实,这可以从文化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中得到证实。情感表达着需求、愿望、喜好、趣味,人的价值倾向就蕴含其中,尤其是一些基础价值,如生存、健康、幸福、自尊、被人尊重、美感体验、实现自由、生活的意义感等。我们期望孕育上述价值观的情感质料、形式在适宜的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得以保护和强化。当然,人在社会中必然会遇到情感矛盾,我们也期望通过情感“冲突—平静—再冲突—再矛盾”的过程,价值观不断获得统整,情感恢复平静,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人格,实现人格的自我统整。价值观教育需要承认、保护人的自然自发的价值需求,强化引导其正面的、为特定社会接受、容纳和需要的价值,也即把特定社会、文化所需求、所寄望的价值观与人性本然的、正面积极的价值需求吻合。教育,尤其是幼儿园教育、中小学校教育必须做这样的工作。

:您提出,教师情感人文素质是教师专业化的范畴,并居于核心,理由在于它与教师自主意识的深层关系、它与教师创造活动的特殊性相关,因而它统摄教师在人格和专业上的整体发展。现在您仍坚持这一观点吗?

:是的。我们需要找到一些具有“内质性”的概念来追求我们想要的、匹配教育本性的东西。外在的、物化的东西固然要有,教育现代化的确需要经费保障以及其他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政府在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入职门槛、职业培训、物质待遇等方面,尤其是在改善农村教师生活和工作条件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教师的专业素质,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素养、道德水准、文化素养、人文情怀,并没有与这些外部条件的改善取得相应的、比较同步的、相匹配的成效。

:您目前正带领团队从事田家炳教育基金会委托的“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的研究工作,能否请您谈一谈该项目的初衷和愿望?

: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先生一直慷慨资助教育,我于1996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工作时拜识他。现在,田家炳教育基金会希望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支持道德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针对当前学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反观教师情感人文素质之不足,我带领团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培养—改变教师”的教育实践项目,旨在研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活动中与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互动,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情感素质及能力有觉知、有意识,并有能力调整自己与学生的情感应答关系。

:为什么该项目要从教师情感“表达”入手?您如何理解教师的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素质及其表达能力原本是教师专业能力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和一线教师对此缺乏关注,教师教育无论职前与职后都是如此。我在1990年第一次提出“情感能力”这个概念时曾受到质疑。我认为情感能力是人的情感素质的外化,它在使用中表现其功能,具体包括对他人及自己的情绪情感的察觉、觉知、体悟、理解;还表现在情感沟通与交往、情绪情感表达、情感移入、情绪调节与控制、情绪情感激励与自我激励等。

后来,我指导一位博士生研究小学教师的情感表达,发现通过研究“表达”,可以找到诊察教师情感能力的线索,找到比较适切的情感应答的方式和机制。我觉得这是研究方法上的一种突破和尝试。情感表达有面部表情、肢体表达,口头语言表达以及书面语言表达等,它们总会有一些显性特征和可观测的方面。由于教师在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生活史、性格、理解力以及自我修养等方面千差万别,教师带入课堂及师生关系中的价值、感知、交往与应答方式也千差万别,其差别可以有多种表征,但我们相信,教师在交往及应答中的情绪状态、所体现的个人情感品质与情感能力是最基本的线索和最主要的通道。

:请您谈谈该项目在提升教师情感人文素质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初步成果。

:我们项目开展的方式是首先建立两所种子学校,一所是北京中学,一所是江苏南通田家炳中学。先以种子学校为基地,开展教师情感表达能力以及教师人文素质的诊察,与教师一起对相关知识、理念有所认知。之后,将在种子学校获得的认识和操作策略及方式进行传递和辐射,在全国的田家炳系列学校,同时也在其他地区进行试验、推介。第一年的主要工作是听课及工作坊活动,研制“观课与研讨指南”(试用),按幼儿、小学、初中分学段编写供教师学习并据此开展行动研究的“情感能力提升手册”(初稿)。北京中学的教师们与参与课堂观察的教育同人一起研讨交流,探索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情感应答的奥秘。研讨活动对教师们具有很大的激励和点拨作用,教师们慢慢意识到那些自己不曾注意到的交往方式,逐渐领悟怎样才是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宽容学生。

就我个人的认识而言,这样的研究并不求全,也不一定很快取得什么显性的成果,但这一过程是教师人文素养涵养、充盈的过程。项目不是通过行政手段硬性推动,无论观课、评课,还是影视工作坊、叙事工作坊,两所学校的教师都是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的。我相信,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一定是有愿望的,是将自己的情感、心灵带入其中的。种子是可以慢慢发芽、生长的。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系统的项目活动改善校园生态,建设具有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影响基础教育学校的品质。

:情感表达是教师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情感表达的背后蕴含着哪些深层次的东西?

:外显的情感能力背后是教师的情感人文素质。教师情感表达的基础是对于工作对象—特定年龄孩子(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育水平具备必要的知识、认知及观念,可以从中找到较为一般的规律,掌握必要的方法。由于教师情感具有复合性,包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与职业情感及其关系,包括情感表达的自然性、社会伦理性、政治性及其关系,在复杂的环境和生活境遇中,教师个体情绪感受的内在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情感表达的适切性在于教师的知识、素养、情怀、境界,能否站在为学生提供援助的立场,做出妥帖、智慧的处理。社会深刻转型带来的人口流动、家庭结构与境遇多样等因素导致了学生群体异质化明显,网络时代造成了师生代际间的文化差异。总体看来,当下学校教师情感表达的适应性技巧比以往要求更高、更复杂,它从根本上挑战的是教师的人文理解力。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围绕教师情感表达展开的课堂观察以及课堂教学研讨,并不侧重教学技巧的掌握或知识传授的高效性,而是要着重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缺乏生命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师生互动。项目采用工作坊的形式,教师可跨年级、跨学科进行交流,以扩展、增进对学生的认知和对复杂情境的理解。

:您为什么特别重视和强调师生关系的建构?

:首先,这个问题的提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导致师生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突显出来的是应试教育中的矛盾冲突,背后则是受价值观念、代际冲突、网络文化和大众流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师生交往的状况已然成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愉快、紧张、活泼而有秩序。教师的教学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品德、人格和价值观。

我们把重点放在“关系”和“建构”上,还有在思维方式、认识论、方法论上的一种考虑,也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传统社会人们往往关注教师个体的职业美德,现代社会认为寄希望于个人并不可靠,改为运用原则、标准、问责等去处理道德问题,结果是道德—这种个人性、精神性的东西又被遮蔽、消解了。其实,中国文化是“关系”为本的,人不是单独的个体,是处于“关系”中的人。中国传统讲求尊师重道,现在当然要有批判和扬弃。问题是,如果把有道德意义、有价值的关系都变成赤裸裸的利益关系,那是很可怕的。美国教育哲学家诺丁斯的关怀理论相信并提倡师生可以在关怀的关系中相互塑造,这是一个不断实践、求证、反思、调整的过程。这一理念和思维方式对我们有很大启发。我们可以沿着中国的“情本体”文化和“关系”文化,在现代化的情势和语境下进行传承和改造。所以,我们的观察、诊断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特别关注特定情境中、特定脉络下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关注师生双方的行为表现。如果教师具备情感素质和能力,锻炼出足够和适切的敏感,就能比较顺畅地沟通和应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对教师和同伴做出关心的回馈,那么,教师也就能在职业生涯中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乐趣和价值,享受自己的劳动。

:您多次提到“情感文明”这一命题,这与上述项目研究的目标有关系吗?

:情感文明既指个体的情感素养,也指个人所处环境有较好的情感氛围。学校生活及师生交往可以传递情感、价值观倾向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微观的情感环境,包裹着友善、信任与亲密与否的情感氛围。它影响人的自我感觉,如放松、自在、安全等。教师对学生情感需求的敏感、识别及恰当的情感应答方式,是学生安全感、自我悦纳感、自信与信任等形成的基础。因此,提升教师情感人文素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情感修养,而教师的情感修养又需要社会各界、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给予支持和关怀。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出学校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充满关爱与关怀的情感文化生态。在这方面,江苏南通田家炳中学做得不错。学校多年来倡导诚信文化,在育德育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项目开展后,学校借此时机发动教师进一步营造关爱、信任、友善的情感文化,即“校园情感场”。

:提升教师情感人文素质是您20多年来一直呼吁并努力推动的心愿。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有一大批可敬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这方面的工作,相信师生间有关爱的、温暖的教育会使彼此的生命状态更加顺畅、通达、美好。谢谢您。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zgjszz.cn

猜你喜欢
人文师生关系素质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人文社科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