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哀庄王聘日原因探微

2016-09-16 09:54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圣王新罗日本

马 遥

(洛阳师范学院 国土与旅游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新罗哀庄王聘日原因探微

马遥

(洛阳师范学院 国土与旅游学院,河南 洛阳471934)

公元802年,新罗哀庄王重熙亲政,一改过去新罗对日抗礼的态度,开始谋求以低势态对日交聘。究其原因,是受到其叔父彦升的压制。在这场侄叔的权力斗争中,势单力薄的哀庄王为了打破受压制的局面,企图借助日本的实力来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这正应合了日本的小中华心理和保持对唐交通路线的安全与畅通的要求。但哀庄王的亲日举动并没给自己带来好处,最后在其叔父发动的政变中死去。之后,新罗与日本的官方来往又陷于长期中断中。

新罗;哀庄王;交聘;彦升

周一良先生的《早期日朝关系初探》、沈仁安先生的《倭国与东亚》对早期朝鲜与日本关系进行了探讨。而在中国唐朝时的新罗与日本的关系方面,国内学界的主要着力点有二:一是白江口之战时罗日关系;二是日本因派遣唐使问题而借助新罗,并由此展开的官方和民间来往。本文也涉及以上两点,但主要是探讨9世纪初的新罗聘日的背景、原因及其结果。

一、突如其来的罗日交聘

公元800年(唐贞元十六年、罗哀庄王元年、日延历十九年),新罗哀庄王重熙立,时年13岁,其叔父阿飡兵部令彦升摄政。

哀庄王在位时,新罗与日本交聘事例甚多,兹列表如下(只记新罗哀庄王年次):

表1 哀庄王时交聘日本事例表①

7世纪下半叶新罗和唐联手灭了百济和高句丽,之后又统一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国势大增,与日本分庭抗礼。8世纪20年代起时两国交恶,龃龉不断。758年(唐至德三年、罗景德王十七年、日天平宝字二年)12月,日本遣渤海使将唐朝安禄山起兵叛乱的消息带回日本,时为日本国太师(太政大臣)惠美押胜(藤原仲麻吕)本不关心西边的防备,自此以加强大宰府防御为契机,开始筹划攻打新罗。惠美押胜之父前右大臣藤原武智麻吕执政时,在737年(唐先天二十五年、罗圣德王三十六年、日天平九年)曾想出征新罗,后因疫疾蔓延而止。惠美押胜准备在三年内完成庞大的出征准备,但这个庞大的出征计划因惠美押胜叛乱伏诛而破灭。

所以在9世纪初的802年(唐贞元十六年、罗哀庄王三年、日延历二十一年),哀庄王亲政之年,即筹措以质王子这种低势态交聘日本,未免令人有突兀之感。那么,哀庄王为何要交聘日本,这应该从他那时所处环境去找原因。

二、哀庄王的处境

新罗国内的情况应从8世纪中叶的惠恭王说起,惠恭王时代,真骨贵族叛乱不断,这是贵族与王权的对立造成的。在新罗后期的政治中贵族势力的短暂联合起决定性的作用。再度占据显赫位置的,不是执事部的侍中,而是和白的首脑上大等(大宰相)。[1](P99)780年(唐建中元年、罗惠恭王十六年、日宝龟十一年)2月伊飡志贞叛乱,趁此机会,时为上大等的金良相联合伊飡敬信起兵,诛志贞,害惠恭王。自此,武烈王的世系中止。金良相立,是为宣德王,他以敬信为上大等。由于敬信势力强大,宣德王经常处在不安之中,[2](P291)“常欲禅让”。[3](P133)785年(唐贞元元年、罗元圣王元年、日延历四年)初,善德王薨,金敬信排开王位继承的竞争者——武列王的后代金周元,径自夺取王位,是为元圣王。

元圣王有三子:仁谦、义英、礼英。仁谦立为太子,791年(唐贞元七年、罗元圣王七年、日延历十年)卒,谥曰惠忠;义英立为太子,794年(唐贞元十年、罗元圣王十年、日延历十三年)又卒,谥曰宪平。795年(唐贞元十一年、罗元圣王十一年、日延历十四年),元圣王再立惠忠太子之子俊邕为太子。经历过血雨腥风的元圣王,对于权力斗争的冷酷应是深有体会。对于长孙俊邕能坐稳王位,他作了周密的安排:796年(唐贞元十二年、罗元圣王十二年、日延历十五年),以俊邕的弟弟彦升为兵部令,彦升曾在791年(唐贞元七年、罗元圣王七年、日延历十年)以诛逆臣(当指伊飡悌恭)有功而为迎飡,说明彦升是勇武之人,让他掌握军队是为了拱卫俊邕;频繁地更换侍中,其目的是排除可能对俊邕造成威胁的人。但恰恰是这种安排,造成了后来彦升权力的膨胀,对哀庄王的地位造成威胁。

彦升(后为宪德王),是哀庄王之父昭圣王俊邕的同母弟,昭圣王和彦升的父亲元圣王太子仁谦,仁谦于791年(唐贞元七年、罗元圣王七年、日延历十年)卒。《三国史记》卷十《昭圣王纪》云:“元圣王养其子于宫中。”仁谦卒后,元圣王痛于丧子,而接仁谦的儿子养于宫中。这里的“其子”应不独指俊邕,也应包括彦升。在元圣王时,彦升的履历与俊邕很相似,列表对比如下(只记新罗元圣王年次):

表2 元圣王时俊邕和彦升的履历对比②

由上表可知,在相同的官职上,彦升比俊邕迟一到四年,这应该是年龄的差距造成的。换句话说,在大致相同的年龄上,彦升居官几乎和俊邕一样,而且应该都很年轻就官居高位。这种情况自然会滋长彦升与太子俊邕的抗礼之心,而且俊邕的身体不好,曾于792年(唐贞元八年、罗元圣王八年、日延历十一年)病免侍中,后来享国时间大概一年半。

800年(唐贞元十六年、罗昭圣王二年、日延历十九年)6月,昭圣王俊邕立哀庄王为太子。同月,昭圣王薨,哀庄王立,彦升摄政。在新罗,兄终弟及的例子也不少。年富力强的彦升没有径自排开哀庄王即位,可能是出于对刚逝去的兄长的友情,另外,哀庄王当时只有十三岁,彦升可以摄政。801年(唐贞元十七年、罗哀庄王二年、日延历二十年),彦升先为御龙省私臣,御龙省早有之,但御龙省私臣是此时初设。殿中省(内省)原有私臣(殿中令),掌三宫,“惟其人则授之”。[3](P464)这个御龙省私臣,恐怕职能和原殿中省私臣相类似,也就是说宫禁为彦升所掌握。未几,彦升为上大等(大宰相)。按《三国史记》卷三十八《职官上》兵部条云:“(兵部令)又得兼宰相、私臣”,这时上大等彦升可能兼御龙省私臣、兵部令,彼时国政基本上操于其一人之手。

哀庄王没有得到有力大臣的拥戴。哀庄王十五岁亲政那年,“授均贞大阿飡为假王子,欲以质倭国”,但被均贞(哀庄的堂叔)拒绝了,对此哀庄王并没有惩罚均贞。彦升后来作乱弑王时,其弟伊飡悌邕(也是哀庄王的亲叔父)亦预之。说明哀庄王没有得到以王族为中心的有力大臣的拥戴。

三、哀庄王的选择及其失败

哀庄王应是在802年(唐贞元十八年、罗哀庄王三年、日延历二十一年)开始亲政,《三国史记·哀庄王纪》云:“春正月,王亲祀神宫。”

“夏四月,以阿飡金宙碧女入后宫。”这年哀庄王十五岁,己亲祀神宫,并迎娶了阿飡金宙碧之女(金宙碧位第六等阿飡,可能不是真骨贵族,其女因出身低未立为王后。王后朴氏,至迟在805年正月前迎娶),说明他己成人,这应该是开始亲政的标志。就在此年12月,“授均贞大阿飡为假王子,欲以质倭国”,这是新罗亲日政策的开端。按《宪德王(彦升)纪》无任何与日交往的记录,可以认为彦升对日本并无好感,与日本交聘应该是哀庄王的决策。这对时为上大等的彦升来说,并不是好事,预示着两人之间的权力斗争的开始。

苏洵《谥法》云:“……严敬临民曰庄;威而不猛曰庄;履正志和曰庄……”由于哀庄王纪也不是很具体,笔者无法考证他谥号中的“庄”到底符合哪种谥法,但以上三种不管是哪种,都能表明哀庄王本是个有才干的君王。他曾在805年(唐永贞元年、罗哀庄王六年、日延历二十四年),颁示公式二十余条,其中应包括改定部分官制,在他改定的官制里,可以发现唐化的倾向。806年(唐元和元年、罗哀庄王七年、日大同元年),哀庄王下教“禁新创佛寺,唯许修葺。又禁以锦绣为佛事,金银为器用”。[3](P138)

在限佛和限用金银上,哀庄王和彦升似乎也存在对立,《三国史记》卷第十《宪德王纪》云:“(810年,唐元和五年、罗宪德王二年、日弘仁元年)冬十月,遣王子金宪章入唐,献金银佛像及佛经等。”又云:“(819年,唐元和十四年、罗宪德王十一年、日弘仁十年)春正月,以伊飡真元年七十,赐几杖。以伊飡宪贞病不能行,行未七十,赐金饰紫檀杖。”《三国史记》卷第三十三《杂志第二》器用条云:“真骨,禁金银及镀金。”哀庄王下教“禁金银为器用”,当是有贵族和僧侣违反制度,以金银为器用,哀庄王应是重申这一制度,禁止他们过度奢侈。宪德王彦升赐宪贞金饰紫檀杖,有褒奖宪贞之意,但却破坏了制度。再加上向大唐献金银佛像,这无异于鼓励贵族奢侈和佞佛。

《三国遗事》卷第二《纪异第二》金傅大王条论曰:“(新罗)于以袭圣贤之风化,革鸿荒之俗,为礼义之邦。又凭王师之威灵,平百济、高句丽,取其地郡县之,可谓盛矣。然而奉浮屠之法,不知其弊。至使闾里比其塔庙,齐民逃于缁褐。兵家浸小,而国家日衰,几何其不乱且亡也哉……”《三国遗事》的作者一然,本是缁徒,而将新罗消亡的原因归之于佞佛,其言稍过但却很中肯。因为国家的土地、人民、财富有限,集中于寺院,就必然会造成中央政府的衰弱。哀庄王在以贵族为中心的社会普遍佞佛的背景下,若没有魄力,是不会断然对佛教加以限制的。若不是在二十二岁时死于政变,哀庄王可能会更有功绩。

哀庄王在亲政之初,肯定有自己的宏图大志,而这些宏图大志的实施,要倚靠稳定的权力。而他的叔父官居宰执的前摄政大臣彦升意见常与他相左,使他无法贯彻自己的意志。而在新罗国内,彦升的势力非常强大,没有多少有力者愿与他结援。在国内,哀庄王处于无援境地,追随他的是其弟体明等人,其政权的基础很薄弱,所以在亲政之初,他就必需寻找强大的盟友。于是与新罗隔海相望的日本进入了哀庄王的视线。

在三国时代,百济曾与日本交好。660年(唐显庆五年、罗武烈王七年、日齐明六年),唐罗联军平百济。662年(唐龙朔二年、罗文武王二年、日天智元年),日本以一百七十条战船送百济质于其国的王子丰璋归国,授助百济复国,并于663年(唐龙朔三年、罗文武王三年、日天智二年),和百济联军直接与唐罗联军在白江口作战。所以若与日本交聘,也许日本会像以前支持百济王子丰璋一样支持哀庄王。前己述及,在8世纪里,日本和新罗并不好。但相对于新罗来说,当时日本国力也很强,与新罗又如此之近,如果哀庄王取得日本的支持,应可巩固自己在国内岌岌可危的地位,一旦有事,还可以引以为援。

而新罗处在日本与唐朝的交通北路上,这条交通线经过壹岐、对马,通过朝鲜南畔与聃罗国(济州岛)之间到达现在的仁川附近,然后或直渡黄海,或沿朝鲜半岛的西岸及辽东半岛的东岸,横渡渤海湾口,在山东半岛的一角登陆。由于这条交通线多沿岸航行,所以是日本遣唐使最安全的路线。[4](P80-82)新罗对唐航海业也很发达,当时新罗的航海术在日本之上,日本可以利用新罗的航海人员和技术。日本与新罗交聘,既可以满足日本的小中华心理,又可以保证对唐交通路线安全与畅通。

新罗自7世纪下半叶和唐联手灭了百济和高句丽,之后又统一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国势大增,与日本抗礼。8世纪20年代后两国交恶,30年代中叶以后,两国陷入了“冷战”之中,并至少两度濒临战争。802年(唐贞元十六年、罗哀庄王三年、日延历二十一年),哀庄王“授均贞大阿飡为假王子,欲以质倭国”,但被均贞拒绝了。哀庄王欲以质王子这种低势态来展开与日本的亲善外交,不能不引起新罗国内亲唐和民粹主义者的反对。均贞是哀庄王之父昭圣王和彦升的堂弟,即是哀庄王的堂叔,宪德王时官至侍中,曾领军平宪昌之乱,835年(唐大和九年、罗兴德王十年、日承和二年),官至上大等,翌年死于王位之争,其子祐征839年(唐开成四年、罗神武王元年、日承和六年)立为神武王。可以看出,均贞也是王族的核心人物,从他的履历来看,他的活跃时期在宪德王以后,在哀庄王时并不活跃,当时他还很年轻。均贞拒绝质于日本,可视为王族内部存在对亲日路线的抗拒势力。反对亲日的阵营以时为宰执的哀庄王的叔父彦升为首,哀庄王在位时频繁的对日交往,在彦升弑君自为宪德王之后被废止,因为宪德王时代没有官方对日交往的记录,这与哀庄王时期热络的亲日关系有天壤之别,这说明彦升是反亲日的。新罗与日本官方再次交往的记录,据《三国史记》载,是在864年(唐咸通五年、罗景文王四年、日贞观六年)。[3](P154)对于哀庄王亲日路线的实质,彦升应能洞邃并加以反对。可以说哀庄王的亲日路线,进一步加深了与彦升的对立,最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其实,哀庄王也以某种方式寻求了唐朝的帮助,其祖父元圣王薨,父昭圣王立时,唐德宗曾遣使韦丹持节吊慰,并册命俊邕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新罗王,韦丹至郓州,闻王薨而还。808年(唐元和三年、罗哀庄王九年、日大同三年),哀庄王遣金力奇入唐朝贡,并请唐册金俊邕等诏,唐朝许之。[5](P5338)哀庄王这样做,是为了证明其王位的正统性和合理性。

当时的新罗人可能感觉到了哀庄王危险地境况。《三国史记·哀庄王纪》记载了一个异常的景象:“(809年,唐元和四年、罗哀庄王十年、日大同四年夏六月)碧寺虾蟇食蛇。”蛇者,龙也,指君王,此处当指哀庄王。关于虾蟇,“虾蟇怒目,兵士之相者”。[3](P65)这个景象是暗指哀庄王将死于兵士之手。这个景象自然是古人的附会之说,但反映当时人对哀庄王危险境况的认识。哀庄王被害时,其弟体明侍卫,一起被害。王弟侍卫,应可看成是危机预防对策的一部分,说明哀庄王对其危险的处境是有清楚认识的,或许也在筹划如何除去其叔父,却被彦升先下手为强。

次月,“王叔父彦升与弟伊飡悌邕,将兵入内,作乱弑王。”[3](P139)彦升杀哀庄王,就像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一样,是无论如何都要对其侄儿下手的。[6]随着哀庄王的逝去,9世纪初新罗与日本官方的热络往来,转瞬即逝。

注释:

①引自:《三国史记》卷十《哀庄王纪》。

②引自:《三国史记》卷十。

[1]李基白.厉帆.韩国史新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4.

[2]朝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朝鲜研究所.朝鲜全史:第五卷[M].中国·朝鲜历史研究会,1985.

[3]金富轼.三国史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4]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刘昫.旧唐书:卷199[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张伟.朱棣“靖难”之心探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3).

责任编辑:张庆

An Elementary Inquiry into Silla King Aejang’s Motive for the Diplomatic Relation With Japan

MA Yao

(Luoyang Teachers’ College,Luoyang 471943,China)

Silla King Aejang came to throne in 802. He changed his foreign policy to Japan from previous hostile attitude to a low profile one. The reason of this change is his uncle’s pressure. The king intended to win a better situation in the right balance battle with the help of Japan. This policy just met Japan’s need to get a safe and convenient route to China. However,the king’s policy didn’t bring himself much advantage. He died in his uncle’s coup. Silla and Japan fell in a long term divorce again.

Silla;King Aejang;diplomacy;Yansheng

2015-11-11

马遥(1989-),女,河南南阳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旅游研究。

1004—5856(2016)09—0096—04

K242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09.022

猜你喜欢
圣王新罗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文教思想及其实践
荀子“圣王”观与儒家道统论的内外维度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黄金时代》日本版
娄新罗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天安新罗舒泰酒店正式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