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穆罕默德·喀什葛里的北宋地区地理知识的来源

2016-09-22 04:09艾尤热·艾热提
人间 2016年6期
关键词:北宋穆罕默德

艾尤热·艾热提

摘要:本文借助《突厥語大词典》中有关北宋地区地理知识的描述,详细探讨了作者在编纂《突厥语大词典》时最有可能获知北宋地区地理知识的主要原因,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穆罕默德·喀什葛里;《突厥语大词典》;北宋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96-02

《突厥语大词典》是一部用阿拉伯语注释突厥语词的词典,完成于11世纪70年代,编者是出生于喀什葛尔的维吾尔族伟大学者穆罕默德·喀什葛里。①

《突厥语大词典》产生于喀喇汗王朝的鼎盛时期,作者出生和受教育的地方是喀喇汗国东部都城喀什葛尔。当时的喀什葛尔正是汗国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因此,可以说《突厥语大词典》深深根植于维吾尔族文化的古老传统之中,是中世纪高度发展的维吾尔族文化的丰硕成果,是我国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的又一突出贡献。

某些研究这部《突厥语大词典》的学者指出,穆罕默德·喀什葛里在此书的体例上与阿拉伯人法拉比(卒于回历350年/公元961年)编纂的《文学辞书》最相近似。但是人们不能由此断言,《突厥语大词典》一书在编撰时,作者是完全按照阿拉伯语辞书的编撰②规则而做的。因为突厥语和阿拉伯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语系,作者在编纂此书时必然会按照突厥语所固有的特点确定体例。事实上,作者也的确是如此为之。作者运用他扎实的学识,创造性地把《突厥语大词典》分为八卷,分列名词、动词。每卷收录的词目位数甚多,作者又在分卷内分章,其名为“门”。每门中的词目按照单词词根的多少来分类;每类词根在按照字行、语音特征、词尾字根来编排。通观全书,结构完整,条理清晰,的确是一部精心编纂的巨著,犹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我采用了前人未曾用过的、新颖的特殊顺序编纂了这部著作。”③使为数众多的词汇的都能各得其所。

穆罕默德·喀什葛里为自己确定了一个很高的目标,他“力求使这部书在提供新东西方面达到完备的程度,使其价值和优美都达到极高的境界”。④他所提出的原则和方法,即使在今日的词典学的实践中仍是有用的。

《突厥语大词典》包含约7500词条,采录的范围非常广泛。为了诠释突厥语词的意义,作者还引用了许多的谚语、格言和诗歌,其中记录的叙事诗和散文片段可以看做是中古突厥语文选。至于境域的变迁、民族的迁徙、山川的脉络、关隘的形式、都邑的方位,乃至各地风土人情、奇闻轶事,等等,凡是作者见闻所及,都记录到了有关的条目之下。所以说,《突厥语大词典》不仅仅是世界上第一部突厥语词典而已,就其向我们能提供了有关整个中亚地区的丰富的知识而言,称其为一部《百科全书》亦不为过。

最为难得的是,《突厥语大词典》中有关突厥语比较学的材料,是作者亲自从实际生活中所得,作者游历中国新疆、中亚各地,亲自考察,记录了从伊犁河流域到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各个突厥部落分布情况和语言上的差异。写于《词典》正文之前的引言,提到了作者在这方面的种种努力:

我仍遍历了突厥的城镇和村落,查明了突厥、土库曼、乌古斯、奇吉尔、样磨、黠戛斯等语言的词汇和韵律。⑤

由于作者自身出身于他所研究的语言的古老部落之一而具有有利条件,由于他通过考察研究掌握了各突厥方言的使用和特点,才能够系统的编纂出这部《突厥语大词典》⑥。

以上对于本书的介绍并不全面,但已经足以说明为什么这本书的手抄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土耳其发现⑦,并于1914年至1916年刊行问世后⑧,立即成文全世界突厥学家注意的中心。必须强调的是,虽然此书以阿拉伯语写就,同时成书与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但是此书作者诞生于我国新疆的喀什葛尔,从而我们可以为早在11世纪祖国西部就出现了这样以为卓越的语言学家而自豪。

遗憾的是,关于此书作者的生平,几乎毫无所知。根据《突厥语大词典》引言,我们知道此书作者全称是穆罕默德·本·侯赛因·本·穆罕默德·喀什葛里。他的一长串名字告诉我们他是喀什葛尔的穆罕默德之孙、侯赛因之子穆罕默德。从作者之父如此给作者取名中可以明确看出,作者是一位伊斯兰教徒。穆罕默德·喀什葛全名中的籍贯为喀什葛尔,这表明他的籍贯为我国新疆的喀什葛尔。

根据作者本人提供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他出身喀喇汗王国王族,因为宫廷政变而远走阿拉伯地区。作者在引言中提到,自己的晚年是在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渡过的。当时的巴格达是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的首都,该城商贾云集,是东西方物质精神文化交汇之地,于埃及的开罗、意大利的罗马、中国的长安并称四大都城。巴格达在公元1055年为西迁的塞尔柱突厥人所占领,塞尔柱帝国成为阿巴斯王朝的保护者,塞尔柱苏丹也将自己的都城设在这里。当时的巴格达,成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互相接触,互相影响的重镇,而巴格达的实际所有权从阿拉伯人手中向突厥人过渡的时期里,阿拉伯人学习突厥人的语言成为当务之急。

穆罕默德·喀什葛作为精通突厥语和阿拉伯语的专家,自然会清楚的认识到由于语言的障碍,从而使阿拉伯人和突厥人产生了隔阂,他编纂这部词典的根本目的自然是帮助阿拉伯人学习掌握突厥语。此外,他也明显有着夸耀突厥语和突厥文化的意思,这反映出处于鼎盛时期的喀喇汗王朝和塞尔柱王朝统治阶级的自尊自满的心情。

但是,穆罕默德·喀什葛里出于上述目的写就的《突厥语大词典》却在客观上远远超过了他个人意愿的局限性,通过这部词典,他为保存新疆和中亚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出的智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笔者通读这部词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突厥语大词典》作者因政治迫害出走阿拉伯地区,并且在巴格达渡过余生,目前没有任何材料表明作者曾经去过北宋地区,但是在词典中却对北宋地区进行了描述;

笔者经过详细比较,认真搜集资料,将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做以陈述,力求能够给出一个圆满的解答。

喀喇汗王朝,是9世纪中后期到13世纪初期,由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帕米尔高原以北地区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建立的政权。对该政权的名称,中外学者冠以不同的名。据《词典》记载该王朝自称“哈卡尼耶”意为“可汗王朝”;《宋史》称之为“黑韩(汗)”,称“黑韩(汗)可汗之讹也”,⑨认为黑韩(汗)和可汗是同音异写,故而有人称为黑韩(汗)王朝。后世有学者根据王朝的汗王常戴有Qara han(喀喇汗)称号,也称之为喀喇汗王朝。⑩

根据史料记载,喀喇汗王朝最早的统治者,是毗迦阙·卡迪尔汗。他是9世纪中期的人物,活动于伊塞克湖以西的西部天山地区,当时统辖的领地很小,在柘析(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与河中地区的萨曼王朝势力接壤。萨曼王朝君主努哈曾经出兵攻打过毗迦阙· 卡迪尔汗,攻占了锡尔河东岸的重镇白水城(今哈萨克斯坦希姆肯特)。毗迦阙·卡迪尔汗死后两个儿子巴兹尔、奥古尔恰克兄弟执政,统治中心仍然在西部天山和七河地区。根据成书于11世纪的《喀什葛尔史》保存下来的片段,我们可以知道奥古尔恰克是和萨曼王朝君主伊斯马尔(892年即位)同时代的人,同时双方发生过激烈的交战。893年(唐昭宗景福二年),伊斯马尔率军队攻破喀喇汗王朝重镇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奥古尔恰克被迫迁都喀什葛尔。

喀喇汗王朝与同时期的其他突厥王朝的不同之处在于,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在接受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波斯文化的同时,力主保持自己本身的突厥文化的存在性。与此同时,喀喇汗王朝从未断绝过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的友好关系。

根据已有史料,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黑韩王遣回鹘罗斯温等以方物来贡”,并希望宋朝能“遣使安抚远俗”,无独有偶,1063年(嘉佑八年)“遣使逻萨温献方物”,宋仁宗封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为“归忠保*磷(金翅鸟)黑韩王”。喀喇汗王朝视北宋以及统治者为唐王朝的正统继承人,同时在交往过程中重申回鹘贵族与当初唐朝的姻亲关系,并且希望宋朝也能继续承认这一层关系,1081年(北宋元丰四年)黑韩王“命阿辛上表神宗”,称神宗为“东方日出初大世界田地主汉家阿舅大官家”。

充足的史料证明,喀喇汗王朝从未与北宋中原王朝失去过联系,有始自终都保持着友好的密切的联系。

根据这些史料,笔者认为喀喇汗王朝与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进行过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交流,加上丝绸之路的原因,大量的使团与商贾来往于两国之间,这些使团与商贾在两国之间互相传递信息,使双方知晓彼此间的情况。

历史文物和文书证明,穆罕默德·喀什葛里确实出身于喀喇汗国的王室,他大约1008年出生在祖父穆罕默德的官邸。这座官邸位于乌帕尔附近,1058年作者50岁时出走阿拉伯。

当时的喀什是喀喇汗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作为丝绸之路南北道交汇的城市,这里必然商贾云集、使團交错,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各路人马在这里汇集,交换正世界各地奇珍和趣闻。

作者在当时汗国的统治中心生活了近50年,在这样一个繁华的国际性都市中五十年的耳濡目染,必然会使作者眼界极为开阔。加上作者出身喀喇汗王朝王族,可以接触到官方记载的文书碟谱,自然能从官方获悉有关北宋的诸多知识,从而得知一些自己从未去过的远东地区的史地知识。

同时,因为政治原因,穆罕默德·喀什葛里在1974年出走巴格达,并在那里完成这部著作,并在巴格达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当时的巴格达是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的首都,该城商贾云集,是东西方物质精神文化交汇之地,于埃及的开罗、意大利的罗马、中国的长安并称四大都城。巴格达在公元1055年为西迁的塞尔柱突厥人所占领,塞尔柱帝国成为阿巴斯王朝的保护者,塞尔柱苏丹也将自己的都城设在这里。当时的巴格达,成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互相接触,互相影响的重镇。

阿拉伯帝国自成立起,就从未断绝过与中国中原王朝的贸易往来,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到了宋朝,这种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交换变得更加频繁。

根据史料记载,966年,僧行勤西游,带去宋朝政府致阿拉伯哈里发的信函。968年,阿拉伯遣使中国。在此之后,阿拉伯遣使中国数十次,其中有哈里发派遣的政府使节,更多的是商人“舶主”和“藩客”,宋朝政府对来自阿拉伯地区的使节一律友好相待。971年,大食来华使被封为“怀化大将军”。

大批阿拉伯商人来到中国,在进行常规贸易的同时,也将宋朝等远东地区的地理知识带回阿拉伯地区,丰富了阿拉伯人的历史地理知识。

穆罕默德·喀什葛里自1074年在巴格达定居,终其余生并未离开过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如上文所述,阿拉伯商人自宋朝贸易回来后,自然会云集与此,买卖自己从中国运来的奇珍异宝,在贸易的同时,并与当地人交流自己在宋朝以及其他远东地区的见闻和奇遇。同时,宋朝作为阿拉伯最大的海上贸易伙伴,阿拉伯对与宋朝的高度关注是毋庸置疑的,在这种关注下,自然会有大量文书记载宋朝的政治制度、风土人情。

笔者认为穆罕默德·喀什葛里在编纂词典的同时是能够随时进入阿拉伯官方图书、档案馆自由查阅记载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文书资料的。

基于此,可以想见,穆罕默德·喀什葛里在查阅记载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文书资料的同时,定然会从市井中听闻不同商人对于北宋地区不同的描述,作为一个作风严谨的语言学,作者自然会对从不同渠道搜集来的资料加以筛选,选择符合事实的资料加以利用。

所以,笔者认为,虽然穆罕默德·喀什葛里从没有亲自踏足过北宋地区,但是通过其特殊的身份地位,一样可以接触了解北宋地区的史地知识,并且在作品中加以描写。也就是说,《突厥语大词典》中所涉及的北宋地区地理知识,有很大可能是穆罕默德·喀什葛里从已有的喀喇汗国记录的有关宋朝的记载以及阿拉伯地区有关远东地区的记载中所获得的。

注释:

①《突厥语大词典》一书的编订年份不容易确定。这里按照《突厥语大词典》最后结尾中的引言说:“我于464年5月初开始撰写,经过四次反复修订编纂,于466年6月10日星期一完稿。”见《突厥语大词典》汉译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三卷,第439页。

②杰·凯莉·论喀什葛里书的语音学[J]·第3篇《〈词典〉一书的结构》·《乌拉尔阿尔泰学年报》[J]第48卷·1976年·(第151页)·

③穆罕默德·喀什葛里·突厥语大词典[M]汉译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一卷·引言·(第6页) ·

④穆罕默德·喀什葛里·突厥语大词典[M]汉译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一卷·引言·(第6页) ·

⑤穆罕默德·喀什葛里·突厥语大词典[M]汉译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一卷·引言·(第3页) ·

⑥穆罕默德·喀什葛里·突厥语大词典[M]汉译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一卷·引言·(第3页) ·

⑦发现于土耳其的著名藏书家狄雅尔贝尔克家族成员阿里·艾米尔的书库中。

⑧《突厥语大词典》有下列版本:1914-1916年穆阿里木里·弗阿特刊行的三卷本(伊斯坦布尔);1938-1957年贝希姆·阿塔莱伊编、土耳其语言学会刊行的土耳其语五卷本(安卡拉),期中有影印手抄本一卷;1960年以来穆塔里勃夫编译的乌兹别克语三卷本(塔什干)。

⑨(元)脱脱·宋史[M]·卷490·于阗传[M]·中华书局·2004年·

⑩西方学者也有将该王朝称为伊利克王朝、阿弗拉西亚普王朝、桃花石王朝等·

与喀喇汗王朝同时存在的突厥王朝还有控制西亚地区的塞尔柱帝国和控制印度地区的哥疾宁王朝。

(元)脱脱·宋史[M]·卷490·于阗传[M]·中华书局·2004年·

(元)脱脱·宋史[M]·卷490·于阗传[M]·中华书局·2004年·

猜你喜欢
北宋穆罕默德
印度尼西亚:司机违章被剃光头
采访手记
“逆转”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Influences of Adaptive selling on Salesperformance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
人行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