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培训对高职新生适应能力的影响①

2016-09-18 06:01赵纯张振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安徽滁州39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23期
关键词:滁州适应能力体验式

赵纯张振(.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安徽滁州 39000)

体验式培训对高职新生适应能力的影响①

赵纯1张振2
(1.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2.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安徽滁州 239000)

作为国家振兴强盛的中坚力量,高职大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及对未来发展的影响。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高职新生进行测试,旨在探讨体验式培训能否提高高职新生的适应能力。研究对象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同一专业的100名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0周、每周1次、每次90 min的体验式培训干预活动,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进行前后测试。结果显示:体验式培训对高职新生的适应能力有显著影响,实验组适应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 高职新生 体验式培训 适应能力

1 问题提出

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也越来越高,怎样能够使高职毕业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站的住脚,能够和同事、领导处理好关系,也成为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在课程体系中是否可以加入适应能力方面的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1]。以往的研究中,有不少学者对大学生的对校园环境的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但是以何种方式来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刚从高中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新生,让他们更好的适应校园环境,提高适应能力,且效果如何的研究还是较少[2]。

基于此,该研究立足于前人的研究基础,试采用实验的方式,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体验式培训的课程干预,干预周期为一学期,然后通过《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测试,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从而论证体验式培训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选择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新生100名为研究对象,100名新生均为土木工程系道路桥梁与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其中男生95人,女生5人,共发放问卷两次,实验前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实验后发放问卷99份,回收率为99份,回收率为100%。

表1 实验开始前两组的适应能力情况(±s)

表1 实验开始前两组的适应能力情况(±s)

因子  实验组  对照组  t  P总分  1 9 2 . 0 6 ± 2 4 . 9 3  1 8 8 . 9 3 ± 2 5 . 0 4  1 . 2 1 7  0 . 1 8 0人际关系  3 5 . 1 8 ± 6 . 0 7  3 4 . 2 0 ± 4 . 8 1  1 . 7 4  0 . 0 5 9学习适应  3 4 . 5 8 ± 6 . 7 6  3 4 . 7 2 ± 7 . 1 2  -0 . 1 6  0 . 9 3 3校园适应  2 4 . 5 8 ± 4 . 4 4  2 4 . 8 8 ± 4 . 5 6  0 . 6 9 3  0 . 4 1 5择业适应  2 8 . 2 1 ± 5 . 2 9  2 7 . 9 2 ± 5 . 9 3  0 . 1 9  0 . 7 5 8情绪适应  3 0 . 1 8 ± 3 . 5 3  2 9 . 8 8 ± 3 . 7 8  1 . 6 5  0 . 0 7 3自我适应  2 7 . 0 5 ± 4 . 5 3  2 5 . 5 0 ± 4 . 7 6  1 . 5 4  0 . 0 9 3满意度  1 3 . 7 8 ± 3 . 4 0  1 3 . 3 3 ± 3 . 0 8  0 . 9 5  0 . 3 0 2

表2 实验后两组的适应能力情况(±s)

表2 实验后两组的适应能力情况(±s)

注:*P<0.05,**P<0.01。

因子  实验组  对照组  F  P总分  2 2 7 . 8 1 ± 1 7 . 9 2  1 9 1 . 6 4 ± 2 7 . 4 7  0 . 5 3 1  0 . 4 6 2人际关系  3 9 . 6 6 ± 4 . 4 2  3 3 . 2 9 ± 5 . 4 7  3 . 3 0 6  0 . 0 6 8学习适应  4 2 . 0 8 ± 5 . 1 2  3 5 . 0 9 ± 7 . 4 7  1 . 0 1 0  0 . 3 1 1校园适应  3 0 . 4 4 ± 3 . 5 5  2 5 . 2 3 ± 5 . 4 7  3 . 2 8 7  0 . 0 6 9择业适应  3 5 . 8 3 ± 3 . 9 4  2 9 . 1 8 ± 6 . 1 2  0 . 1 9 6  0 . 6 4 5情绪适应  3 4 . 3 4 ± 3 . 6 5  2 9 . 6 3 ± 4 . 2 4  5 . 3 0 7* 0 . 0 2 0自我适应  2 9 . 8 8 ± 3 . 3 7  2 6 . 6 1 ± 5 . 0 1  0 . 0 9 1  0 . 7 4 4满意度  1 7 . 0 8 ± 2 . 8 7  1 4 . 1 1 ± 2 . 7 0  0 . 0 0 1  0 . 9 7 9

2.2研究方法

该文采用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由方晓义、沃建中等于2005年编制而成,采用分层按比例取样的方法抽取了全国182所高校的55 10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引用1)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共分为7个维度,包括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共涵盖60个项目[3]。

(1)选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2014级同一专业的新生100人,划分为两个行政班级,一个班级为实验组,另外一个班级为对照组,两个班级人数相同,均为50人。在实验过程中,一名同学因身体原因退出实验。最终样本量为99人。

(2)由专业体验式培训师结合影响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因素,结合现有条件,来设计体验式培训的课程。主要课程为破冰与热身课程、个人挑战课程、小组合作课程和团队训练课程组成[4]。

(3)进行干预实验,对实验组开展体验式培训课程干预。干预过程由受过专业培训的指导师担任,同时由体育部教师协助。对实验组展开体验式培训课程干预,整个课程设计共10周,1周1次,每次90 min,其中两次测试分别安排在第一次课程和最后一次课程当中。对照组则保持原有习惯。

(4)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实验前后分别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的测试,采集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3统计分析

数据统计采用SPSS l8.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协方差分析等。

3 结果与分析

3.1开展体验式培训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适应状况

在进行体验式培训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第一次适应能力测试,两组的测试得分十分接近,不存在显著差异,适应能力水平相当。如表1所示。

3.2实验组和对照组体验式培训后的协方差分析

因为在体验式培训开展前已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量表测试,为了尽可能减少前次测试对训练后的二次测试造成的影响,故采用协方差分析,用前次测试的得分作为协变量,即被试内变量,用实验后测得的数据作为被试问变量。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经过10次的体验式培训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总体适应状况和人际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满意度6个因子的适应状况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差异极显著;情绪适应因子则受到了前测得分的影响,差异显著。

综合表1、表2的分析结果,开展体验式培训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体适应状况和适应的各个方面差异并不显著。但在进行1 0次体验式培训后,实验组学生的总体适应状况和人际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所有6个因子上均有很大的提高,差异极显著。说明体验式培训对改善高职大一学生的适应状况有显著的效果;对情绪适应因子改善效果不明显。

4 启示与建议

日益增长的高职大学生群体,他们是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使人们寄予厚望,他们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能够全面均衡健康地成长,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5]。我国传统教育的一个软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太注重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没有将教学内容延伸到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层面[6]。

该研究中,我们发现,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高职大一学生的总体适应状况良好。在该研究中,将体验式培训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找到融入集体的方法,发掘他人和自身的闪光点,做到有效的情绪控制,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体验式培训进行干预后,高职新生的适应能力是可以比较明显提高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1)在实验过程中,干预活动能够显著地提高高职大一学生的适应能力。(2)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职新生逐渐适应环境,时间因素也是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3)体验式培训的指导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的次数总共有10次,如果训练方案制定不当,或是操作不当,就可能会导致整个实验失败。

由此,该研究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第一,可以在高职大一学生中通过开展体验式培训来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学生对校园新生活的适应能力。第二,可以由体育课教师或辅导员经过培训后担任体验式培训师,在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时,做好安全保护措施。第三,在体验项目的选择上要选择学生喜欢的项目,合理编排培训内容,对整个活动进程把握良好,节奏紧凑,时刻要注意学生的反馈。第四,在训练活动过程中,培训师需要紧密关注活动进程,全程关注有无异常状况,避免产生安全问题或学生产生厌恶情绪,要积极找出学生在活动中展现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及时引导他们进行分享,同时还要注意训练中的安全问题,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及时处理训练中的对抗情绪,培训过程中要重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后的反馈和总结。

[1]季宵磊.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在高职院校推广的可行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2010(32):167.

[2]高彩琴,蔺新茂,赵超君.谈拓展训练促进心理发展的条件与价值[J].体育教学,2004,3:16-17.

[3]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2):100.

[4]钱永健.拓展训练一一挑战自我,熔炼团队[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117,124.

[5]赵俊萍.专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10.

[6]曾婉茜.湖南高校新生入学适应状况的调查分析[J].科教文汇,2009(3):36.

G711

A

2095-2813(2016)08(b)-001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3.010

2014年度安徽省职成教课题(项目编号:BCB14056)。

赵纯(1985—),女,汉,安徽全椒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管理。

张振(1984— ),男,汉,安徽全椒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服务。

猜你喜欢
滁州适应能力体验式
轻型合成营高原山地进攻作战环境适应能力评估
《滁州西涧》(草书)
用体验式探究活动打开探索之门
品牌重塑:体验式消费下的新概念空间设计
雷鸟
浅析水墨画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陆黛灵书法作品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沙漠里的精灵
高中生物新课程下“体验式教学策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