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美术馆时代的研究与实践

2016-09-12 03:03今日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术馆 2016年3期
关键词:展厅美术馆实体

□ 高 鹏(今日美术馆馆长)

数字化美术馆时代的研究与实践

□ 高 鹏(今日美术馆馆长)

未来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年份,也可能是一个未知的梦境,它总让我们充满遐想。而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美术馆该如何更好地行使其展示职责?在科技的推动下,艺术创作的展示方式和传播方式注定发生改变。20世纪以来,繁杂的艺术理论伴随着科学发展的进步不断翻新着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早在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就曾经明确定义博物馆为,非盈利、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面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而依附于数字化,能够轻松地将实体作品资料留存在网上,更能让更多公众在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里参与其中。当代艺术的未来应该是虚拟与现实的真正结合,与传统作品完全区分开来,属于未来的艺术。世界各国的美术馆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与实践从未停止。

美术馆的数字化进程与科学技术平台巨头的关系自然是同气连枝的。事实上,很少有人知道,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还没有得到普及的时候,如今已名扬遐迩的比尔·盖茨便已经在1989年的西雅图注册了一个名叫Corbis的图像公司。那时的Corbis并没有明确的业务方向和定位。只是基于盖茨对于未来的预期,他认为未来人们那个电子相框购买艺术品并放在家里用作装饰。于是他决定要做一个数字图像库,提供图像给出版商、广告设计公司、电影制作人,通过发展技术平台,建立一个最全面的图像手机库。在数字化的世界中,将图像服务供应给全球客户,帮助他们表达他们所关注的内容,并提供知识产权管理等售后服务。从1991年开始,Corbis将一家博物馆的收藏品资料数字化并于1992年建立Corbis收藏库,之后逐步与国家美术馆、费城美术馆、圣彼得堡的赫米蒂奇博物馆签订协议,将他们的艺术作品收集在Corbis里。盖茨预见的图像供应产业果然在今天得到了巨大的收益,Corbis逐步开始购买版权,积累摄影师艺术家资源,如今该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可视化信息资源之一,提供全球公共与私人收藏的艺术和摄影作品的综合性数字文档。苹果公司也曾经在1992年发布一张名叫“虚拟美术馆”(“The Virtual Museum”)的光盘(图1),并免费提供给全球1000所大学、学校、博物馆。这个“虚拟美术馆”虽然并没有连接网络,无法及时更新,但是已经可以允许用户在光盘程序的虚拟展厅中选择不同作品以看到作品详细介绍。

图1

除了科技公司,随着网络的推广,一些第三方软件以及博物馆也开始逐步加入线上博物馆的浪潮之中。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将自己的藏品重新梳理、管理并上传在网络上。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网页简单且不能承载太多内容,但是作为数字资料库存在,被视作非常珍贵的资料来源,尤其是在学术领域内为乃至今日的研究留存了难能可贵的资源。除去美术馆自身的官方线上美术馆之外,众多第三方平台也在此浪潮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例如曾经引起巨大反响的WebExhibits、ibiblio。其中,不常被提起,却在众多线上博物馆中独树一帜的“Ljubljana: Open-Air Museum”值得一提。

线上美术馆这个创意也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从单纯的记录转向创作,在逐渐发展越发成熟的路上又被赋予了传播的巨大功能。今天的线上美术馆们已经可以真正的脱离实体,创造展览。今日美术馆作为中国美术馆界的首家民营当代美术馆,一直探索着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今年,今日美术馆推出“今日未来馆”,其技术端和艺术概念在360度全景展览和艺术展数字化网络再现的基础上再次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旨在探讨美术馆最具先锋、未来性的空间概念。由实体展览、虚拟展览及第三方(增强现实)展览三部分组成(图2)。

图2 未来观架构图

“未来馆”区别于现存其他虚拟博物馆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艺术作品需要“创造”,而不是简单的“记录”。所有艺术作品都由艺术家重新创作,而非对实体作品的线上保存。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满足艺术家天马行空的创意,可以呈现艺术家理想中“真正”的效果。实体馆毋庸置疑,落地于今日美术馆,展出艺术家们的实体作品。而在云空间内的虚拟馆,实体馆无法承载的展览将得以实现(图3),并且成为一个能够自组织、不断生长的文化共生系统,承载数以万计的展览。例如,“未来馆”为黄莺塑造了50m×5m×3m的特殊展厅,通过两侧墙体投影和正面地面的镜面组成的倾斜光带,呈现具有科技感及几何美感的彩色三角形。当观众在这样的特殊展厅里缓慢前进,伴随着声音,整个隧道发出持续而梦幻的光芒,似乎永无停歇地缠绵,低声述说着“你是如此温柔”(图4)。诸如这样的呈现在实体馆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无论是展览经费还是场馆本身都难以承载这样的展示。这种“未来馆”的“创造”概念将逐渐彻底与实体馆区分开来,作为一个美术馆,而非虚拟馆而存在。

图3

图4

图4 虚拟右

图4 虚拟左

除此之外,本次展览的部分作品还将通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在第三空间呈现,作为实体馆与虚拟馆的互动环节。观众需要通过安有未来馆app的移动终端,才能在屏幕上看到虚拟和现实作品的结合,或者是完全另外一件艺术品的展现。仍然以隋建国老师的作品为例,在“增强现实”部分,原本静止的铁球将在手机屏幕上将不再受重力的限制上升到天空中(图5)。Suzanne Anker老师将其对于生物、艺术以及数字化的理解完美地融汇在实体作品中,用具象的作品表现了意识以及想象源于人脑对信息的自由感知这一观点。每个人身体中美好的愿望,都如同藏在脑海深处不断挥动翅膀的蝴蝶。在展厅中使用手机“增强现实”功能扫描作品后,观众们将能够看到高速变换的同系列作品,显著提高艺术作品带来的冲击感以及趣味性,让意识的闪动更加灵性可见(图6)。虚拟模型与实体展品的结合完全超越了传统的展示方式,更能够提高观众的互动体验。

图5

图6

“未来馆”还能够具备艺术实验场地的作用。对于美术馆来说,发掘和培养青年艺术家一直是其社会责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由于自身财力限制,不可能将所有优秀的青年艺术家送入展厅。借由“未来馆”虚拟馆,今日美术馆实际上是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前期开发之后,美术馆只需要支付网络平台的维护费用以及技术升级的费用,大大节约了成本,减轻美术馆压力。对于有天赋的艺术家来说,这样的免费平台给了他们公平的机会,让美术馆以及观众捕捉到他们的作品,不至于让好的艺术家和好的艺术方案因为没有条件实体展示被埋没掉。

虚拟美术馆是实体美术馆向虚拟空间的延伸,是对于未来美术馆理想空间的一次探索,它探讨美术馆最具先锋、未来性的空间概念,将我们的生活的已知经验和未知经验,呈现在一个由网络和移动终端所编织的无形的公共领域中,以参观者本地化的视角,呈现对全新生存环境,即网络化社会的思考,通过关注使用者在虚拟环境中的参观,支援实体美术馆的参观、教育等相关活动,承袭实体美术馆的展示、教育、娱乐与研究使命,在实体性,虚拟性及与观众互动性等多方面共同推进,完全突破旧有的策展及展示体制。如今其渐渐显现出来的优势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对于致力于这方面的艺术家及艺术工作者而言,这条路还要走很远。

(责编:黄丹麾)

猜你喜欢
展厅美术馆实体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BESPOKE ROMANCE展厅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