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垃圾分类“双轨策略”探究

2016-09-22 01:18陈海滨
环境卫生工程 2016年4期
关键词:社会化专业化垃圾

陈海滨,杨 龑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本刊特稿·

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垃圾分类“双轨策略”探究

陈海滨,杨龑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分析了生活垃圾分类的特点与难点,针对当前分类工作推进缓慢的现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社会化分类模式与专业化分类模式并举的“双轨策略”,并就其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论证,以期稳步并加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生活垃圾;社会化分类;专业化分类;双轨策略

1 几个基本概念/术语

垃圾分类:广义的垃圾分类指根据生活垃圾形状/理化特征或其产生源区、收运处理环节或特定需求将其分门别类。狭义的垃圾分类仅指根据生活垃圾形状/理化特征将其分门别类。本文涉及的是广义的垃圾分类,并笼统地将分类方式划分为社会化分类和专业化分类2大类。

社会化分类:系指全社会(从居民家庭到企事业等单位,各行各业的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岗位的所有人)都参与的垃圾分类活动。目前,各省市推行的垃圾分类本质上属于社会化分类,而且大多数是按其形状/理化特征分类。

专业化分类:专指少数人利用技术/技能及设施设备进行垃圾分类。专业化分类的特点在于实行垃圾分类的方式与过程不在于公众参与及社会化而是专业化,即专有技术、专用设备、专业人员(简称“三专”)。

双轨策略:指社会化分类与专业化分类2种模式并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2 问题的提出

通常,人们将2000年国家建设部确定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杭州、厦门和桂林8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作为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正式启动的标志。实际上,我国有关垃圾分类的探索与实践早在20世纪末期已经开始。

自21世纪初迄今,尽管各地各级政府以及众多的团体、机构、组织采取了多方面对策措施,施行了多种实践,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但相对设定目标仍有较大距离。很多城市不得不多次调整垃圾分类率阶段性指标。

因此,如何完善、改进现行的社会化分类模式,调整甚至创新分类工作思路、策略,是值得考虑和反思的。

3 垃圾分类的特点与难点分析

实践表明,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从行为主体、分类方式、配套设施、管理措施、技术和资金支持等方面进行归纳、探析。本文仅从社会化分类的角度对其特点、难点进行分析。

3.1垃圾分类行为主体的双重性

垃圾分类的行为主体,一是政府,二是公众。政府作为城乡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其职能也包括垃圾分类在内的环境管理,而具体施行则由其主管部门负责。此处,公众涵盖城乡特定范围内的全部生产生活者,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在何处居住,就其生产生活过程必然产生生活垃圾这一事实而言,其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排污者;而垃圾分类,无论谁来组织、怎么分类……最终是靠人完成(投放)的。故在政府和公众2个行为主体中,公众更是关键的。所以说垃圾分类行为主体本身具有推动或制约垃圾分类工作的双重性。

从总体看,公众对于垃圾分类是肯定和支持的,但实际具体实施时则明显呈现知行不一特征。

关于公众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认知、态度、参与积极性以及参与行为,通过在昆明、深圳、东莞、长沙等城市的问卷调查、座谈交流以及分类试验等形式进行的调查研究,既得到了令人鼓舞的结论,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关于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及意义,绝大多数回答都是正面的。昆明、深圳、东莞、长沙4个城市问卷调查中,涉及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分别有88%、81%、68%和9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垃圾分类是环保行为,应视为己任。其余的人也多表示,若政府出台相关法规,自已愿意遵守。例如东莞市,类似回答比例为20%。加上“视为己任的”68%,肯定垃圾分类的比例高达88%。另外,长沙市回答“视为己任的”比例最高(91%),这是因为该市的此项调研在2015年进行,时间最晚,国家相关政策及宣传工作已逐步完善。其余3个城市的调研工作是在2011—2014年进行的。

但是,公众关于垃圾分类活动的知行不统一,实际参与行为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调查问卷设计了5个分类方案,分别按二分法(厨余垃圾和其它,可回收物和其它)、三分法(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它)、四分法(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物和其它)、多分法(在四分法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共5个方案设置。上述4个城市调查对象选择后2个方案(四分或多分方案)的比例分别高达79%、69%、56%和81%。问及为什么选择复杂的分类方案时,回答是:分类越细,回收利用物越多,资源化程度越高。但是,当进一步告知拟将其居住地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单位时,采访对象立即改变态度,希望采用简单分类方案。此外,在长沙市进行的垃圾分类实验结果也证明,居民并不喜欢复杂的分类方案。在长沙市3个社区按前述4个分类方案进行的垃圾分类试验表明,简单的分类方案得到公众的较多支持,实际效果较好。就分类正确率而言,试点单位对“干湿分类”、“可回收否分类”以及“三分法”、“四分法”4个方案试验结果(平均值)分别为81.06%、80.87%、68.88%和61.36%[1],简单方案分类效果明显优于复杂方案。

3.2垃圾分类的复杂性

垃圾分类兼有主体复杂性和客体复杂性。

主体复杂性:垃圾分类活动涉及面广、参与者多。首先,垃圾分类活动涉及到各行、各业、各部门。各类机构、单位因其性质、规模及活动规律的不同及其客观条件制约,会直接影响分类工作推进。其次,涉及垃圾分类的公众因其工作岗位、居住条件、活动范围不同以及年龄、健康条件等诸多差异,也会影响或制约垃圾分类。

客体复杂型:众所周知,垃圾本身也非常复杂。一是性状复杂且组分差异大。二是其性状组分是可变的,这种不确定性随季节变化(夏季因果疏大量上市导致易腐有机物与含水率增加);因地域不同变化(南方较北方而言,易腐有机物比例偏高);因生活习性不同存在差异(湘、赣、鄂、云、贵、川等省区垃圾中盐、油含量高于江浙一带,等等);因产生源不同存在差异(如学校的垃圾总量少,其中可回收物较多;商业区易腐垃圾比例低,而可回收物比例很高,等等)。垃圾本身复杂性是公众实施垃圾分类行为的最大制约因素。

3.3垃圾分类的可操作性

实施生活垃圾分类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应包括安全环保及卫生要求、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中,安全环保及卫生是根本要求,是垃圾分类的前提条件;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是加速推广垃圾分类的保证条件;而可操作性则是垃圾分类实施成败的关键。

垃圾分类必须兼顾专业可操作性和社会可操作性。专业可操作性是指通过技术、资金投入及设施设备配套解决垃圾分类存在的各种问题,诸如配置分类垃圾袋、分类垃圾桶、分类运输车,以及建设分类处理处置设施,等等。社会可操作性则专指公众对于垃圾分类活动的认知、配合程度及实施行为。前一个问题相对容易解决,甚至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但后一个问题的彻底解决则是长期渐进的过程。

4 垃圾分类的基本方式

4.1按垃圾收运节点进行分类

1) 源头分类。这里的源头是指垃圾产生者在扔垃圾前就把垃圾按要求分类装好,投入分类收集桶内。这种方法需要广大群众的密切配合,若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强,参与率高且分类行为规范,则可以大大节省集中分拣的劳动强度,减轻后续处理的压力。

2)收集过程二次分类。主要由垃圾收集作业工人在收集现场进行二次分拣,通过破袋、手选分类等工序完成,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垃圾收集作业工人的工作量,也可能使部分可回收物受到污染,收集过程变得复杂但分类效率较高。

3)收集转运站(点)分类。指建设具有分类与收集功能于一体的收集转运站(点),然后对进入站(点)的垃圾进行分类,并将分类后的垃圾运往相应的末端处置场进行处理。这种方法使得垃圾分类环节简化,分类行为集中,运作比较方便,但是需要转运设施有分类空间。

4)处置前分类。对将进入末端处理设施的垃圾实行预处理性质分选并分别运往不同的末端处理单位。这种方式使得垃圾处理的前3个环节都简化,但是需要将大量垃圾经过收集运输的过程集合在一起进行分拣,不仅对环境影响大,而且在这之前的整个过程中已经使可回收物遭到严重污染。另外分拣中心的建设运营都要花费很大的成本。

4.2按垃圾产生源进行大分类

1) 居民区。城市居民作为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产生者,其产生量占生活垃圾量的50%以上,是制定分类方式时首先要考虑的部分。

2) 企事业区。该对象产生的垃圾可回收比例非常大,甚至可根据实施可回收物的细分类收集。

3)商业区。商业区产生的垃圾成分相对较复杂且人员混杂,较难管理,可以考虑进行简单的分类。

4)清扫区(街道、广场等)。这部分对象产生的垃圾成分简单,较城市居民产生的可回收物比例大,可通过在街道、广场设置分类收集容器的方式进行分类。

不同地域及城市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或调整产生源类别,如将学校单列,或增加菜市场,等等。

4.3在垃圾排放源头进行不同程度分类

1) 源头细分类。由垃圾产生者或收集者在产生源(投放点)将垃圾分门别类,如可回收物可进一步细分纸类、玻璃、塑料、织物和金属等。

2) 源头粗分类。垃圾先由产生者分为简单大类(如干湿分类、可回收否分类),再送往后续节点(转运站、处理厂)进行细分类。

3)混合收集,集中分拣。垃圾仍采取混合收集,然后通过垃圾压缩或流动压缩车送至全区的集中分捡中心。在集中分拣中心经过细分类后用车送至后续节点进一步处理处置。

4.4按垃圾成分进行分类

按垃圾成分分类大致为二类法→三类法→四类法→多类法。

1) 干湿二类法:分为厨余垃圾(湿垃圾) 和其它垃圾(干垃圾)。

2) 可回收否二类法:分为可回收和其它垃圾(不可回收)。

3) 三类法:通常的三类法可分为厨余、可回收及其它。

4)四类法:依此类推,即将生活垃圾分为4类进行收集,通常分为厨余、可回收、有害和其它。

5) 多类法:将生活垃圾细分为更多类,如将可回收类再细分为纸、塑料、玻璃、金属等。

4.5按末端处理处置方式进行分类

最终处理处置方式分类也是按垃圾成分分类的一种。要推广垃圾分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要与垃圾的后续处理方式相统一。目前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有填埋、焚烧和生化处理。因此,垃圾的分类也应按照垃圾的不同末端处理要求进行,可分为可回收利用垃圾、可焚烧垃圾、可降解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它垃圾等。

4.6按目的性进行分类

垃圾分类目标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或提高处理效果、节约用地等等。可以将其中一条为最终目标即单目标,也可以包含几条目标即多目标。多目标中各目标又会有优先顺序。最终目标不同,各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得到的分类方案也有较大差异,如以资源化为最终目标,则应将可回收物进行细分;若以减量化为主要目标,则应考虑尽可能多地减少进入最终处置场的垃圾量的方案;若重点控制二次污染则应重点考虑垃圾不相互污染、易单独收集密闭运输等的方案。

从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现状来看,在制定垃圾分类方案时应考虑实现“三化”、控制二次污染等多目标,其中无害化是根本目标,减量化则是实现多目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的实现就会顺理成章。分类及处理过程中应力求最大减量化、全部无害化、合理资源化[2]。

4.7利用专用设备实现分质分类

借助超高压挤压技术及设备实现生活垃圾“干湿分离”。2016年通过验收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之“城市混合垃圾分选分离技术与装备研究与应用(2012BAC15B02)”课题成果之一的干湿分质分类设备较好的实现这一功能。经验收的超高压干湿分离分质设备处理规模为50 t/d,其挤压分离的干组分主要是可回收、可燃成分,含水率≤30%,低位热值8 360 kJ/kg以上;湿组分则为生物质,含水率80%左右。

5 垃圾分类“双轨策略”探究

5.1“双轨策略”实施必要性——“社会化分类”进展缓慢

以上多种分类方式中,凡涉及源头分类的都属于社会化分类范畴;而节点分类以及利用设施设备分选/分质分类的属于专业化分类的范畴。

长期以来,各省市推行的基本上是社会化分类。近年来,各地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垃圾分类,且绝大多数将垃圾分类进度基本指标列入规划或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中,甚至作为考核干部任职绩效的指标之一;而从事分类研究与实践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数以万计。但是,限于垃圾分类的主客体双重复杂性以及分类行为社会可操作性不高等因素的制约及影响,垃圾分类工作整体推进速度缓慢,效果不理想。可以认为仅仅采用社会化分类模式在5~10 a是不能根本上达成垃圾分类原定目标的。故应另辟蹊径,施行“双轨策略”——同时采用专业化分类模式加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5.2“双轨策略”实施可行性——“专业化分类”逐渐成熟

其实,我国众多的机构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生活垃圾专业化分类研究及实践已有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迄今,关于利用筛分、风选、磁选等多种机械设备进行垃圾分选分类的科研或工程项目一直不断。例如北京市小武基垃圾转运站引进的分选技术及设备,能将进站垃圾按粗、中、细有效分离。但是,传统的分选分类设施设备一直被3个问题所困惑,一是运行成本高,二是现场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系统运行稳定性较差。经过专业技术人员30余a的努力,第3个问题已有了很大改进,但前2个问题却无实质性进展,这也是专业化分类模式无法大范围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

前述超高压挤压分离分质技术及设备,从工艺机理到技术路线上解决了传统分选分类存在的上述问题。首先,挤压分离作业是在封闭容器中完成,无需像传统分选设施设备经多次半敞式装卸、传送、分选物料,故现场污染及卫生状况可控;其次,挤压分质经历的工序少而简单(进料+密封挤压+湿组分泵输送/干组分装箱运输),故成本较低;再者,挤压技术属传统工艺且技术路线简短、设施数量少,因此故障隐患少,运行较稳定。

5.3“双轨策略”实施要点

1) 各地各级政府应该明确垃圾分类辖区内“双轨策略”,并因地制宜地制定垃圾分类目标,与时俱进地调整不同时期的分类率指标参数。

2) 一般而言,近中远期垃圾分类率总体指标应由低到高;社会化分类率指标宜由低到高;专业化分类率指标可由高变低(如图1示)。

图1 社会化分类与专业化分类比例分配

3)就全国或某省(区) 而言,专业化分类工作宜稳步推进。尽管50 t/d的挤压分类能力也属工程化设施,但规模仍偏小。故大范围地推广应用超高压挤压分质分类技术应在百吨级规模的专用设备成功实践、稳定运行之后。

可以预计,成功施行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垃圾分类“双轨策略”,定能如期达成垃圾分类既定目标。

[1] 陈海滨,王颖,黄建新,等.强化居民区生活垃圾分类组织与管理的措施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6,24(2):64-66.

[2] 陈海滨,章程,潘琦.生活垃圾减量化的综合效益及优先地位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8):84-86.

“Dual-track Strategy”Combining Socialized and Specialized Separation Modes on the Separa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Chen Haibin,Yang Ya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Hubei 420074)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separa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MSW)we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The dual-track strategy combining socialized and specialized separation modes was proposed for the slow progress in the separation of MSW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tate.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dual-track strategy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eparation ofMSW steadily and acceleratingly.

municipal solid waste;socialized separation mode;specialized separation mode;dual-track strategy

X32

A

1005-8206(2016)04-0001-04

2016-08-02

陈海滨(1956—),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环境规划与管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

猜你喜欢
社会化专业化垃圾
垃圾去哪了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倒垃圾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