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

2016-09-19 03:55齐夫
政工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楚庄王春雨

☉齐夫

一鸣惊人

☉齐夫

不久前,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默默地在实验室耕耘十年后,突然在世界顶尖科技杂志《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一项“诺贝尔级”的实验成果,在世界科技界引起巨大轰动,成了国内时下最红的科学家。媒体和网友好评如潮,赞誉有加,用的最多一个词就是: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比喻一个人平时没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源自《韩非子·喻老》记,楚庄王莅政三年,无所作为,一大臣用谜语劝谏:“有鸟三年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不久,楚庄王便突然开始发力,去庸吏,除奸佞,改革朝政,励精图治,练兵强国,民富邦治,遂霸天下。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渴望一鸣惊人。赶考举子希望“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街头、酒吧歌手梦想一曲而红,粉丝无数;影视演员希冀一炮打响,成为影帝、影后;爬格子的作家希望一夜成名,一部著作就能红遍天下,去拿鲁迅、茅盾文学奖,甚至于诺贝尔文学奖。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鸣惊人前的长期寂寞与冷清,忽略了需要长达数年的艰辛准备和能量积蓄,所以,绝大多数人的一鸣惊人梦,最终都成了“一枕黄粱再现”。毕竟,不论是楚庄王的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还是韩春雨的十年磨一剑,一举成名;不论是崔颢在黄鹤楼的文冠千古,还是王勃在岳阳楼的语惊四座,都是数年积累后的一朝爆发。没有不堪回首的“昔日龌龊不足夸”,就不可能有春风得意的“今朝放荡思无涯”。

一鸣惊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美丽的昙花,为了短短一两个时辰的绽放,要面对冰刀霜剑,风雷雨雪,积蓄一年的能量。高歌的知了为了枝头的一鸣惊人,要蛰伏在黑暗的地下几年甚至十几年。人的一生也是如此,默默无闻是常态,一鸣惊人是偶然,一个人一辈子能有一次一鸣惊人就是奇迹了,就可青史留名了。图穷匕见,燕国刺客荆轲一刺成名;火烧连营,东吴小将陆逊一战成名;诗仙吟哦,“绣口一出就是半个盛唐”;书圣挥毫,“天下第一行书”翩然问世。这些美丽的“一鸣惊人”壮举,背后常是极大的付出,有的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个人如此,国家、民族也是如此。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举世震惊。为了这盼望已久的“一鸣惊人”,中国人节衣缩食,含辛茹苦,殚精竭虑,不懈奋斗十余年,终于打破封锁,点响了这颗“大爆竹”,为中华民族铸造了强大的核盾牌。

一鸣惊人,往往要受很多条件制约,个人天赋、努力程度、时间地点、机遇氛围等,缺一不可,所以期盼一鸣惊人的人极多,心想事成的人却极少。就说作家吧,全国一年有五千多部长篇小说问世,能一鸣惊人的也就是那么一两部。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公认的传世之作,其所以大获成功,自己的过人才华与不懈奋斗是首要原因,遇到一个慧眼识珠的编辑和出版社,有一个便于创作的氛围,还有全力支持他的家人和同事,都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当然,不论干啥事,目标固然重要,过程也很重要。如果我们能在追求一鸣惊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充实自己,努力奉献社会,建功立业,即便将来没有好梦成真,“一鸣”没有“惊人”,那也会问心无愧,不负青春,交上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

·人品官德·

猜你喜欢
楚庄王春雨
宽容的楚庄王
春雨
楚庄王问鼎中原
春雨
春雨
《楚庄王》:感赋与评析
《楚庄王》:期待壮歌飞鸣
绝缨宴
《春雨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