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影响

2016-10-11 21:01邓苏瑶
财税月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经营商业银行客户

摘 要 金融脱媒即金融去中介化,指资金的供需双方绕过中介机构直接进行资金的融通。在金融脱媒的趋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在逐步弱化,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冲击着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本文基于金融脱媒的背景,分析了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存贷款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寻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 金融脱媒;商业银行存贷款

一、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入,资本市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金融脱媒现象也日益明显。金融脱媒,主要指“金融去中介化”,即借贷、融资、支付活动更多的通过证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金融中介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国家,我国是一个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国家。在当前我国的金融环境下,银行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而金融脱媒是脱离了银行信用的直接融资方式,从贷方来看,存款利率的下降,投资渠道的增多使得最大资金供给方的居民对银行存款的依赖度降低,造成存款外流,商业银行负债方出现金融脱媒现象;从借方来看,融资渠道的拓宽使得最大资金需求方的企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依赖降低,商业银行资产方出现金融脱媒现象。这样,以存贷业务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商业银行面临了极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机遇并存。因此,站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角度研究金融脱媒现象带来的影响,可以更加深入的分析商业银行在当今金融趋势下的经营本质所在,对商业银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脱媒概念

1.金融脱媒定义

金融脱媒现象最早出现在具有完善的金融体制和发达资本市场的美国,从1933年至1966年9月,美国出台Q条例,规定商业银行定期与储蓄存款利率的固定上限,使得银行利润不断下降,市场萎缩,利差收入减少,在依靠传统的借贷业务难以维持生存的状况下,出现了所谓的“银行脱媒”现象。因此,D.D.Hester于1969年首次提出金融脱媒概念,指出“资产绕过银行而直接通过其他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进行配置的现象就是金融脱媒”。Hamilton(1986)认为金融脱媒是企业不通过银行或着其他金融中介机构而在市场上直接进行借款的现象。Harmes (2001)认为金融脱媒是跳过了保险经纪人等的金融中介机构,而发生在生产者与投资者或金融工具的购买者之间直接交易产品时的现象。

国内对金融脱媒的研究出现在上世纪末,学者辛琪(1990)将金融脱媒定义为融资行为不经过金融中介机构的转手而直接发生于投资者和筹资者之间的现象。李扬(2007)认为金融脱媒是资金短缺方和资金盈余方直接进行资金交易而不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充当中介的现象。其中,“媒”就是指金融中介机构。虽然国内外学者对金融脱媒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认为其本是金融去中介化,资金的供需双方绕过中介机构直接进行资金的融通。

三、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前,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支配作用。居民想要投资基本只能依靠储蓄进行,企业融资也大都依靠银行贷款。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我国不断向世界接轨,金融环境日益复杂,资本市场由监管向放开转变,制度也变得更加完善。债券市场在资源配置、财富管理方面占据愈加重要的位置,企业债作为一种融资渠道越来越受到各大型企业的青睐。资本市场上投资产品的多样化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储蓄离开银行转向资本市场。金融脱媒现象的日益突出与不可扭转性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1.金融脱媒造成商业银行存款流失和结构失衡

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吸收居民存款来进行业务活动的,商业银行能否获得持续稳定的存款关乎着其生存和发展。金融脱媒的出现使得市场多元化发展,股票、基金、债券、保险市场不断完善。随着消费和投资理念的转变,居民愿意选择除储蓄以外的其他投资和理财产品,并且市场上不断推出新的多元化产品来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一般来说这些投资产品的收益率较存款利率更高。

从存款余额来看,虽然商业银行存款余额绝对量呈现上升趋势,但其同比增长率波动较大。整体看来,商业银行存款同比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由2003年的20.12%下降到2014年的11.46%。

从存款结构来看,我国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在储蓄存款中占比不断发生着变化。由于受到金融脱媒的影响,加之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在更多可供选择投资方式下,期限长、灵活性差的定期存款越来越不受到投资者青睐,股票、债券和基金市场的日益活跃,使得资金更多的由定期存款涌向了流动性高的活期存款。金融脱媒导致存款更加趋于短期化,造成了存款结构失衡。

2.金融脱媒造成商业银行贷款流失

企业融资渠道在金融脱媒的推进下更加多元化,造成商业银行贷款流失。在传统模式下,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然后进行放贷,基于对流动性、信用风险的考虑,商业银行一般选择资金实力雄厚、流动性充足、发展前景好的大型企业发放贷款。然而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更加严峻。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加之市场制度法律的不断完善,使得股票、债券等市场成为有力的融资场所。资金的供求双方能够在一个低成本、高效率、流通性高的市场上进行资金的直接融通。对优质的大型企业来讲,他们可以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方式实现低成本的融资需求。而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公司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等实现资金融通。

近年来国内非金融机构利用贷款、股票、债券获得资金的比重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进行融资的比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91.86%下降到2014年的59.59%,利用企业债券融资的比重由3.12%上升为14.51%,证券市场上的融资方式越来越受到非金融机构的青睐,。

因此,企业通过银行融资的比例下降明显,金融脱媒不仅造成了商业银行贷款流失,也使得商业银行优质客户减少。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渠道在非金融机构融资中的作用正在弱化,非金融机构通过直接融券渠道获得资金的规模在日益扩大,“金融脱媒”的趋势更加明显。

3.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经营管理风险

由于传统存贷业务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利润不如从前,利息收入缩窄,商业银行势必会更多的参与到金融市场中,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交易佣金、代理手续费、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占比增高。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诸如票据业务、担保业务、代理业务等表外业务的同时,也增加了其经营管理的复杂性,面临的风险也急剧上升。市场风险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将更多地参与到金融市场中,不可避免的会面对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汇率风险。一些中小型银行由于业务模式比较单一,客户资源相对较少,发展中间业务有一定的困难。在金融脱媒的大环境下,为了实现利润目标,这些银行倾向于放宽贷款条件,将资金发放给一些小微企业,加大了利率的波动。因此在经营管理中如何把握市场风险是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会催生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如农行、中信、天津银行相继爆发的票据案对商业银行风控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拓宽业务渠道,各类中间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机遇也使得外部经营环境更加复杂,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造成更大的压力。

四、金融脱媒下商业银行的应对之策

商业银行想要在金融脱媒现象的冲击下发展,必须要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发掘优质客户。

1.调整经营策略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得商业银行借方和贷方出现金融脱媒现象,如果还依赖传统存贷业务盈利的经营模式,势必会被市场淘汰。因此,商业银行另辟蹊径,调整经营策略。

(1)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伴随着经济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国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迅猛,从国际经验来看,信贷市场最终会集中在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上。国外的零售业务在商业银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就我国商业银行现状来看,存贷款业务量比重的下降使得批发银行业务的获益能力降低,商业银行应该把握零售业务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相对于批发银行业务而言,零售业务的风险较小,出现坏账的比率也更低。不论从盈利能力还是风险把控上考虑,零售业务都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零售业务发展空间广阔、业务比较稳定并且银行在定价等方面占据较多主动权,对商业银行而言,零售业务可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基础。从招商银行的实践可看出,在利率管制时代,它率先发展零业务,成功在零售业务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银行要逐步将信贷业务转变到个人和中小企业上,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创新推出服务争取更多客户资源,发展零售业务。

(2)适时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从西方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私人银行业务正在逐步成为银行的利润增长点,是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引擎。私人银行业务针对高净值客户,核心是财富管理。一般来说,这些高净值客户的安全性较高,资产质量较好,商业银行若能成功吸引高净值客户,可在不动用自有资金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收入。虽然在金融脱媒下,这些高净值客户也可能选择类似股票、基金类的产品进行投资,但若银行能提供一套系统、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对高净值客户而言将更具吸引力。据兴业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0年底,中国高净值客户的数量将高净值家庭的数量将自2015年的207万户增长到388万户,商业银行应该把握这样一个具有潜力的市场,通过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进而创造利润。

2.创新金融产品

当今市场缺少的不是需求,而是供给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金融市场是一个买方为大的市场,商业银行要以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为导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下,发展以客户为核心的战略,最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产品。商业银行应该利用其信誉良好、客户基础雄厚的优势,创造流动性强、融资成本低、融资效率高、风险对冲可靠的金融工具,留住市场上的优质客户,建立稳健的客户忠诚度。

3.分业经营逐步转向混业经营模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然是分业经营,虽然这种经营模式利于监管,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今国际主要的金融机构都是综合化经营,金融脱媒的到来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朝着多元化、综合化发展,混业经营的时代正在逐步靠近。混业经营较分业经营有显著的优势,它能够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同时还能整合资源,提供全面综合的客户解决方案,产生规模效应、协同效应。实现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能够为客户提供国内甚至国际优质的组合式服务,逐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降低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增强银行抵御业务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应加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如租赁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集合各类金融机构的优势和资源,通过开展交叉业务来缓解经营压力和风险,提升利润水平,从而发挥混业经营的长久性效益。

4.加强与小微企业的合作

在金融脱媒的驱动下,一些有资质的大企业都纷纷通过发股发债的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商业银行为留住这些大客户的成本越来越高。为维系商业银行发展的资金需求,商业银行需要发掘更多有潜力的客户探寻新的盈利模式,中小微企业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向。中小微企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但是鉴于中小微企业财务状况不透明,审核难度成本高,资金规模小,承受风险的能力较低,极易因为信息不对称引发道德风险,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大多是“惜贷”。事实上,中小微企业经营方式灵活、组织结构简单、行业分布广泛、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使得它们更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小微企业创新产品有限,为扩大市场规模亟需外部资金的支持,对高利率的贷款接受意愿较高,使得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方面有着极强的主动性。在对大企业客户议价能力较低的金融市场下,商业银行应该把握主动性,拓展对中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服务,增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授信业务,同时可提供融资计划安排、财务咨询、投资产品设计、税务规划等服务,创造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更好的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和发展需求。

5.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也是开展各项业户活动的重要前提。过去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较为粗放,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业务朝着更加精细全面的方向发展,因此更加需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银行要树立稳健经营、理性经验、审慎经营、合规经营的经营理念,加强科学化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把风险有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的限度。商业银行也应借助证券市场上风险管理手段来规避、管理风险。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系列丰富有效的金融工具进行风险控制。商业银行可通过诸如期权、期货、互换等衍生工具进行对冲来管理市场风险;通过严格的监管和定期的审核来管理操作风险、道德风险;通过多元化贷款、发行证券类工具来管理流动性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或贷款出售来管理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必须正视金融脱媒给银行存贷款业务带来的影响,金融脱媒现象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商业银行要紧跟金融市场发展的脚步,调整经营策略,寻找解决危机的方法,成为更有竞争力的全能型银行。

参考文献:

[1]辛琪.意大利金融脱媒与我国金融改革[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0(12):39-41.

[2]李扬.脱媒: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挑战[J].新金融.2007,(11).

[3]唐旭.金融脱媒与多层次金融市场.[J].新金融.2006,(11).

[4]连平.金融脱媒时代来临: 银行面对全新环境[J].新金融.2006,06:7-9.

[5]邓向荣.金融脱媒理论及其演进[J].经济学动态.2006,06.

作者简介:

邓苏瑶(1993-),女,四川成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经营商业银行客户
雷人画语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五招教会你做好客户转介绍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机会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
请问您怎么称呼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