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何走出世俗性的人文主义

2016-09-14 11:29杜维明
人民论坛 2016年21期
关键词:精神性人文主义做人

杜维明

【摘要】如果要走出世俗性的人文主义,也就是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主导,各种不同利益群体争取资源、控制资源,乃至滥用资源这条“不归路”,我们需要履行商业文明中的一种精神性的人文主义。这种精神性的人文主义既是自然的,又是神圣的。

【关键词】商业文明 人文主义 个人主义 【中图分类号】B017.9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将在北京召开,经过长期的考虑,英文题目叫“学做人”(Learning to be Human)。正式的中文译名比较雅致一点,叫做“学以成人”。2015年国际哲学学院会议在北京召开的时候,主题是“人的维度”。哲学界重视人的逻辑,这个课题既是回应轴心时代(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腊、希伯来、印度和中国文明起源时圣贤者追求的终极智慧;也是因为现在我们碰到了人的存活问题。这个课题不仅是商业文明和企业家的问题,而且是人本身的问题,是如何做人的问题。

商业文明中的人文视野

我们希望能够走出一个现在影响最大的思潮,就是世俗性的人文主义(Secular Humanism)。很多人从正面来肯定世俗性的人文主义,因为从启蒙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世界笼罩在世俗性的人文主义之下,比任何宗教、意识形态影响力都大,特别是在中国。然而,如何能够突破钱和权宰制一切的铁笼,建设有意义、有价值、和谐共生的人文世界?过去的道路如何进行一个根本性的转向?面对现在人类文明所碰到的困境,必须重新考虑什么是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如何做人是一个自觉的问题,这种自觉一方面联系到每个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联系着我们所存在的特殊社会,乃至大自然和天道,也就是中国传统所谓“天地君亲师”的“天”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都成为做人的最高理想。在今天,这些非常理想性而且虚无缥渺的价值,我们如何理解?面对现在商业文明的挑战,我们如何应对?

如果要走出世俗性的人文主义,也就是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主导,各种不同利益群体争取资源、控制资源,乃至滥用资源这条不归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框架,而这个框架应该有四个侧面,包括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终极关怀。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自我的自觉,比如,作为企业家的自我认同以及觉悟,对自己、对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所了解的整个人类和地球的关系,乃至人生意义的问题。在今天,特别是中国,如果要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而且这条道路别无选择,就是我们的历史、文化、社会基本上迫使我们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我们这条路既是中国的,也应该是世界的,既是地方的,也应该是区域的、全球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比较全面的的框架至少应牵涉到每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就是我是谁?作为企业家应该做什么?

《荀子》中有一段话,关于什么是“仁”的定义,子路说是“爱己”,后来子贡回应的是“爱人”,颜回的回答是“自爱”。爱己、爱人、自爱,那么个人自我的主体性如何建立?世俗性的人文主义,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建构在坚实的以个人为主体的原则之下,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出非常有影响力的个人主义。这种宰制性的个人主义,以个人的利益为优先。可是从现在新的商业文明角度,特别是互联网等各方面力量的出现,有一股来自民间的势力,来自社会每一个人的力量,都认为这条宰制性的个人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必须要有开放的自我。开放的自我和私我有极大的矛盾,因此自我认同的本身必须有一种关爱之情,这也就是从儒家传统里面提出来的恻隐之情与关爱之情。自我结构的内部就有他者的存在,因此没有一个孤立绝缘的自我。

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就是因为每个自我都是关系网络的中心点,从中心点建立我的主体、人格,了解、扩大我的利益,帮助我愿意帮助的人。从网络关系这个角度来讲,我就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人,不是一个孤岛,而是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一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河流,因此会形成一种共业和共识。以前我们认为,全球化可以形成全球生命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的兴起,这个梦想没有在现阶段凸显出来,但是隐藏在这里面的是一个真正的希望。每个人成为具体的人都背负着各种不同的基因,不仅是生物基因,而且是文化的基因,因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情况越来越明显,而且现在每个人掌握在手里的各种资源,比如信息资源,以及有爆炸性影响力的威力,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履行商业文明中的精神性人文主义

在当前碎片化的世界,我们又碰到了人类的存活问题。前面提到第一个关于自我的问题,我们必须要重新了解自我不是一个私我,不是以我为中心、排斥他人的封闭系统,而是开放的自我。开放就意味着多元,也就是尊重他者,理解他者,认同他者。“他者”不仅是自己的家庭,也是自己的社群、国家乃至全天下。“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个概念是有现实意义的。现实意义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属于哪一个社群、宗教、语言系统,我们必须要学做世界公民。世界公民要有至少两个重要的预设:第一,必须关爱地球。地球不是身外物,而是生命中间的组成部分,是属于我们的地球,需要我们的关爱,能够和我们共存。第二,我们要尊重他者,特别是宗教,这是一个难题。世界上的各种宗教,无论一元神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还是多元宗教和原住民的宗教,各种不同的精神文明、宗教文明都在21世纪起到很大的正面和负面作用。我们如果要想存活,能够独立地站起来,就要有一种尊重他者,也就是“爱人”的观念,这个观念和“爱己”不可以分割。

爱己和爱人在全球视野框架中是一体的两面,同时自爱当中“自”的本身就是关系网络的中心点,但是要从自我建立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跳出私有的个人中心,能够面对他者,面对更宽广的世界。在当下,因为互联网,因为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每一个人都拥有非常大的权利和义务。权利也就是我可以掌握的个人的资源;义务就是我必须和社群,包括家庭以及全世界都有所联系。我们所有人都对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神圣感有所理解,同时我们尊重各种不同的宗教传统。因此,我提出一个观念,就是我们要履行商业文明中的一种精神性的人文主义。这种精神性的人文主义既是自然的,又是神圣的。人文主义的意思就是它对每个人都有价值,我作为基督徒是精神性人文主义的基督徒,我作为佛教徒是精神性人文主义的佛教徒,因为我是关爱地球和人类家园发展这个大方向的。所以,个人身心如何整合,个人和社区如何健康互动,然后人类和自然,也就是地球如何拥有持久的和谐;在人和天的关系方面,虽然天以不同的形象出现,但是人对天有一种敬畏感和相互交融感。在这样的框架下,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思路,但是前面的这四个侧面一个都不能缺少,我们才可以有资格回答在21世纪“如何做人”这个严肃的问题。

(作者为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本文根据作者在新商业文明论坛暨长江商学院-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第二届全球论坛上发表的主题演讲整理)

【参考文献】

①《国际哲学学院首次在中国召开院士大会》,《北京日报》,2015年9月28日。

责编/张寒 美编/宋扬

猜你喜欢
精神性人文主义做人
多元视角下的职场精神性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张灿 以“谦逊”的设计,赋予空间感染力和精神性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西方精神性研究评述
从零开始做人脉
神经精神性狼疮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