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

2016-09-19 01:44胡本田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战略性合肥市新兴产业

胡本田,左 倩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

胡本田,左倩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文章以安徽省合肥市为切入点,简要分析了合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因子分析法,结合产业发展潜力、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占有能力、产业增长优势4个一级指标,以及比较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等9个二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对合肥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客观评价,并分析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产业发展的情况,对于合肥市实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跨越发展有着一定参考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子分析;指标体系

一、引 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它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巨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贯彻落实这一决定,各地区都出台规划,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有些地区由于不了解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忽略了区域资源禀赋和技术经济特征,盲目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导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无序发展状态。因此,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研究是当前很重要的一个课题[1]。

合肥市是安徽省经济发展中心,肩负着安徽崛起、中部崛起伟大重任,作为安徽省的省会,虽然合肥市近年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沿海的发达城市,甚至中部的大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合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壮大自身经济实力,缩小与大城市的差距,有利于提高合肥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和经济影响力。因此,如何迎接新时代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如何在传统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扶持新兴产业将是合肥市接下来重点考虑的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各地区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特点,地理位置优势找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兴产业,如何具体筛选合适的新兴产业需要尽可能全面的指标系统来量化分析。如何才能构建这样的指标系统,本文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然后分析总结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合肥的实际,用因子分析法筛选合适的指标体系并归纳分析,从而进一步论证适合合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及其制约因素

(一)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根据合肥市经信委等部门数据统计显示,合肥市2014年战略新兴产业的产值达到2550亿元,相较2013年实现了681亿元增长,增长率达到29.7%,其中新兴产业对合肥工业发展的贡献率累计达到60%。合肥的新兴产业正在朝着专业化、技术化、多样化等方向发展,尤其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比重越来越高,企业数增至120户和255户,所占比重为4.96%和10.54%。如科大讯飞互联网科技公司、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具有高精尖的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能力强,处于合肥新兴产业链前端位置。

同时,合肥市为了新兴产业高端化以及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动技术改造,以此促进工业经济实现内涵式增长。2015年合肥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达到了1274.1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的62.2%,较2014年和2013年分别提升0.8和2.7个百分点,对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62.1%。合肥市经信委2016年最新数据显示,分行业41各大类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增长率在8%以上的行业包括汽车制造业,增长8.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8.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8.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2%等。

2016年初始,合肥市就签约了一批重点新兴工业项目,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就签约近50个,项目总投资超过400亿元,在县级经开区有42个项目,市内各个辖区开工建设项目有8个,总投资75.5亿元。并成功签约现代中药提取颗粒物、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基地项目等多个重大项目。2016年,合肥市拟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95项,项目总投资1814.79亿元,全年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02项,项目总投资2881.17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个上项目、创产值,为合肥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二)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约因素

事实上,从国家大形势分析,2015年上半年起,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很显著的特征是,产业集聚进一步明显,政策环境也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总体呈现良好态势,安徽作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跟上了国家战略的步伐。

作为安徽省省会的合肥市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蓬勃发展的背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环节缺失、部分行业市场受阻、需求开发不足以及行业人才缺失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肥的创业型新兴产业的发展市场前瞻性不够,再加上新兴产业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资金投入比较大、回收资金的周期比较长,因而新兴企业发展前期会遇到诸多的资金壁垒及技术壁垒,合肥市的新兴产业面临国际市场拓展举步维艰和国内市场高端失守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出口不振。比如出口产品,尤其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时期,出口市场纷纷设置了贸易壁垒,新兴产业发展遭遇困境。另一方面,新兴产业部分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偏低。国际市场环境差,国内市场占有率低,因而合肥市新兴产业发展前期举步维艰。

(2)如今在合肥,部分传统企业具备了向新兴产业转型的条件,但是找不到好的切入点,没有找到合适的战略位置,产业规划及企业规划不够明晰。由于企业的转型一般都是试探性的向前迈,不会把原行业丢掉直接转向新兴产业,所以如何找到适合本传统行业转型的方向以及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都是企业家在关注的问题。从政府角度去看,如何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转型环境,帮助传统企业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向新兴企业迈进,是值得合肥市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高素质人才缺乏问题在部分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部分新兴产业已经初具形态,但是面临的是企业科技人才的稀缺。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深入应用,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特征,都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不足的制约因素日益显现。此外,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尚待增强,用于研发的经费投入不足,从事研发的高尖人才流失。从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到合肥目前还有很多企业R&D支出比重为零,专利公开量为零,所以这些正在发展的新兴产业,受到严重的限制,在本领域内很难往上前进,这也导致他们一直处于新兴产业链的中下端,可能随时会被资源整合。

(4)合肥新兴产业市场不明确,市场需求没有全面开启,面对尚不明确的产业,投资方难以下决心进行新兴产业的投资建设,外部投资的欠缺,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外部投资,不然,合肥市的新兴产业难以真正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2]。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应该具体分析其中的共性,寻找到适合合肥发展的新兴产业,由政府扶持、引导,着重发展,为合肥的经济建设指导方向。如何才能在众多的产业中找到合肥有优势的产业,本文采用指标量化的方法分析众多产业,旨在寻找合肥的战略优势新兴产业。

三、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完备的指标体系,有利于我们更加客观的评价合肥各个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动力、发展潜力。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作为基本论证方法,并借助于SPSS软件对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就行探讨。

(一)样本与指标的选择

本文选择合肥2014年相关产业数据作为样本,将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12个待选产业作为考察的样本。

指标体系的选择应该充分体现节能环保、新能源性、信息技术性、战略性、成长性等能够充分体现新兴产业特性的那些指标。因此本文选取比较劳动生产率、省内市场占有率、需求收入弹性、产业利润增长率、R&D支出比重率、产品销售率、资产负债率、人均产值、就业规模(并用X1,X2,…,X9表示)建立指标体系。表1是九个指标的含义与计算公式,表2是分析整理得来的2014年合肥产业数据。

表1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表2 2014年合肥相关产业数据

(二)KMO和Bartlett有效性检验

KMO检验值0.525>0.5,KMO检验通过。Bartlett检验值为149.294,P(sig.=0.000)<0.05,Bartlett检测也通过,说明各个指标存在线性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

(三)提取公因子

表3是总方差解释,表中给出了因子方差的贡献率,从表中可以看出公因子的数量为4,前4个因子的总贡献率达到85.749%,因此前四个因子可以基本表达出原始数据绝大多数的信息。

表3 总方差解释

(四)公因子分析

如表4是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从矩阵中可以看出公因子1(F1)在省内市场占有率(X2)、需求收入弹性(X3)、产业利润增长率(X4)上有较大的载荷,故称其为驱动发展因子。公因子2(F2)在比较劳动生产率(X1)、人均产值(X8)上有较大的载荷,故称其为发展效率因子。公因子3(F3)R&D支出比重(X5)、资产负债率(X7)有较大的载荷,故称其为发展潜力因子。公因子4(F4)在省内市场占有率(X2)、产品销售率(X6)、就业规模(X9)上有较大的载荷,故称其为增加就业因子[3]。

表4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五)公因子得分统计

为了综合评价各个产业的排名情况,需要对回归估计出来的因子得分进行综合得分。这里用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值来进行加权,得到各个产业的综合得分[4],如表5是因子和综合得分及排名。

表5 综合排名及得分

(六)产业分析

分析表5我们可以知,驱动发展因子排名中化学纤维制造业(产业代码9)最高,该产业在整个市场占有以及需求收入都很有优势,产业利润增长给整个产业带来更多的资金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从发展效率因子和增加就业因子来看都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业代码4)最高,该产业在劳动力,生产力、人均产值等方面表现强劲,是科技创新的领先产业,同时在市场占有、产品销售、就业规模也有很大的优势是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产业。从发展潜力因子来看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制作业(产业代码3)最高,该行业的科技投入、资产投入都处于领先位置,符合合肥对战略新兴产业建设的要求。

在四个因子排名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业代码1)的整体实力比较强,四个因子排名都比较靠前,作为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不断发展,计算机作为新兴产业是必然的趋势要求,大力发展高科技新兴产业是提高区域优势的有效方法。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产业代码11)除发展潜力因子较弱,其他的三个因子也表现出强劲,从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废弃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好,社会需要这样的新产业来解决很多废弃不用的资源,这样既带动的发展又解决了废弃物品的处理问题,所以这个产业也是社会贡献型产业。

从综合排名来看,第一名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业代码1),第二名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业代码4),第三名是化学纤维制造业(产业代码9),第四名是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产业代码11),第五名是化学材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业代码12),第六名是汽车制造业(产业代码2)。以上六个产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排名第一,可见合肥市随着科大讯飞等科技型产业的崛起,不断地引领着合肥战略性产业的快速发展,并起到领头作用。汽车制造业排在第六,可以看出合肥目前的汽车制造业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可以与芜湖奇瑞等公司合作,招商引资,加强汽车行业的建设。化学材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排名第五,也是新兴产业不能缺少的部分,该产业的外部驱动因子较高,在拉动劳动生产力,提高人均产值方面有很大作用。

综上所数,建议在备选的12个产业中,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的产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化学材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汽车制造业。

四、结束语

选择合适的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对合肥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有几大基准,即科技贡献、本地区域优势、低碳经济、区域发展相一致等。提前做好调研,加强数理统计规划,进行理论先行,对未来合肥战略新兴产业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采用的因子分析法,既回避单基准法准确性差的缺点,又可以利用因子分析进行指标体系的降维处理,提取公因子,从而客观的分析各个产业的优势情况,找到适合合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完善的数据支持,以及成熟的因子分析技术基本完成了合肥新兴产业的筛选,但是仍然有医药制造业这样属于新兴产业但是排名靠后,一方面说明可能需要更好的指标系统,而这需要更细致的统计调查数据,另一方面也体现目前合肥的医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亟须加快发展。今后在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中,应继续对医药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产业进行关注。

[1]沈孟康.因子分析法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2(9):106-107.

[2]邹德文,姜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国科技产业,2010(11):64-65.

[3]高保中,白冰洁,王翠霞.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3(7):110-113.

[4]胡振华,黎春秋,熊勇清.基于“AHP-IE-PCA”组合赋权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7):105-110.

[5]武瑞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管理研究,2012(2):43-45.

[6]贺正楚,张训,周震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及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 (12):63-67.

[7]刘铁,王九云.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过度趋同问题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2):115-127.

[8]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5):679-721.

[责任编辑:张兵]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hoice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Hefei

HU Ben-tian,ZUO Qian
(School of Economics,Anhui University,Heifei 230601,China)

Taking Hefei in Anhui province as a starting point,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Hefei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This is followed by 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Hefei economic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comparing labor productivity,market share and other index system,four-level indicators and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and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y using factor analysis,combined with the potential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industrial regional advantages and industrial capacity possession,industrial growth advantage and nine secondary level indicators.These all perform a significant role in Hefei achieving“City of the Great Lakes,Highland Innovation”leapfrog development.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factor analysis method;index system

F061.5;F269.27

A

1674-8638(2016)04-0063-05

10.13454/j.issn.1674-8638.2016.04.011

2016-05-22

安徽大学合肥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招标课题(REUDZZ2015003)

胡本田(1967-),男,安徽广德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学;左倩(1991-),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学。

猜你喜欢
战略性合肥市新兴产业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合肥市朝霞小学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