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准扶贫”之“空谈与实干”的辩思

2016-09-28 05:03杨定玉陈松
老区建设 2016年4期
关键词:实干精准扶贫

杨定玉 陈松

[提 要]当前,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到扶贫的“精与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切忌空谈,不能盲干,注重实干,更要创新的干,方能真正落实国家的扶贫战略。

[关键词]精准扶贫;空谈;实干

[作者简介]杨定玉(1979—),男,贵州师范学院高研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民族政策;陈 松(1978—),男,贵州师范学院马列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贵州贵阳 550001)

根据国家整体发展规划,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各族人民要实现同步小康,不能落下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区。然而,截至目前,我国还有近7000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

一、“精准扶贫”政策指导思想的提出

“精准扶贫”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真扶贫、扶真贫”。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他说:“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鹜远的目标。”强调了扶贫的精准性,为扶贫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2013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要求。2014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开办发〔2014〕30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等内容。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提出了针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进一步指出,针对扶贫开发,要“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其思想体系逐渐成熟。

事实上,习近平同志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重要讲话的思想内容里面,直接地谈及到“空谈与实干”的辩证思想。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同样涉及到“空谈与实干”的问题,“精准扶贫”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存在着内在逻辑联系与辩证思想,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

二、实施“精准扶贫”如何谈

(一)切忌空谈

一些人对扶贫问题喜欢空谈阔论,凭空谈论很多大道理,豪言壮语,听起来让人们似乎觉得决心很大。这样脱离实际的“谈”,是扶贫问题的空谈,体现不出“精准扶贫”的“精和准”。其内容突出体现在一个“空”字上,就是会说不会干、愿说不愿干甚至光说不干。关于“精准扶贫”谈话的重要思想,其核心就在“精准”上,什么是“精准”?就是说,对于扶贫问题的思想见解、理论看法,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脱离实际,“精准”就是一句空话,就是空谈。

(二)注重实谈

“精准扶贫”的“精准”,很多人谈了,但不是实谈。所谈的内容“精和准”总是有来源的,这个来源就是我们实际的扶贫工作。“精和准”所谈的内容必须反映实际情况,哪些地区、人群应进行扶贫?哪些地区、人群进行扶贫的力度该大些?等等。需要做到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所谈的“精准”才是符合实际的“精准”,才能让人信服。如果脱离我们的实际工作去谈扶贫工作的“精准”,那就是虚张声势、弄虚作假、虚谈的“精准”。在扶贫工作中,虚谈扶贫工作的“精和准”走的是形式主义路线,这种形式主义思想,对实际的扶贫工作危害极大,会让有些人只会顾及自己的一己私利,其所做的、所谈的“精和准”大部分是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各种检查,企图蒙混过关。这种扶贫工作的虚谈大都只报喜不报忧。扶贫工作上的这种虚谈大都抱着“一阵风、走过场”的侥幸心理,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该藏就藏、该掖就掖、该压就压”的态度。这样,扶贫工作就没有落到实处,就没有做到“精准扶贫”,我们要形成重视实谈,采取相应具体措施且付诸实践,真正服务农村贫困人口。

三、“精准扶贫”如何干

(一)不能盲干

很多人在具体的扶贫工作中,确实干了很多,但收效甚少,这是为什么呢?这些人象机器一样,开足马力,不停的转动,这种干,属于盲干,就是没有做到“精和准”。因为这些人只顾埋头做事,不会把思考带进自己的扶贫工作中去,在扶贫工作中,不去认真总结,不会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和与时俱进,也就谈不上结合实际并对扶贫工作开拓创新。扶贫工作中的盲干之人,追求的结果主要是:干完了,交差了,完事了,万事大吉了!扶贫工作的盲干之人,不向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扶贫工作的盲干之人,做不到总结过去的扶贫工作是怎么干的,思考现在的扶贫工作需怎么干,指引将来扶贫工作应怎么干;扶贫工作的盲干之人,能够埋头苦干扶贫工作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一味地盲干,就是瞎子摸象,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的扶贫工作的成效,其实是不值得提倡甚至是适得其反。扶贫工作的盲干不仅不能在实际工作中打开新局面,而且还有迷失方向的危险。

(二)应当实干

所谓扶贫工作应实干,就是应该实实在在地开展扶贫工作,做到在扶贫工作中求真务实。与此截然相反的是虚干,没有将“精准扶贫”的“精和准”落到实处。扶贫工作的实干就是在遵循各种规律的基础上脚踏实地进行“精和准”的扶贫,就是在“精准扶贫”中苦干加实干,“精准扶贫”的“精和准”是辛勤的劳动结果。“精准扶贫”中的实干体现为一个艰苦劳动的过程,于此相反的“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虚干,不是求真务实地干,而是虚张声势、弄虚作假地干。“精准扶贫”工作重实干,就必须要狠抓落实,需要在落实上下好功夫、下大功夫。量变是质变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要让“精准扶贫”的实干成为我们自觉的扶贫工作的指南,指引我们不断向前前进。“精准扶贫”贵在行动,重在实干,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三)需要创新地干

在亟需改革创新的今天,人们需要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就其实质内容来说,本身就包含了创新的内容。因为改革与创新都需要打破传统的思想模式和墨守成规的干事方式,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困难、挫折、失误、失败在所难免,扶贫工作也存在这些规律。在“精准扶贫”中要创新地干,让“精和准”落到实处,就极其需要具有改革创新精神、敢于大胆付诸实践、勇于承担风险的人,因为“精准扶贫”本身就是对传统的扶贫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综上所述,在当前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大背景下,应做好“精与准”,做到不空谈,注重实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盲干,应当实干,更需要创新地干。只有这样,习近平总书记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思想才能在当前“精准扶贫”战略下取得成功,才能在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实现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实干精准扶贫
Creating an Atmosphere
实干,当下就是“旺季”
数读2019政府工作报告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组织关心干部要把好四道关
实干派 别克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