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偷走童年

2016-09-12 09:23
凤凰周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战火炮弹孩童

战争总是能够无情地偷走童年。近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再次针对地区冲突出具了一份报告,分析了新近中东地区一场冲突给当地孩童造成的影响。报告罗列了一连串十万、百万计的统计数字,以证实分别有多少名儿童,在战争中被迫停滞学业,失去生活保障,乃至无家可归。作为最广泛而弱势的群体,孩子们在战乱中过早地告别了天真与无忧。

比起庞大的统计数字,个体的命运总是更容易牵动人心。2015年9月,一名小男孩被发现趴在土耳其博德鲁姆的海岸边,没有了生命体征。这张伏尸海滩的照片在全世界媒体和社交网络上广泛传播,小男孩的身世和命运才得以为世人所知。这个名叫科迪的男孩和家人自叙利亚逃出,乘坐一只小型充气皮艇,却在途中不幸翻船,溺亡。科迪以他的弱小身躯和短暂人生,影响了欧洲难民政策人心。

类似的还有利比亚孩子的绘画。如果一个利比亚的小孩今年10岁,他已经有过半的时间生活在炮火之下。2016年2月,一组利比亚学龄儿童的绘画反响强烈,它道出了战争中孩子们的内心:他们生活在恐惧当中。失眠是这些画作里常见的主题。一个女孩子的画作呈现了:她是如何一整晚被巨大的枪击和炸弹爆炸声反复惊醒,即使妈妈坐在身旁的椅子上,她仍害怕得无法入睡。

从叙利亚到利比亚,从刚果到加沙地带,从阿富汗到苏联解体后的多个国家武装冲突地带,太多的儿童曾经或正在痛苦地承受战火的苦果。战争无情地侵害甚至剥夺了儿童的每一项权利。战争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持续毁掉孩子们的童年。战争的暴力之花结下恶果,它与种族无关,与地区无关,只与暴力本身相扣。

房屋、学校被毁坏,与家人流离失所,失去自己挚爱的亲人朋友,乃至自己在炮火袭击中伤残致死,这样的命运随时可能降临在每一个战火当中的儿童身上。对于新生儿来说,他们可能一出生就沦为难民,之后的人生更是被暴力、恐惧和流浪的生活深刻影响。他们日后最熟悉的不是书本,而是各种形式和型号的武器:子弹、枪支、炮弹。如果没有及时的心理援助干预,这种影响可能伴其一生。

数不清的残酷在现实当中等待着这些孩子。青少年们被迫中断学业,年纪更小的孩童甚至从未能够上学。这些也许还是小事,他们为了生计而挣扎,或被迫童婚,或沦为童工,甚至被武装组织招募。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称,包括亚洲、非洲和美洲在内,全球仍有20多个国家在招募和使用儿童兵。数十万名儿童作为士兵、信使、情报员、搬运工、厨师甚至性服务人员卷入武装冲突。孩子们被推上前线,被强迫走进雷区,甚至被当作人肉炸弹。

与战争牵扯在一起的童年令人心酸。叙利亚的孩子早早地在兵工厂里搬运要比他高出一大截的炮弹,加沙地带无论是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孩子们都早早学会扛起了榴弹炮。他们过早地扛起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学习依靠勇气和决心在动荡中生存,过早地在炮火夹缝当中追逐生活残余的美好。然而,他们生活中的举手投足,仍在不经意间提醒世人:他们仍旧只是孩子,仍没有经历太多世故,仍旧保有孩子的天真、好奇和不成熟的一切。

在路透社这组拍摄世界各地战争中的孩童的摄影中,我们得以看到,从格鲁吉亚、利比亚到叙利亚,男孩子们喜欢摆弄子弹壳、炮弹片,那是他们珍爱的收藏品,特殊的童年玩物。我们看到,在大马士革叙利亚反对派的控制区内,工匠们将政府军投射的炮弹残片改造成生活用品,将那些带来伤害和痛苦的武器改造成儿童游乐设施。只有在炮弹壳做成的秋千上高高荡起的那一刻,孩子们才能走出对炮弹的恐惧。(曾鼎)

endprint

猜你喜欢
战火炮弹孩童
树上长“炮弹”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Do Softly Pray
装填炮弹
“炮弹”表妹
战火中的叙利亚
嗯,这是那孩童般永不落空的惊喜
逃离家乡
在战火中告别
积木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