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增强历史课堂魅力

2016-10-13 02:52吴荣华
湖南教育 2016年26期
关键词:天棚郑和板书

吴荣华

运用多媒体增强历史课堂魅力

吴荣华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教师口头讲授并配合粉笔板书的授课方式进行,这种形式比较单一,往往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广泛应用给历史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借助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魅力,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今历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一、点燃学生的探究火花

问题是探究之本,质疑是创新之源。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在历史教学中,我常常通过信息化手段创设情境,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点燃学生的探究火花。如讲“赤壁之战”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巧妙设问:“孙刘联军之所以能取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火攻,但赤壁冬季盛行偏北风,为什么会突然刮起东南风呢?”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知识迷宫,探究科学奥秘。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广泛搜集资料,分析处理信息,反复探究论证,撰写研究报告,最后得出了科学的结论:气旋和反气旋的作用形成了东南风。“问题”点燃智慧的火花,探究揭开科学的奥秘。通过对此类问题的探究,学生拿到了“探究式学习”的金钥匙,找到了通往知识殿堂的新途径。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使他们能直观地感知历史时间的变迁、地域空间的替换、重大事件的发展、历史人物的活动、社会形态的演变。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双向运转,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思维状态进入佳境。如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相关画面: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令北洋舰队退居威海卫,以求“避战自保”;慈禧太后“颐和园又搭天棚”,筹备“万寿庆典”;北洋舰队威海卫全军覆灭。学生思考课后练习题——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说明什么问题?在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组“八国联军在北京的罪行”照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较短的时间内京城会两次被攻破?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这都是因为清王朝的腐败。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能极大地拓展教与学的时空界限,有效地揭示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优化教学过程

如何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一直是历史教师努力探索的课题。如果教师在课前将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知识结构、历史地图、图片及各种视频制作好,在讲授过程中适时展示出来,就能大大节省讲解、板书、绘图的时间,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述“郑和下西洋”时,可把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路线、到达地等用地图和动画结合的形式演示出来,使其生动直观,一目了然。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如:时间、次数、规模、人数、到达范围等,可通过表格展示,让学生完成,并将郑和与开辟新航路的四位航海家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进行比较,得出郑和的远航具有时间早、规模大、人数多、(到达)范围广等特点。这样做既让学生形成了整体的知识印象,又突出了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也得到了优化。

(作者单位:临澧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天棚郑和板书
室内吊顶天棚装饰工程施工技术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工业照明超频三天棚灯套件改造工程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含时滞半主动天棚悬架系统的解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