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生态研究文献综述

2016-09-27 05:21石磊李梦扬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石磊+李梦扬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369-01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分工,作为课题主持人,笔者负责《基于生命发展的中职德育生态优化研究》的文献综述工作,通过查阅范国睿的《教育生态学》、曹孟勒的《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刘济良的《生命教育论》等十几部国内外学术著作及相关期刊,笔者发现,尽管对道德教育的研究己有极其漫长的历史,所得的理论成果也非常丰厚,但从生态的角度,对学校德育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深入研究却不是很多,而且滞后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学校德育生活实践。

1.生态学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

1.1 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生态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其意为"住所"或"栖息地"。我国公元前5世纪的《诗经》记述了许多动物和植物的知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动植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此外,《易经》、《吕氏春秋》、《周礼》、《管子》、《荀子》都体现了"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之道"等思想。《管子·地员篇》描述了植物的区域分析和垂直分布,并注意按土地的类型、土壤性质、地下水位,以及它们与植物的关系的分析,用以指导农业实践。它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生态学著作。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首先提出"生态系统"(ecosestnl)这一概念,明确将有机体与生存的环境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并引入热力学的能量循环思想对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是生态学的重要进展,现代生态学主要是关于生态系统的研究。继他之后,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在美国《生态学杂志》发表了关于食物链和金字塔营养结构的研究报告,确立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理论,研究提出了营养级位"生态金字塔学说"。进入20世纪50年代,生态学吸收了系统科学思想,使其更趋完善与合理。

1.2 生态学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将生态学引入教育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正式使用可能始于美国教育学者沃勒,1932年,他在著名的《教学社会学》中曾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

1966年美国学者阿什比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是教育研究中首次正式使用"生态学"一词,在他的专著中运用比较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著名的"突变说"、"遗传环境说"等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论。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著名教育家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colog),Education)这一术语。他认为应该运用生态学原理去研究教育在物质和精神环境中的发展规律。几乎同时,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出版了专著《学校生态学》,以研究教育资源分布为主旨。

20世纪80.90年代,教育生态学研究不仅范围更加拓宽,而且向纵深发展。一些学者把教育放在当代为世人注目的环境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并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进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

2.国内外“德育生态”的研究概况

2.1 国外研究概况。虽然受社会制度对入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制约,西方的道德教育不可能形成个体的全面而和谐发展的生态观,但其道德教育思想却富含生态性的智慧。现代西方教育家在理论上对道德教育的生态思想贡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价值维度彰显生态个体价值,追求个体自我实现。西方道德教育把受教育者看作是德育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把强化此环节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把生态化定位在这样的观点上:即认为教育对象是接受主体,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个体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相统一,积极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富有个性及富有价值主体性的人才。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归于自然",弃恶从善恢复其天性,教育应顺应人的自然天性,使人在自然中率性发展,培养自然人——"完全是为自己而生活的"。教师小应当给儿童施加压力,而应像园丁一样呵护儿童。

存在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方法。因此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存在主义重视自我存在,认为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

人文主义学派非常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非常重视满足个人的品德发展需要,人文主义看来,工业社会的机械化、非人格化等特征对个人的自我实现造成压抑,因而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重视个人品德的发展。他们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而不是掌握知识'',"教育要最大限度的促使自我发展"。

第二,方式维度上凸显生态适应性和协调性。道德认知教育的杰出代表科尔伯格主张在道德教育中发展学生得到的认知能力。他认为:"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年人的道德判断的能力。"他提倡教育过程使学生民主参与,反对道德说教和灌输,主张利用学校环境和伙伴关系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以西蒙为代表的价值澄清学派把道德教育过程当作价值澄清过程,努力在多元的和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中寻找普遍使用和普遍接受的价值形式,主张采取多样的活动,而不是呆板的教育,给学生充分自由的选择机会。

2.2 国内研究概况。尽管我国对道德教育的研究已经有极为漫长的历史,但传统的道德教育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知识本位"或者"关系本位",而真正立足于"生态本位"的道德教育生态学研究却并不多见。当前国内有关德育研究的比较多的主要是"生态道德教育",或称之为"环境道德教育",这里的"生态"主要是指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其研究也侧重于如何对自然生态环境讲道德,如何保护我们的自然生存环境,建立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树立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确立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等方面。而道德教育生态,简称德育生态,则是把道德教育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生态系统,因此,道德教育生态与生态道德教育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生态道德教育只是道德教育生态系统里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德育生态是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道德教育,并对道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生态化的处理意见。目前国内在道德教育生态这一领域,还没有专门的著作出版,硕士论文主要有两篇,《道德教育生态环境研究》(高正荣,2003)主要是对道德教育生态环境的概念、结构和功能进行描述,强调生态环境作为道德教育的载体的重要性,并对道德教育生态环境的特点——循环与平衡进行了初步探讨;《道德教育的一种生态化分析》(邬林洁,2004)是从生态学的视角,如主体与环境、遗传与变异、平衡与失衡、选择与适应等为切入点,对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学校德育存在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当前道德教育的某些方面违背了生态原理,出现了德育的生态性危机,并提出要实施学校生态式德育管理措施。

结语:在国内的德育研究中,对生态德育研究的成果较丰富也较成熟,但对德育生态这一领域进行专门研究的却较少,仅有的一些研究也不够深入,尚未有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对如何构建、优化德育生态系统,恢复德育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的可行性的具体操作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