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衔接

2016-10-14 13:25龙屏风肖庆丰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4期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衔接高职院校

龙屏风 肖庆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社会人才需求量激增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办学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对目前高职与本科的专业目录进行研究,然后对两者专业的衔接进行分析,并基于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办学的视角,针对专业课程衔接提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003-02

一、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课程衔接研究

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首先需要两所高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统筹与设计,确保各阶段课程有效衔接,实现本科层次优秀人才的全面培养。教学衔接是两所高校之间联合培养的重要内容,教学衔接的铺垫是专业设置的相应衔接。专业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进行设置的,专业设置这一环节对学生的就业影响较大。各专业的报考条件、培养目标、课程安排以及教学模式等均存在差异。专业衔接的研究,需分析高职与本科的专业目录,因为专业目录是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重要依据,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

1.本科院校的专业目录研究。我国本科院校专业目录前前后后总共经历了六次修订,现在采用的是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划分为三个层次,包括专业、专业类以及学科门类。其中,有506种专业,92个专业类以及14个学科门类。专业又分为基本专业与特设专业两大类,其中基本专业是比较成熟稳定的专业,特设专业则是针对新兴行业而设定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高职院校的专业目录研究。在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學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这是为了提升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的整体管理水平,是高职教育的首个具有指导性的专业目录。该目录分为三个层次,包括专业、专业类以及专业大类。其中,包括1150种专业数、79个专业类以及19个专业大类。其中专业分为目录内专业以及目录外专业两大类。目录内专业占据专业的46.3%,有532种;目录外专业占据专业的53.5%,共有615种。

3.高职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目录的比较研究。和普通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其专业的职业属性。本科专业的设置,是以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为依据。高职专业的划分则不同,它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划分依据,同时也有学科性质的考虑。两者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大类划分方面差异较大,专业大类的名称没有重合。(2)专业类名称比较相似。(3)专业名称存在较多的重合与相似。因此,虽然两者专业大类名称不一样,但是专业类与专业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这对专业课程的衔接有利。

4.部分省份实践探索的案例分析。之前在国家不支持专升本的条件下,有较大一部分省份开始寻求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作,尝试实施专本联合培养,例如四川、河北、贵州、广东、天津、江苏等省市,凭借部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省内本科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办学,对应届高中毕业生进行招收,以本科二批为录取批次。学生在结业式时,院校为其颁发本科毕业证与学位证书,这是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尝试。

观察这些省份的招生专业名称,发现专业衔接名称不对口的情况普遍存在,理论上是低层次院校的专业向高层次院校的专业名称看齐,将普通本科专业作为招生专业,将高职专业作为方向名称。专业衔接的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相近对接。例如,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和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衔接,高职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专业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衔接。第二种是拓展对接。例如高职基础工程技术专业与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衔接,高职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和本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衔接。第三种是宽口径对接。例如高职焊接技术与本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衔接,高职数控技术与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衔接等。

二、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衔接的相关策略

1.根据高职教育区域管理的特点,以省域为单位切实落实高职和本科专业衔接的布局规划工作。应根据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发展前景,对区域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衔接的专业进行设计,确保其科类与数量比例配置合理,重点考虑将技术水平高且毕业生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为专本衔接的专业。例如,就广东省高校而言,可选择与传统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先进制造业相匹配的专业,包括财经类、管理、公共事业、医药卫生、建筑、化工技术、计算机、电子信息、机电、汽车、艺术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等大类的专业作为专本衔接重点关注的专业。

2.教育部应积极进行高职教育专业目录的增补与完善工作,在目录中增加“专本衔接专业”这一项内容。将部分同时具备学科以及职业特性的专业设置为专本衔接专业,重点关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针对行业人才需求,做好与需求相关的分析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机构与部门不具备独立完成该项分析工作的能力,需要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实现。首先,应全面客观地分析职业岗位的变化情况,包括职工岗位的工作技能要求、岗位数量以及工作岗位的发展形势等。其次,应针对岗位的用人层级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应明确岗位对本科人才的需求。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食品业、纺织服装业以及轻工业工作人员的文化结构水平较低。其中,纺织服装业员工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有5%,所占比例甚少。食品制造业以及轻工业员工的文化程度也比较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只有22%。因此,应增加机械、轻纺、化工以及电气等专业的设置。

3.教育部应做好高职专业目录的修订。高职与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时间存在差异,在2012年已经完成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而高职专业目录的修订仍然停留在2004年。教育部应充分考察各行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包括其人才应用状况以及人才需求情况,在此前提下进行高职专业目录的修订。同时对高职与本科的专业目录进行梳理,尤其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超出社会需求的专业,如果企业单位提出本科学历这一门槛,则可以将其从高职专业目录中删掉。

4.改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唯有同时了解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才能使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更好的实施,使学生在公共基础课堂上學到的知识能在专业课学习中发挥作用。对此,在公共基础课教学时,教师应首先提升自身职业水平,加强对教学对象的了解。并且,教师应专注于某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而不应在各门基础课程间随意变换。此外,公共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使两者在教学上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两者有效结合。例如在进行专业学习指导书的编制时,公共基础课教师应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商讨,了解各自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从而使公共基础课教师对学生的专业需求具有更好的了解。

5.改革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评价方式。课程教学中教学评价的作用十分重要。评价的方式应丰富多彩,可以根据各个课程采用各种不同的评价方式。另外,学生个体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以及学习需求等方面。所以,在保证基本的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可适当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例如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应像以往一样,侧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而应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操作机会,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重点考查其实践操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6.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网站的建立,促进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应用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软件,进行相关教学网站的建设,这样才能使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得到提高,也能促进公共基础课改革的深入。公共基础课教学平台网站应包括教学管理以及网上教学两大方面。其中教学管理主要为公共基础课教学提供网络支持,确保其业务指导、信息传递、教学研究以及学习交流的顺利进行。网上教学功能主要针对公共基础课的网络教学,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便捷性。教师与学生可在该平台上实现互动,各种教学模式也因此而提出与应用,这对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徐小丽.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改革研究[D].苏州大学,2010.

Abstract:Firstly the current vocational and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directory research,and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wo professional analysis,an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oint school,for professional courses cohes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with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ublic basic course;cohesion

猜你喜欢
公共基础课衔接高职院校
基于“工学结合”理念下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浅析高职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
关于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