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晋京“赶考”

2016-09-12 03:03徐耀新
中国美术馆 2016年3期
关键词:林散之赶考画派

□ 徐耀新

又一次晋京“赶考”

□ 徐耀新

展览名称:金陵风骨 其命惟新——江苏省国画院60年·中国画书法作品展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江苏省文化厅

展览时间:2016年5月28日至6月6日

展览展厅:中国美术馆1号—9号、13号—17号厅

展品数量:532件

风雨共舟(中国画)高马得 45.5cm×34.5cm 1980年

晚唐诗人司空图有云:“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创新是艺术领域中永恒的主题,也是绘画、书法艺术永葆生命力的不竭源泉。历史上,江苏绘画、书法名家辈出,灿若星河。无论是顾恺之、黄公望、倪瓒等著名书画家,还是“吴门四家”“扬州八怪”“金陵八家”等重要艺术派别,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均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黄公望融会先贤笔意,绘制出《富春山居图》等为后世惊叹的山水画作;沈周开宗立派,开创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文人画潮流;郑板桥借物言志,表达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文情怀;龚贤以造化为师,创立了独具“龚式”特色的山水画风。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延续的创新基因,形成了江苏绘画、书法艺术传承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特征和精神风貌。

江苏省国画院自成立起,便传承了江苏绘画、书法艺术创新的文化理念。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以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为代表的江苏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探索与变革,推动了传统山水画从“旧形态”向现代的审美取向转型,展现出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精神,创作出诸如《江山如此多娇》《红岩》等一批传世之作,形成了富有创新精神与地域特色的“新金陵画派”。该画派以山水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用传统笔墨反映当代生活,讴歌时代与人民,实现了反映现实生活的思想性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水墨技法的和谐统一,使中国山水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大致同一时期,以“金陵四老”胡小石、林散之、萧娴、高二适为代表的一批书法家,从传统书法发展到碑帖融合,各擅其能,实现了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林散之先生将中国草书艺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其命惟新、与时俱进、创新创造,是江苏省绘画、书法大家的共同特征和精神实质,也是江苏省国画院一直以来的使命。

水墨人物(中国画)周京新 246cm×125cm 2015年

罗汉(中国画)吕凤子 72cm×35cm 1942年

“新金陵画派”正式崛起的标志,是1961年5月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馆举办的“山河新貌”画展。展览展出了诸如傅抱石的《待细把江山图画》《枣园春色》,钱松喦的《红岩》《三峡灯》,亚明的《华山》《三峡夜航》,宋文治的《山川巨变》《华岳参天》,魏紫熙的《峨眉山中》《渡口》等一百四十余幅崭新的山水画作品。这批作品是著名的“二万三千里写生活动”的成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此次展览堪称江苏省国画院首次晋京“赶考”,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展览受到中央领导高度的肯定与重视。展出期间,观众络绎不绝,好评如潮。此后,“新金陵画派”蜚声海内外。

1997年,恰逢江苏省国画院建院40周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江苏省国画院建院40周年书画作品展览”,是江苏省国画院第二次晋京“赶考”。本次“赶考”,与纪念林散之先生诞辰100周年相结合,同时举办了“林散之百年诞辰书画展”,业界人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本次举办“金陵风骨 其命惟新——江苏省国画院60年·中国画书法作品展”,是近六十年来的又一次晋京“赶考”。旨在向首都人民汇报江苏省国画院建院以来的创作成果。展览包含了已故、离退休、曾在画院工作过的以及目前全体在职的112名书画家的五百三十余件优秀作品,全景式呈现了“新金陵画派”文脉传承和江苏省国画院“一甲子”的创作创新成果。除“新金陵画派”创始人的代表作以外,特别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六年来江苏省国画院的新人新作。60年筚路蓝缕,砥砺创新,金声玉振,集大成于兹。以期通过展览,回望60年,规划“十三五”,对于我们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勇攀艺术高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徐渭有诗云:“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竭诚希望首都人民及专家领导作为“考官”,对本次晋京展点评指正。殷切期盼江苏省国画院的同志们,以此次晋京展为契机,以先圣先贤为榜样,为时代泼墨,为人民挥毫,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和扛鼎之作,努力开宗立派,再创辉煌!

长城老龙头(中国画)钱松喦 98cm×68cm 1979年

叶剑英诗(书法)费新我 138cm×69cm 1978年

(责编:纳禾雅)

周恩来诗一首(书法)武中奇 131cm×46cm 1982年

论画一首(书法)林散之 183cm×97.5cm 1980年

霜林远岫图(中国画)宋玉麟 138cm×68cm 1998年

得赫特拉山口(中国画)亚明 138cm×70cm 1978年

工地(中国画)宋文治 157cm×81cm 1959年

潇潇暮雨(中国画)傅抱石 103.5cm×59.4cm 1945年

猜你喜欢
林散之赶考画派
林散之书学思想视域下草书中的“留”与“滑”探析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林散之《毛主席<送瘟神>诗联》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律师“赶考”法官
不忘初心,继续“赶考”
人随秋影远 诗共雨声来——林散之咏姑苏诗及其书法
薛永年:谈古代的画派
林散之《徐瑶论怀素草书》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