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充满张力的课堂

2016-10-13 02:52周俊
湖南教育 2016年26期
关键词:华丽朴素老汉

周俊

追寻充满张力的课堂

周俊

在阅读教学课堂中,语文老师总在努力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世界,达到积累语言、启迪思维、拓展想象与积淀生命阅历的多重目标,使课堂从时空上得以漫延,从而实现充满张力的语文教学境界。

一、虚实相生,渲染想象的张力

中国画中常借一芽萌而绘春光似海,画一叶落而写秋意如杀,露一爪以示云海神龙,流片霞已呈天宇空阔。这种艺术手法能达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课堂和艺术一样,有所取舍,有所强调,还要给大家留下想象的余地。有时候,填补课文内容,让课堂因补白而充实丰满;有时候,故意留下的空白,能给人以无穷回味;补白与留白,一张一弛,一动一静,是谓“课堂之道”。

在教授《乡下人家》一课时,某位老师就是这样引导学生来想象“天高地阔”这一情景的:

(课件出示: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师(生读上文后):城里人家都在家里吃饭,乡下人家却在门外,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头上就是高高的——蓝天,脚下就是辽阔的——大地,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天边的红霞,耳边吹过——向晚的微风,头上不时飞过——归巢的鸟儿,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蔬菜,喝的是自己酿的——米酒,还可以随意邀请周围的——邻居乡亲,大家随意地坐着、吃着、聊着……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生:他们也许会聊今年的收成。

师:如果你是那家的男主人,你会对家人朋友们说——

生:今年的收成真好啊!把这些粮食卖了,咱们明年可以盖一栋新房子。

师:多么随意,多么快乐啊!还会聊些什么呢?

生:这是我自己种的瓜,尝尝,味道怎么样?

生:我们晚上去抓蟋蟀吧。

……

师:这样的吃法就是——天高地阔。这样的画面就是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在教学中,教师能紧扣文本,深入品读,抓住“天高地阔”一词,想象画面,探寻情感,感受乡村生活的情趣。这样的补白设计,让课堂充满想象的张力。而结课时的留白设计,在学生凝神思索、静心想象之时,划上了“休止符”。课已尽而意无穷,则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师(课件音乐响起):“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一幅幅乡下人家的画面曾千百次地出现在游子的梦中,(出示《游子的梦》)同学们,请想一想,除了我们刚才欣赏的这些画面,在游子梦里,还会出现些什么呢?

(学生静默沉思)

师:下课。

留白补白,使课堂更具节奏之美,张弛之美。这样虚实相济,张弛开合,使课堂充满想象的张力,具有无穷的魅力。

二、矛盾融合,突破思维的张力

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课文内容本身的种种矛盾,利用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深入钻研,理解文章深层次的内涵,理解文章之合理性和精妙处。在融合矛盾的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绽放出灵动的感受,从而突破思维的张力。

在教授《乡下人家》一课时,针对文中“朴素”与“华丽”这一组看似矛盾的词语,教师是这样引导的:

(课件出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结合上文出示图片):这些乡下常见的花儿依着季节开放得如火如荼!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花吗?

(学生思索后)

生:艳丽、五彩缤纷。

生:万紫千红。

生:五彩斑斓、百花争艳。

生:繁花似锦、花团锦簇。

……

师:是的,花开得那样美丽,不论什么时候,小院的门前都洋溢着花香,多迷人的风景啊!我们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就是——(生说)华丽。

师:这句话中,藏着一个词语,与“华丽”的意思相反。

生(默读有关语句后):朴素。

师(结合课件中乡村花开的图片):仔细看看这些“华丽”的花儿,为什么又是“朴素”的呢?这不是矛盾么?

(学生沉默,观察课件出示的画面:乡村里随处可见的花儿。)

生(小声):因为这些花都是随意地种在门前的,不用怎么照料它们,所以是朴素的。

生:因为这些都是很平常的花,很普通,没有特别昂贵的,乡下到处都可以见到,所以说它们是朴素。

生:这些花生命力很强,也不像花店里的花那样种在漂亮的花盆里,需要每天去照顾,所以作者觉得它们朴素。但是它们开得很鲜艳,所以又觉得很华丽。

师:这些花没有漂亮的花瓶,也没有漂亮的包装纸,它们点缀了乡下人家的生活,尽管那样平常,那样朴素,但朴素是最自然的,而最自然的往往是最美的。在它们身上,朴素中见华丽,朴素与华丽融合起来。怪不得——(学生读此句)

教学中,教师抓住了课文本身看似矛盾的一组词语“华丽”与“朴素”,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思考,才对文本有了灵活而准确的理解,才有了融合矛盾后的生成。这样的语文课,也才充满了思维的张力。

三、语境涵咏,追寻文化的张力

阅读课堂中,师生紧扣关键字词,植根于丰沃的文化土壤中,结合多重语境,反复涵咏,多角度充分地触摸语言文字,在深入体验中追寻与探究,在激活中感悟与生成,关注师生语言与精神的共生文化,开掘汉字的深度与广度,让文本的意蕴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使课堂更具文化的张力。

在《桥》一课伊始与结束时,某教师就两次引领学生探究课题——桥:

师:我们的祖先在遇水阻隔的时候,砍下树木,架在水面上,使河的两岸连接起来,以便人通行(边讲述边板画古体字:)。这个字后来就简化成——桥(板书课题)。通过预习,你觉得课题中的桥指的是哪座桥?

生:窄窄的木桥。

师:这是一座我们看得见的桥。(板书:眼中)可是课题中的“桥”真的只是我们眼里那座窄窄的木桥吗?同学们,随着汉字的发展变化,“桥”的含义更加丰富深刻。那究竟是一座怎样的桥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生齐读课题)16桥。

……(中间教学环节略)

师: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人们又回到了这条河边,此时,河水静静地流淌着,那座窄窄的木桥不见了。可是,每一个人的心中,分明架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擦去“眼中”,板书“心中”)那究竟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生(犹豫):那是一座生命的桥,没有它,很多村民就可能会死去。

师:的确,那么到底是谁在危急的时刻,给了大家生的机会?

生:是老汉,他帮助村民逃离了危险。

生:如果没有老汉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大家不可能这么顺利地逃生,所以,老汉自己就像一座连接着生命的桥。

师:是呀,老汉就是一座生命桥。还有吗?

生:老汉为了大家,要求党员站在后面,牺牲了自己和儿子。他是一名优秀的党支部书记,在危险面前,把大家都团结了起来。这也是团结的桥。

……

师:老汉用他那共产党员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高尚情怀铸造了一座延续生命的桥,这是一座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是一座永不坍塌的桥。(板画桥的弧线,完成板书)让我们带着对老汉的无限敬意再次齐读课题——(生读课题)桥。

在教学伊始,教师围绕课题,追本溯源,从古体字“桥”铺展开来,在引领学生品味汉字内蕴美的同时,感受体会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变迁,令课堂充满文化的张力,同时于质疑中埋下伏笔,也为突破课题的难点——“心中桥”奠定了基础。

而经历了文本的深入探究学习之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顾课题,学生通过在语境中反复涵咏,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感悟课题“桥”中隐含的深刻喻义,完成了由“眼中桥”到“心中桥”的升华。整个环节首尾照应,简洁明了,却因文化的张力而显得亮丽多姿、饱满酣畅,水到渠成地突破难点。

四、品读提升,凸显生命的张力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教师只有以尊重体贴为基础,以体验感悟为灵魂,在品读扶持中,引领学生放飞心灵、自由表达,从而感受生命的真谛,促进生命的成长,追求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桥》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里,再也看不见那个像山一样镇定坚强的老汉,再也看不见那个凶得像豹子的老汉,再也听不见他沙哑的喊话,甚至他的怒吼……可是,在我们的心里却深深刻下了这样的老汉:(课件逐句出示:)

·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在灾难面前,他_____。

·作为一名党员,在危险面前,他___________。

·作为一名父亲,在死亡面前,他___________。

(学生根据体会逐句回答。)

师:此时此刻,在你的心里,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

生:大公无私。

师:请你把这个词语写在黑板上。

生:冲锋陷阵。

师(略一思索):你为什么想到这样一个词语?

生:因为这样的情境就像打仗一样。

师:你感受得真好!的确,在这场人们与洪魔之间的战争中,老汉就像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那这是一个——

生(恍然):英勇无畏的老汉。

师(微笑):请你把“英勇无畏”这个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生:德高望重(上台板书)

生:舍己为人(上台板书)

生:铁面无私(上台板书)

……

师(结合学生板书,师生一同小结):这是一个——大公无私的老汉,一个——英勇无畏的老汉。他——德高望重,舍己为人,铁面无私……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老汉,却消逝在滚滚的洪流之中……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紧扣人物多重身份,回顾前文,层层铺垫,丰满人物形象。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身为党支部书记的老汉的人格魅力,并准确运用词语概括人物形象从而完成板书,在温暖和纯净的氛围里,用党性与父爱为学生进行一次灵魂的洗礼,充盈心灵的体验,凸显生命的张力。

(作者单位:湘潭市雨湖区云塘学校)

猜你喜欢
华丽朴素老汉
隔离朴素
冬的华丽
刘老汉笑了
朴素的安慰(组诗)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刘老汉的烦恼(连载)
刘老汉的烦恼(连载)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神经末梢”的华丽转身
把握机遇 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