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回流与新型发展要素嵌入*
——对传统欠发达中部乡村地区新发展现象的思索

2016-10-14 10:13
上海城市规划 2016年4期
关键词:李村村庄城镇化

臧 珊 栾 峰

人口回流与新型发展要素嵌入*
——对传统欠发达中部乡村地区新发展现象的思索

臧珊栾峰

安徽省是我国的人口和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流出比重较高。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对流动人口吸纳能力的减弱,以及中西部快速发展和国家对乡村发展的重视与扶持,乡村地区人口流失的情况有所缓和,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回流现象,给地方发展带来了新的影响。安徽巢湖市中李村位于滨湖地区,过去曾因交通不便、经济水平低下等原因呈现较为明显的衰退现象,近年随着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而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多元产业的导入带来了村庄的经济发展和村民收入提高,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也在政策扶持和政府资金投入下明显提升,村庄面貌也为之改善。新型发展要素和人口回流,对地方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生态环境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准城镇化,以及风貌景观变化等方面的冲击,新型发展要素影响下的乡村变迁将对新型城镇化的策略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回流 | 新型发展要素 | 欠发达乡村地区

臧珊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助理规划师,硕士

栾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1 概况

人口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市的流动,曾经是我国快速城镇化时期最为常见的现象,在促成了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欠发达地区人口结构失衡、劳动力大量外流,进而引发出更多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以及较为普遍的中西部乡村地区衰退现象。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传统的欠发达地区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人口出现了一定的回流现象。即虽然总体上依然是人口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但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以及向乡村地区回流的现象,一些曾经已经衰败的乡村获得了新生。获得新发展资源的乡村地区,地景风貌、社会经济乃至乡村精神文化面貌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对国家城镇化的进程和方式也产生着深刻影响。通过解析近期所调研的一个安徽小村庄中李村,来揭示这一变化的特征及趋势,并进而引起更多关注和思考。

概要而言,安徽省是我国的传统农业和人口流出大省,农村地区面积大、人口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乡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跨省流动比重较高。《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2015)》数据显示,安徽省2010 2014年间一直是我国跨省流出人口最多的省份,超过全国跨省流出总人口15%以上(图1)。作为中部地区,安徽省的大多乡村地区,历史上既缺乏“自下而上”的工业化基础,又缺乏“自上而下”的外资及国家投资拉动,导致较为普遍的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现象,直接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异地城镇化现象非常明显。

调研的中李村位于安徽省巢湖市烔炀镇,距合肥市30 km、距巢湖市25 km,湖岸线长度达12 km,全村总面积5.2 km2,含18个自然村,2013年有1 221户、户籍人口3 705人,人口密度约为713人/km2,人口较为稠密,人均耕地面积1.5亩左右(图2)。2013年村级财政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 000多元,接近巢湖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由于地处湖区,受到生态保护要求的限制,加之历史上交通不便,虽然因李克农故居等原因而有一定知名度,但总体上经济状况一般,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现象较为突出。村庄经济主要依赖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打工劳务收入,农业发展对于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非常有限。近年来省市两级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使得中李村的宏观背景发生了明显改变,大量新发展要素嵌入,村容村貌发生明显改变。

图1 全国跨省流出人口比重最高省份2010—2014年流出人口比重

图2 中李行政村区位图

2 新型发展要素嵌入

最为重要的宏观政策影响,来自于大合肥都市圈的构建发展,以及促进环巢湖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及项目投入。环绕巢湖的滨湖景观大道,以及贯穿村庄连接滨湖景观大道至001省道的克农大道,自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后陆续建成通车,直接改变了中李村的对外交通条件。曾经深入湖区的交通闭塞的小村庄,变成了旅游专线和区域干道通达且交汇的重要交通节点地区,这为其他发展要素的导入,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次,由于生态强省战略实施和旅游业发展的推进,巢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明显加大投入,沿湖地区的生态和景观环境也因此明显改善。《巢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62020年)》在中李村周边布局了若干重大文化旅游和生态项目,部分正在推进前期建设,还有一些传统的果园也正在向更具参与性的采摘园方向转变。加之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为村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村内外的古巢城遗址、烔炀湿地、紫竹生态园、河口张美食村、李克农故居、烔炀老街等景点的串联提供了条件,对于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根据初步调查,克农大道通车后,周末来湿地游览的游客常规已经达数百人/天,高峰甚至达上千人/天,明显促进了中李村文化旅游和滨湖生态美食休闲、农家乐等新经济的发展(图3)。

其三,村庄现代农业也吸引了新的发展资源。随着现代经济因素介入,中李村及周边地区近年来陆续建成了草莓出口种植基地、蔬菜出口种植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优质粮油种植基地,无公害优质经果林基地等种植基地,明显提升了农业经济,也支持了采摘等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处在环湖北岸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的中李村重点发展特色苗木花卉种植,2013年的苗木花卉产值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83.2%,成为该村主导产业。

其四,在积极的政策扶持下,全村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明显提高,已经建成了占地450 m2的文化大院1个、篮球场3个、健身器材4处,也修建了村级卫生室和小学各1所,并且还因为建设了太阳能动力污水净化系统实现全村废污水全部拦截净化处理后排放而成为美好乡村建设典范。这一系列的投入建设,使得村庄环境卫生和风貌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也显著提升。

3 人口回流和外来人口导入

随着发展条件的改善,中李村这些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人口回流现象,甚至还出现了外来人口导入的现象,对村庄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调查,新型发展要素嵌入前,中李村是典型的劳动力流出村庄。户籍人口中,约40%常年在外打工,意味着大多数劳动力外流,村庄里存在着典型的“613860”现象。并且外流劳动力大多在流入地从事建筑、加工、纺织等行业,并且外出打工的男性村民多从事建筑业,从事泥瓦工的特别多,属于建筑行业内明显低技术需求岗位,工资收入有限;而女性则多从事纺织服装、文具生产以及家政服务等行业,后者的工作状况和收入状况都相对较好。但总体上,中李村的外流人口普遍存在着技术能力和竞争力有限的局限,因此在所在地常住能力也受到很大局限,大多认为很难长期留在城市打工,并且在竞争能力下降后的四五十岁阶段回归的现象一直存在。从人口流动的去向来看,也大多流向较近的浙江宁波和江苏南京等地,少部分流向北京和珠三角等地,也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竞争力有限的局限。大量乡村外出务工人员无法在当地长期居住转化为市民,到达一定年龄而失去竞争优势后返回家乡成为必然趋势。

然而调查中,最引起关注的并非是这些常规中往往会回流的“4050”人口——即在城市里逐渐丧失竞争力和立足能力而回归的中老村民,虽然这些回流人口仍然在数量上占据着主流地位,而是已经出现的回流人口年轻化现象,前者大多属于被动回流,后者中自主选择比例较高。据调查,中李村近年返乡务工人员中30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比例迅速增加,在就业上表现出明显的非农化倾向,多数在返乡后进入了农家乐、规模种养殖等经营行业。他们的回归,固然有着近年来国内经济整体不太景气,在城市中谋生更加困难的原因,也有着乡村地区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工作和生活水平都明显提升的原因,在综合比较生活成本、收入、家庭需求等方面主动选择回乡发展。调查中女性青壮年返乡的动机则主要以照顾家庭为主,中李村外出务工家庭的学龄儿童超过85%留在老家就学,由祖父母照顾,访谈中的在村女性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有一定外出务工经历,因个人或家庭原因回村定居。

图3 中李村居民点及农业园分布示意图

在本村回流人口出现年轻化的同时,更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外来人口的导入问题。其一是随着村民回流而出现的带眷人口为外来人口或者本村人因结婚等而引入外来人口的现象,后者历史上尽管也有,但因为贫困等原因,相比现在明显较少。其二,则是因产业调整、发展农庄,而随之引入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才能的技术人员。譬如近年来引进村庄的花卉苗木等产业,往往需要一些具有专业管理经验的人员,这些岗位都需要一定的培训,村里人短期内往往难以承担,因此主要依靠外来人口,甚至一些农庄投资商因此在村里常住。根据统计,仅在美好乡村启动建设不久,村里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外来人口集聚现象。2013年全村有67名为外来人口,这对于不久前还是一个明显封闭的小村庄来看,已经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4 发展要素嵌入与人口回流带来的几个重要影响

虽然新型发展要素嵌入和人口回流仅是最近几年出现的现象,这种现象甚至还仅仅算是一种苗头,并非主流现象,却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乡村地区的经济方式、社会方式、景观风貌等若干方面,对于村庄发展带来了质的影响。

图4 村广场和体育设施

图5 污水处理设施

图6 中李村环境面貌

其一,是工作方式从传统农业型为主,转向非农就业岗位比重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无论是农业产业部门的农庄发展,还是随之而来的旅游业及其附属性的服务业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就业岗位的正规化趋势。即使在农庄里,也大多采用雇佣的全职岗位方式,虽然还有相当部分因农忙农闲而发生变化的临时工;其他如村里明显增加的公共服务功能,也带来了新的就业岗位。随着新的就业岗位不断流入,中李村从就业角度来看,正在从非常传统的农业型村庄,快速向非农为主、村民广泛兼业的新阶段发展。相比传统的更具身份色彩的从事农业的农民而言,“上班”这一工作方式的转变,正从更为立体的层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其二,与“上班”紧密相随的,是经济收入的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传统的农业方式,相当部分的收入以直接的产品方式进入到农民生活中,譬如粮食和大多数的蔬菜等都是直接种植收获的产品。转向“上班”后,工资,或者说是货币化,已经成为收入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实质性的经济收入增长。除了上述指出的工作正式化带来的货币性收入,还有更多工作岗位流入而带来的工资收入提升,以及近年来包括土地流转租金、国家各种涉农补贴等,都明显提升了农户的货币化收入。

其三,随着收入的货币化,以及收入的明显提升,中李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明显改善。根据调查,村里占常住人口约40%的60岁以上老人,仅通过土地租赁和国家补贴,年收入就基本可以稳定在4 000元/年左右,在无重大病灾发生情况下,此类家庭年生活基本支出仅在3 0004 000元左右,也就是说仅土地租赁和国家补贴,就已经能够满足这些家庭最为基本的生活保障需要。而深入到农户的调查进一步发现,实际的收入状况还要更好些。入户调查很好地支持了这方面的结论。在对1户76岁老人家庭的调查发现,中李村土地流转价格以560斤稻谷/亩/年计(保底价最低不低于600元/亩),2014年的当季粮食1.35元/斤,每亩土地受益756元,人均1.52亩土地,每月收益约260元,国家养老补贴每人每月70几元,在无劳动力情况下两位老人净收入约400元/月。如果再加上逢年过节儿女们的赡养费,老人已经可以做到衣食无忧的状态了。而如果需要在农庄工作,每天的收入可以达到60多元,入户调查中夫妻双方在农庄打工的家庭通常年收入在34万元左右,以支撑一般家庭的收入需要。

其四,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仅由于现代产业和就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还由于现代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服务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变化。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功能培育,中李村的配套服务品质明显提升。据调查,近年“广场舞”成为中李村人气最高的活动,新建活动广场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公共空间,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健身场使用效率也较高,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引导了村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加快了村庄的现代化进程(图4)。中李村位于环巢湖流域,受生态和水资源保护制约,诸多产业发展方式受到限制,在“美好乡村”专项扶持资金扶持下,中李村建立了一套太阳能动力的小型化、运行和管理成本较低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图5),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运营一方面解决了中李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环境和资源受限问题,也彻底改善了村庄的公共卫生面貌和居住环境(图6)。

5 结论

在当前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新发展要素的嵌入尤其是大力加强的乡村发展建设引导,对于改变长期被忽视的欠发达乡村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新型发展要素和人口回流,对于地方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部等传统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量大面广,在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欠发达地区抓住发展要素投入带来的经济、生产、建设等机遇,可以迅速提升经济水平、加快建设,改善落后面貌。同时地方也要通过支持农业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本土化的就业岗位,积极应对出现的人口回流趋势,提高本地居民服务水平同时,主动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和居住。

其二,新的发展也带来明显冲击,就是生态环境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准城镇化,以及风貌景观变化。新发展要素的进入带动了乡村地区的产业转型,促进了农民就业方式的多元化转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引导农民向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转变,而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改变了部分乡村地区的整体风貌,模糊了城乡之间的环境风貌界限。

其三,将对新型城镇化产生重要影响。尽管中部传统欠发达乡村地区外出务工仍为主要流向,但随着区域和乡村扶持政策的实施和新发展要素的投入,发展要素在区域间的分配方式发生变化,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流动和空间分布格局也逐渐变化,必将对区域的城镇化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对于异地城镇化程度较高的欠发达地区,充分考虑回流人口的就近城镇化需求,提前预计回流人口在就业、设施、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增加,探索适合当地的城镇化人口引导方向和实施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References

[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5.

Service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 in Nation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P. R. China. Report on China’s migrant population development 2015[M]. Beijing: China Population Press, 2015.

[2]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

Service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 in Nation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P. R. China. Report on China’s migrant population development 2014[M].Beijing: China Population Press, 2014.

[3]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

Service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 in Nation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P. R. China. Report on China’s migrant population development 2013[M].Beijing: China Population Press, 2013.

[4]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Service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 in Nation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P. R. China. Report on China’s migrant population development 2012[M].Beijing: China Population Press, 2012.

[5]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

Service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 in Nation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P. R. China. Report on China’s migrant population development 2011[M].Beijing: China Population Press, 2011.

[6]《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笔谈[J]. 城市规划学刊,2014(3):6-7.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Forum. Special interview: new urbanization and urban planning[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4 (3): 6-7.

[7]郑德高,闫岩,朱郁郁. 分层城镇化与分区城镇化:模式、动力与发展策略[J]. 城市规划学刊,2013(6):26-32.

ZHENG Degao,YAN Yan,ZHU Yuyu. Layered and districted urbanization: patterns, driving forc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3 (6): 26-32.

[8]程遥,杨博,赵民. 关于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若干特征与趋势——基于皖北案例的初步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2011(2):67-76.

CHENG Yao, YANG Bo, ZHAO Min. Some features and trends of urbanization in central China: thoughts based on empirical studies of towns and villages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1 (2): 67-76.

[9]韩俊.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60年:回顾与展望[J].改革,2009(5):5-14.

HAN Jun.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in the past sixty years: looking back and prospects[J]. Reform, 2009 (5): 5-14.

[10]赵民,陈晨,郁海文.“ 人口流动”视角的城镇化及政策议题[J]. 城市规划学刊,2013(2):1-9.

ZHAO Min, CHEN Chen, YU Haiwen. On urbanization driven by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3 (2): 1-9.

Return Migration and Embedding of New Development Factors:Thoughts about New Development Phenomenon ofTraditional Underdeveloped Central Rural Areas

Anhui province, a large popul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vince of our country, belongs to the traditional central underdeveloped areas with a high proportion of rural surplus labor outflow across the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as the decreasing absorption capacity of floating population becau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astal area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rise of the Midwest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government's emphasis and support on rural issues, the situation of the loss of part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has been eased. Zhongli village of Anhui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lakeside area of Chaohu city. In the past, because of in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nd low economic level, its economy was a little declined;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 in Anhui province, Zhongli villag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lakeside ecological landscape, has won the new development elements. Importing multiple industries has boos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increased the villagers' incomes, enhanced village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ice level significantly, and improved the village appearance. On the whole, the novel development elements and population return are significant for loc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y bring about obvious influences, such as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rban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landscape. The country transition under these elements will have great impacts on the strategies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Return migration | New development factors | Underdeveloped Rural Areas

1673-8985(2016)04-0017-05

TU981

A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课题“村镇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智能化系统开发”(2012BAJ22B04)子课题。

猜你喜欢
李村村庄城镇化
春运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动动脑,永不老
逐梦路上奋楫行
——潞安集团李村煤矿建设集约高效现代化矿井综述
家乡的城镇化
村庄在哪里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村庄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