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歌的名义缅怀

2016-09-26 11:53郭国庆
雪莲 2016年14期
关键词:德令哈海子姐姐

郭国庆

一个时间被切开的夜晚/你曾写下天空的星群/并在语言与词语之间/寻找生命存在下去的理由/你从来就不是一个神话/因为桃花、炊烟、大海、土地/就是你全部诗歌中永恒的元素/兄弟,在德令哈/那一夜你只为一个人思念/但今天你的诗却属于人类

——吉狄马加《致海子》

这位被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亲切地称为兄弟的人,就是在25岁时以我们不愿提及的方式结束了他在这个世界的使命和履历,创作了足以留给我们终生捧读的作品——240多首抒情诗和4部长诗,共约16000多行诗歌的著名诗人——海子。

春天是诗人海子来到人间和离开人间的季节,公元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生命在他25岁生日那天戛然而止,他的肉体和灵魂在河北与辽宁接壤的山海关附近一段冰冷的铁轨上瞬间消失。

铁道旁摆放着他随身携带的四本书——《圣经》《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说选》和一份“我叫査海生,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的死亡与任何人无关”的遗书。

这个“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空虚而寒冷的乡村”,具有浓重的乡村情结,自诩为乡村知识分子的天才诗人,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仿佛面对呼啸而来的时代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用青春的鲜血,在远离南国水乡的北方大地上完成了他死亡的歌谣和生命的绝唱。

海子去世后,他的诗稿由他生前好友——诗人骆一禾、西川整理出版,被越来越多的人阅读和朗诵,而他的死因也引起了人们的多种猜想。但海子的死亡之谜迄今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然而,每一个朗诵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够从他的诗歌里感受到四季的轮回,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泥土的光明与黑暗,乡村的凋敝与恬淡,生活的温暖与严酷——永远是一根钢索般扯不断的乡村情结,日夜缠绕着他的灵魂,化作他生命的本质,化作他简约流畅的诗歌。

12年后,他的诗歌为他赢得了第三届人民文学奖。

24年后,他的诗歌和他的形象被雕塑家雕刻在一块高1.68米、重达5吨的昆仑美玉上。这座典雅而不失凝重,肃穆而不乏灵动的雕像,连同精选的18首海子优秀诗歌作品,以及部分诗人献给海子的诗文组成的诗歌碑林,与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的海子诗歌陈列馆交相辉映,在德令哈——这座远离南方和北方,深居青藏高原的边远小城,汇成了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

而馆内收藏的三十多种各类版本的海子诗集和研究文献,则是对天堂里的海子最好的告慰。相信隐身在云层深处的海子,一定能感应到这人间的温情,能够听到这幸福的声音,能够看到这善良的壮举。

海子,这个生长在南方,殉难于北方的才情诗人,与德令哈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海子,原名査海生,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査湾人,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就职于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大学期间开始接触现代诗歌,从阅读、模仿、创作到越来越狂热地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而对物质世界,对于现实生活则越来越疏远。短短七年间,他写作了大量的短诗和长诗,洋洋洒洒500多首。这些作品在他生前很少发表和出版,除了一些诗歌爱好者和他的诗友,几乎无人重视。可诗人海子依然固我地以梦为马,日夜奔驰在自己柏拉图式的精神世界里。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这个以梦为马的诗人,在上世纪1988年夏天的某一个雨夜,与德令哈发生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渊源。

当代著名诗歌评论家燎原先生曾经这样说:在中国当代诗人中,海子几乎是最受重视的诗人之一,同时更是一个所受误读最深的一个诗人。但有一点毫无疑问,他曾经两度进入青藏高原,而德令哈则是他必经之地。

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谢冕教授也证实了这一点。他在“中国首届海子青年诗歌节”的致辞中这样表述——

20多年前,一位诗人来到距离北京很遥远的城市(指德令哈)。他为这座城市、也为他自己、更为她心爱的姐姐写了一首诗。海子写道: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其实这城未必荒凉,荒凉的是他的心。

那一年,他也许是从德令哈一路走到格尔木,再从格尔木翻越唐古拉山到了拉萨,或者说,他从格尔木先到拉萨,在格尔木通往德令哈的列车上,认识了这座当时并不知名的城市。谢冕教授说:1988年的7、8月间,海子到达拉萨的时候,我也在拉萨。我们在布达拉广场前的一所房屋里见过面。那是我和海子的最后一次见面……

当年的海子,满心都是沮丧,满眼都是戈壁,满目都是荒凉。但他对姐姐的一咏三叹却充满了深情的思念。这位姐姐到底是谁呢?

燎原先生出于对亡者的敬重,对众人并非恶意的多种猜测作了必要的说明:海子在1988年7月前往西藏拉萨的途中的确到过德令哈,因为德令哈是他的同事——一位与他感情关系密切的姐姐式的人物曾经生活的地方。为此,姐姐还特意告知家人接待一下他。他的《日记》一诗便是在7月25日前后的一个雨夜,因想念姐姐而留给她的情歌绝响。

诗人的情感世界犹如苍茫的大海。诗人的想象空间仿佛浩瀚的宇宙。海子在诗歌《日记》中一咏三叹的姐姐还需要人们在“意象”或“具象”之间一一甄别,对号入座吗?

诗人已经远去,他心中的秘密无需再作解释。正如谢冕先生所说的那样:多情的德令哈以诗歌的名义感动了全国的诗人——因为一篇《日记》,因为一句“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而乘坐飞机、火车,忘记了旅途的辛苦,再经过长途汽车的颠簸,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巴音河之滨,以诗歌的名义缅怀纪念他。

德令哈,一座曾经为海子孤独寂寞的旅途留下过一丝暖意,也为海子留下过美好的遐想,更为海子脆弱荒凉的内心掀起情感微澜,饱含深情地写下——“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的遥远的边城。

德令哈,这个被一首诗歌照亮的地方,以对诗歌特有的尊重和对诗人高度的敬重,把海子纯真质朴的情感,隽永飘逸的诗行,永远地眷留在风光旖旎的巴音河畔。

德令哈,一座只有记忆,没有遗忘的风雅之城。

她为一个诗人留下的一首诗而建造的纪念馆,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一个重要的人文地标,一个憧憬诗歌精神的文化坐标。

诗人们曾经这样赞誉这座城市:这是一座具有广博的胸怀,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诗意的城市。

著名诗人吉狄马加曾经这样作出评价——对于诗歌的热爱,对于诗人的尊敬,可以表现出我们这个城市人民的那种高尚的精神情怀和文明程度。我相信,随着我们对海子诗歌的不断推广,有很多人通过阅读海子诗歌的同时,同样会热爱上德令哈这样一座美丽的戈壁新城。

生活就像土壤和阳光,诗歌是这块土壤上生长的花朵和果实。许多人因为一首诗知道了德令哈,因为德令哈认识了海子,是诗歌照亮了这座城市,是这座城市成就了一首当代中国的诗歌经典。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一座以诗歌的名义缅怀和纪念诗人的城市。

一座以诗歌的名义令诗人感恩崇敬的城市。

(作品系西宁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为西宁读诗》特约稿件)

猜你喜欢
德令哈海子姐姐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Cлово месяца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德令哈的雪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认识“黑”字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
十声姐姐等
今夜,我在德令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