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下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意义

2016-09-28 02:28闵燕君
老区建设 2016年4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市场马克思

[提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利益矛盾,社会体制改革之路任重道远。文章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深刻认识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社会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并分析当前的社会体制改革形势。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市场;社会体制改革;

[作者简介]闵燕君(1993—),女,南昌航空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江西南昌 330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取得巨大发展,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我国处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期。恩格斯曾在其著作的《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编中开编写道,“政治经济学,广义来说,是一种科学,用来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品的生产和交换的那些法则。”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市场的理解,加强对社会关系的认识,了解社会生产及交换的客观规律,对指导我国社会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浅谈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社会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对市场概念的分析认识

马克思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市场的论述,“揭示了人类社会一般的经济发展规律,既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又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和内在机理,并提出了一些对未来社会经济状况的设想,其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并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指出了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发展变化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在马克思著作的书中,未曾看到马克思提出“市场”或“市场经济”,因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中还没有这一概念。但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多本著作尤其是《资本论》对市场经济有着大量的认识和见解。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谈到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也明确指出社会形态在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前是不会灭亡的,新的社会形态除非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的社会形态成熟不然也决不会出现。马克思在文中揭示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认识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对企业经营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商品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都有相应的阐述和规律揭示。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对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内在机理的内在揭示,在市场经济理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当前社会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体制建设作为一种改革力量,不仅仅表现为社会的有效运行,还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充分释放。社会建设受到社会体制的约束,社会体制机制决定了社会建设能否顺利进行。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社会体制改革。”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合理有效的社会体制才能克服艰难险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注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忽视了相应的社会体制建设,以至于当前的社会体制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加深了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激发。社会体制改革刻不容缓,面对的问题十分严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关乎着民生大计,关乎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谐稳定。目前我国就业难题越来越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劳动总量过大及劳动素质不高与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不相适应,最近几年接连出现“毕业生难就业季”,就业难已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然而,在就业过程中,就业者还遭遇就业歧视和面临就业不平等的压力,这也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本配置的不合理,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环境,从而更加剧了就业困难的状况。二是贫富差距悬殊。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水平持续提升,社会财富大为增长,但我国经济社会中贫富差距呈扩大化也越来越突显,一方面先富的人越来越富,另一方面后富的人生活水平较之先富的越来越低,这种贫富分化扩大态势有悖于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公共参与机制不能适应新要求。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治深入人心。我国公民权利意识开始觉醒,逐渐成为强大的社会力量,但是目前社会组织小规模、低水平并且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参与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四是流动人口权利难保障。流动人口是指长期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外务工的人群。如今,人口流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其社会权利长期异地分置得不到充分的法律保障。

三、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社会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社会建设实践获得重大成果。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靠着人民的智慧勇气和辛勤的劳动取得的,但同时,也是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并且理论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实践产物。

近年来,为促进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体制更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我国逐渐认识到必须“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我国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主线。把握好市场经济规律相应进行社会体制改革,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改革体制适应市场的需求,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结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阐述的生产和消费辩证关系的原理,我国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可以通过把握市场机制中市场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在竞争环境下,生产和流通各个环节中都迫使机构改进技术,节约社会资源或劳动消耗,从而使社会资源充分合理优化配置,推动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生产力继而得以提高。

社会体制滞后,将妨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因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相应的社会体制改革。比如失业,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企业资产重组或是技术改造,部分落后生产力将会淘汰,同时一部分职工面临失业,这就意味着竞争将比以往更为激烈,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时就需要适当提高经济增长率,开拓市场,促进消费,以消费带动投资增长,拉动内需,从而缓解就业严峻的形势。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也不能忽视社会体制改革的作用。在公共产品配置上,社会体制改革应注意调节社会供需平衡及产业结构合理的问题,并认识到社会公共产品配置的关键决策的治理层级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性的缺失将会增加公共产品公平配置的难度,这就要求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标准,构建社会公共参与机制,根据市场要求适当提供社会组织活动资金,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有利于社会公共产品公平配置的实现。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也日趋激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不公将会削弱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加剧贫富差距,给社会造成隐患。“关于公平的标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存在一个恒定不变的公平标尺,没有一个可以简单套用的抽象公平标尺,公平与否的根本判断标准在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代表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过大,人民权利需要进一步保障。具体来说:第一,要加强市场秩序和市场监管的规范,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社保和医保相应健全,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第三,促进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有利于解决初次分配中由个人能力及生产要素占有差异过大所导致的收入不平等的问题,最终让全民共享社会资源和社会建设成果,使利益均衡。也只有尽量保障社会公平的环境,才能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释放社会活力,推动社会的生产,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必须注重的一面。

社会体制进一步改革,可以提升社会组织发展的空间,更充分有效的配置社会资源,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正义的环境,能更好的释放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立国.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关系研究[D].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2014.

[2]桂世镛.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J].党建研究,1998,(12).

[3]官宪.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及其当代启示[D].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2009.

[责任编辑:刘忠林]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市场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浅谈房产测绘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与体会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政治经济学式微了吗?
《导言》和《序言》的区别
第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现代政治经济学》教材出版座谈会综述
自学政治经济学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