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例在校大学生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2016-10-12 01:40胡渊龙闫文月吴晓月李建蓉罗伟康
光明中医 2016年18期
关键词:气郁质偏颇阳虚

胡渊龙 闫文月 李 琪 吴晓月 李建蓉 罗伟康



415例在校大学生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胡渊龙闫文月李琪吴晓月李建蓉罗伟康

目的通过对415例在校大学生进行流行病调查,了解在校大学生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特点。 方法运用中医体质量表对南、北方共415名在校大学生实施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在校大学生体质分布(单纯体质与兼夹体质中相应体质之和)由高到低分别为:平和质127例(30.60%)、阳虚质126例(30.39%)、气郁质95例(22.89%)、阴虚质71例(17.11%)、湿热质67例(16.14%)、气虚质58例(13.98%)、痰湿质57例(13.73%)、血瘀质46例(11.08%)、特禀质38例(9.16%)。 结论在校大学生体质具备所有类型,分布呈现特殊性。

在校大学生;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横断面研究

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在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1]。在校大学生年龄在18~24岁这个年龄段左右,生命周期处在青年阶段。有调查研究[2]发现健康青年人的体质并非都属于“正常质”,而是具备了所有类型的体质。检索发现,对这一群体的中医体质研究并不多见,现对415例在校大学生进行横断面流行病学研究后,报道如下。

1 方法

1.1研究方法研究为横断面流行病学研究,抽样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调查方法为实地现场调查和网络调查同时进行。

1.1.1体质分类标准体质分类标准参考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3],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和特秉质九种类型。

1.1.2体质判定方法及标准判定方法:采用问卷判定,问卷采用中医体质量表(CCMQ)进行调查,CCMQ是由平和质、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和特禀质9个亚量表组合而成的自我评价量表,共58个条目。每个条目原始最低分是1分,最高分是5分,9个亚量表分别计算分数。先计算各亚量表的原始分数,即原始分数=各个条目分值相加,再换算为转化分数,各亚量表的转化分数为1~100分。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

判定标准:平和质转化分≥40,其余体质转化分<40,判定为“是”;偏颇体质转化分≥40,判定为“是”,否则判定为“否”,对于兼夹体质,采用雷达图法[4],取具有最长和次长射线段所对应的体质作为典型体质。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实地调查纳入标准:①南北方高校在校大学生;②获得知情同意者;③疾病有无不限。排除标准:①在调查过程中因故未能完成问卷,或填写极不认真而劝说无效者;②每题答案都相同者。

1.2.2网络调查纳入标准:①南北方高校在校大学生;②获得知情同意者;③疾病有无不限。排除标准:①应答时间在100秒以下(专家法判定平均最短应答时间在100秒);②每题答案都相同者。

1.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1软件双录入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运用χ2检验进行各组间率的比较分析,以P<0.05作为显著水平。

2 结果

2.1一般人口学资料共回收445份问卷,排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415份,有效率93.26%。数据来源于安徽、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云南、浙江、重庆的各大高校,基本涵盖南北方各省,其中北方273人,占65.8%,南方142人,占34.2%。男性146人,占35.2%,女性269人,占64.8%。男性年龄与女性年龄之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4,P>0.05)。

2.2九型体质与个体体质415例在校大学生中,其中平和质127例,占30.60%;偏颇体质288例,占69.40%。分布由高到低为平和质127例(30.60%),阳虚质126例(30.39%),气郁质95例(22.89%),阴虚质71例(17.11%),湿热质67例(16.14%),气虚质58例(13.98%),痰湿质57例(13.73%),血瘀质46例(11.08%),特禀质38例(9.16%)。见表1。

表1 九型体质 (例,%)

2.3性别与九型体质男性与女性偏颇体质具有显著差异(χ2=4.86,P<0.05),男女在校大学生体质具有极显著差异(χ2=23.49,P<0.01)。男性体质前三位为平和质(55例,37.67%)、湿热质(30例, 20.54%)、阴虚质(29例,19.86 %);女性体质前三位为阳虚质(99例,36.80%)、平和质(72例,26.77%)、气郁质(70例,26.02%)。见表2。

表2 性别与九型体质 (例,%)

2.4地域与九型体质在校大学生群体中,北方学生体质分布前三位为平和质(85例,31.14%)、阳虚质(82例,30.04%)、气郁质(65例,23.81%);南方学生体质分布前三位为阳虚质(44例,30.99%)、平和质(42例,29.58%)、气郁质(30例,21.13%)。南北方学生体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4,P>0.05)。见表3。

表3 地域与九型体质 (例,%)

3 讨论

体质现象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在遗传基础上,在缓慢的潜在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渐进性地形成的个体特性,它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5]。自中医体质学说被明确提出以来,中医体质学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但近年并未见对于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质分布研究。

3.1九型体质与后天生活习惯在校大学生在生命周期上属于青年,但又有其独特的特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合,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强劲,故真牙生而长极”。反映了青年肾气渐盛,筋骨强劲有力,精神旺盛的特点,在校大学生也应该有这样的特点。但从研究结果来看,在校大学生体质构成上并不是都是平和质(127例,30.60%),而是偏颇体质(288例,69.40%)占大部分。偏颇体质中分布排前三位的体质为阳虚质(126例,30.39%),气郁质(95例,22.89%),阴虚质(71例,17.11%),三者分布均大于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6]。

在偏颇体质分布中阳虚质占首位,后天原因可能有二[7]:一为过食寒凉,二为嗜酒。《景岳全书·论诸寒证治》曰:“生冷内伤,以致脏腑多寒。”可见食用寒凉食物太过,可以损伤阳气。夏秋之际,大学生往往不能忍耐天气的炎热,而“恃强无畏,纵嗜寒凉”,最终“阳气受伤,则阳变为阴矣”。甚至有的大学生在深秋及冬季天气严寒之时也纵嗜寒凉之物,致使阳气大大受损。另外,阳素不足者,嗜酒会更加加重阳气的损耗,因为“若阳虚者纵饮之,则性不足以扶阳,而质留为水,故寒者愈寒”。有报告[8]显示,有14.1 %的学生每周喝酒 1 次以上。

气郁质在偏颇体质分布中占第二位。《景岳全书》曰:“此多以衣食之累,利害之牵,及悲忧惊恐而致郁者总皆受郁之类。神志不振……”《张氏医通》云:“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受病。”可见情志为气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有研究称大学生面临较大压力,但有不少学生的应对方式是消极的[9]。长期的情志不畅导致气的郁结,进而形成气郁质。

阴虚质在偏颇体质分布中占第三位。后天原因可能主要为饮食所伤[10],如《景岳全书·传忠录·藏象别论》云:“其有以一人之禀而先后之不同者。或以阴柔,而素耽辛热,久之则阴日乏涸,而阴变为阳矣。” 厚味的饮食物可以化火伤阴,并且有调查[11]发现,大学生摄取方便面、油炸食品、腌酱菜食品和火腿肠的频率较高,这些均属于厚味的食物,大量摄入容易化火损耗阴气。

3.2九型体质与性别清代费伯雄《孟河费氏医案·妇人》云:“男子以肾为先天,女子以肝为先天”,《广嗣纪要·男女用药论》又云:“男子以阳用事, 从乎火而主动, 动则诸阳生。女子以阴用事,从乎水而主静, 静则众阴集。”这都反映了男性体质以阳象为主,脏腑功能较强,容易出现阳象体质,故湿热质和阴虚质分布较高;女性以阴象为主,脏腑功能较弱,容易出现阴象虚弱体质,故其分布阳虚质较高[12]。另外饮酒为形成湿热质的因素,《温热论》云:“有酒客里热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有报告[13]称37.4%的男大学生有过量饮酒行为,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这可能为男大学生湿热质偏高的一个原因。至于女性气郁质较高是因为“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容易发生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导致气机失常郁结而成气郁质,特别是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日益加大,而女子又易被七情所伤,所以女大学生气郁质分布较男大学生高。

3.3九型体质与地域分布研究未发现南北方大学生体质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言,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形成不同特点的体质。我们推测,原因可能是大学生群体居住地不固定或在居住地居住时间不长,这一点提示今后对大学生群体的流行病调查应注意居住时间的长短。

3.4结语大学生体质大致上符合青年人的体质分布,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这对以后研究大学生群体的疾病防治和进行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致谢:本项目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完成,获得学校2015年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立项资助,项目编号2015417。

[1]王琦.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

[2]胡文俊.体质分型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7,7(2):9.

[3]中华中医药学会.ZYYXH/T157-2009.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7.

[4]杨月珍,夏文明,王尔贵,等.雷达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1,23(3):205-206.

[5]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6]朱燕波,王琦,陈柯帆,等. 8448例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健康状况关系的分层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4):382-389.

[7]姚实林,王琦. 阳虚质成因论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14(6):406-407.

[8]李黎明,张建波.大学生营养知识和饮食习惯现状调查[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4):50-51.

[9]刘杰.论青少年学生的压力应对教育[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116-118.

[10]李英帅,王琦. 阴虚质成因论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2):3026-3028.

[11]李黎明,张建波.大学生营养知识和饮食习惯现状调查[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4):50-51.

[12]李杰,吴承玉,马志明,等. 不同性别阳虚体质形成机理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77-78.

[13]季成叶. 我国大学生过量饮酒行为流行现状[J]. 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0):1157-1160.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ody Constitution Types in College Students for 415 Cases

HU YuanlongYAN WenyueLI QiWU XiaoyueLI JianrongLUO Weikang

(Grade 2014 Undergraduat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Jinan250300, China)

ObjectiveTo preliminarily observe the difference of constitutional type in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to constitutional type of Chinese medicine among 415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415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cross -section study by standardized constitu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questionnaire (CCMQ). ResultsAccording to the frequency from high to low, TCM body constitution types were arranged in the order, 127 cases were abnormal constitution, 126 cases were yang-deficiency constitution, 95 cases were qi-stagnation constitution, 71 cases were yin-deficiency constitution, 67 cases were dampness-heat constitution, 58 cases were qi-deficiency constitution, 57 cases were phlegm-dampness constitution, 46 cases were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and 38 cases were inherited special constitution. ConclusionThere are al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ody constitution types i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distribution has particularity.

College studen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ody constitution;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Cross-section study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No.2015417)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本科生2014级(济南 2503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8.064

1003-8914(2016)-18-2748-03

(本文校对:韩新民2016-01-22)

猜你喜欢
气郁质偏颇阳虚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体质及其与HLA-DRB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效力”盲区VS尺度偏颇——浅析多元情绪下舆情处置的能力困境
浅析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与“接地气”类节目的融合
药线点灸治疗气郁质型功能性胃肠病30例
中医体质护理对气郁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偏颇
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血淤型冠心病的有效性分析
对年薪制的内涵理解不可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