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类专业综合改革实践与成效
——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教学改革实践

2016-10-17 05:11程瑞芳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旅游专业课程

程瑞芳

(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

●教育教学研究

旅游管理类专业综合改革实践与成效
——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教学改革实践

程瑞芳

(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

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旅游教育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而旅游管理类专业却面临着社会认知度不高、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素质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为目标,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综合素质能力拓展+创新创业职业发展”三线合一的方式,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机制,积极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由单一型学科专业向交叉型学科专业融合转变,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特色。

旅游管理类专业;综合改革;实践创新;旅游产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积极跟踪国内外学科发展前沿,密切关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动态和现代产业发展实践,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需求变化,大力推进旅游管理类专业综合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开发教学资源,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相融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一、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河北经贸大学旅游管理类专业教育始于1989年的餐旅专业专科教育,2002年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2009年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2012年开设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同时,还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旅游营销方向)等对口招生本科专业,2011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12年开始招生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校生规模1 500余人①。到目前为止,已向社会输送旅游管理类本科毕业生,达3 000余人,为旅游业发展特别是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

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强、关联性大的产业。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提出,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人民币,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2015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促进旅游投资建设和旅游消费。国家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旅游教育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但是,旅游管理类专业普遍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管理类专业社会认知度低,严重影响着招生和就业。从全国高校的招生情况来看,旅游管理类专业普遍面临着招生压力。社会上对旅游管理类专业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有一种狭隘的观念认为学旅游管理就是做导游员,学酒店管理就是做服务员,在中国几千年“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众多考生及考生家长不愿意报考旅游管理类专业,使原本社会需求量很大的旅游管理类专业成为不受社会欢迎的冷门专业,生源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在高校实施按学科专业大类招生和允许自主转专业的条件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存在不稳定现象,优秀学生的转出导致该专业学生整体质量下降,又制约着专业的培养质量和就业水平。因此,出现了旅游业大发展而旅游管理类专业招生难、转专业热、行业外就业普遍的尴尬局面。

2.旅游管理类专业定位不明确,严重影响着培养特色。截至2013年底,全国高校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511个,其中部属高校51个,省属高校460个;到2014年底,全国高校开设酒店管理本科专业130个,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82个②。全国高校已开设的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达到723个,成为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为现代旅游业发展提供着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但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距离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规模和品质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旅游人才短缺不仅表现在培养数量上,更表现在培养质量上,结构性矛盾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各院校的旅游管理类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相似,课程设置雷同,学科核心知识缺乏,专业培养特色不鲜明,出现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千校一面”现象。专业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实践脱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和旅游业总体发展的要求,尚未形成区域旅游人才培养特色和不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化。

3.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开发不够充分。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不完善,缺乏学科核心知识和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高端教材、经典案例等优质课程资源开发严重不足;旅游学科队伍相对弱小,与相对成熟学科相比,知名学者、资深教授、业界专家、青年骨干、重大课题、高水平论文等优质学科资源缺乏,师资队伍、科研团队、教学团队迫切需要壮大;旅游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校内实验实训教学环境欠缺,设施设备投入不足,专业实训基地缺乏,制约着实验课程和实训项目开发;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从数量上看不错,但是校企深度合作形成长效机制的不多,能够可持续地稳定提供实习岗位的不多,影响着学生的实习质量和产学研相结合。

二、旅游管理类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及路径设计

(一)改革目标

河北省旅游资源丰富,加大旅游类人才培养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是河北省唯一旅游管理类专业齐全的学院,全面推进旅游管理类专业综合改革与转型发展,是适应现代旅游业、酒店业、会展业大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选择。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加强实践教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经过3~5年的改革发展,在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建立起“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新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使传统的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等旅游管理类专业转型升级为新兴的品牌特色专业,发挥示范效应,辐射并带动市场营销、文化产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广告学等相关专业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新常态。

(二)改革路径设计

1.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新机制。基于本科学生应具备强大的可成长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素质,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提出以深厚学科基础通识教育为支撑、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特色深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据旅游管理类专业应用性较强、国际化特征鲜明的特点,密切联系现代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增强全球战略思维和国际化发展意识,与国际高端企业、市场一线品牌合作,开展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合作,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综合素质能力拓展+创新创业职业发展”三线合一的方式,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吸纳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培养由单一型学科专业向交叉型学科专业融合转变,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2.促进专业创新转型,打造人才培养特色。旅游管理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国际化特征鲜明,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打造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特色、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第一,在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旅游规划和国际旅游两个特色培养方向,引入产业发展战略理念和国际服务贸易元素,在旅游产业链“微笑曲线”中,抓住产业链的上游产业规划和产业链的下游国际市场两个高端环节,提高专业的战略定位,培养旅游规划人才和国际旅游人才;第二,在酒店管理专业,与国际一线品牌希尔顿酒店集团合作,开设酒店管理“希尔顿班”,植入希尔顿企业实务课程和希尔顿培训课程,建立希尔顿酒店实践教育基地和人力资源开发基地,把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专业培养计划,吸纳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使学校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基地,企业成为对接学校的就业创业舞台,校企合力培养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第三,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行项目驱动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现代会展实质上就是一种活动、一种项目,以项目管理的形式,开展学生会展策划实训、大型展会现场观摩、会展策划竞赛等活动,以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综合学习与训练,培养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

以上述三个旅游管理类专业特色发展为核心,辐射并带动市场营销、文化产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广告学等相关专业的发展,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产业链式专业群,实现专业建设资源共享和专业发展转型升级。

3.创新课程体系,推进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专业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改变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滞后、与专业培养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理念和文化;设置“学科基础通识课+专业特色核心课+素质拓展选修课+创新创业实践课”课程体系,形成“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人文素质综合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建立创新创业素质学分积累机制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创新创业学习、科研、实训、实践、竞赛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并进行制度设计将其转换为课程学分,置换相关课程学习,激励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图1 旅游管理类专业新型课程体系

4.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学习方式。第一,开发网络课堂和在线开放课程。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创新创业特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网络课堂、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微课、慕课(MOOC)等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在线推送优质课程资源,建立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网络化学习和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转变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提高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和参考书目进课堂。将《管理学》《旅游学》《旅游经济学》《会展策划管理》《项目管理》《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英文原版教材和参考书目引入课堂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国际元素,树立国际化意识,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全球战略思维,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突出旅游经济和会展经济的国际化特征。第二,开展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实施教学案例采集计划,组织专业教师对旅游业和会展业进行产业调研,跟踪产业发展前沿与实践,研究典型产业发展案例,编写课堂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促进案例教学的推广应用;实施学生科研计划,通过学生科研项目立项,指导学生开展产业调研和课题研究,探讨旅游业和会展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与组织变革、产业运行模式、价值创造等产业理论发展和实践现实问题,促进研究性学习。

5.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验实训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第二课堂特色活动等四个维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改革课程设置体系,改革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开发学科前沿类、理论创新类、实践实训类、技术指导类等创新创业课程群,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型企业集团和中小型创新企业深度合作,吸纳企业资源进课堂,将课程教学融入企业业务流程,将教学实践环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干中学、学中干,形成校外产学研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有效对接;加强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和旅游实训中心内涵建设,依托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和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旅游管理实训中心,开发实验课程,开展实验实训、科研创新、科技竞赛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形成校内实验实训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和支持更多数量的同学跨学科、跨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设置第二课堂创新创业素质学分,实行学分累积和转化制度,鼓励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参加社会调研、开展课题研究、参与教师科研、策划特色活动、科技竞赛等,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融合,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6.深化教学研究,创新发展思路。正确认识和主动适应现代产业发展新常态,致力于研究和解决旅游管理类应用型高端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聚焦旅游管理类专业综合改革与转型发展,围绕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梯队建设、促进创新创业、服务社会等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与研讨交流。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探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培育高层次教研成果,引导教师潜心研究教学,创新教学,改革教学,培养教学队伍,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三、旅游类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一)推进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

1.积极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观念的重大转变。树立先进的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门课程、每一项教学活动都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营造“教学、管理、服务、实践”全过程、多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形成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就业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遵循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与渗透的原则,在开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设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案例、中小企业成长、就业指导、创意策划等精品微课和特色专题讲座,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体现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素质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结合专业教学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帮助学生设计选题,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研、课题研究和项目策划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2014年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获得科研立项45项,承担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实施创新创业实训项目计划。依托河北经贸大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开发会展经济、旅游管理等实验课程和实训项目,开展“国家—省—校—学院”四级大学生会展策划大赛和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创立校园会展创意策划文化节,以实验课程、实训项目、竞赛活动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2014年获全国旅游服务技能大赛二等奖,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2014年获全国会展创意大赛一等奖,2015年获三等奖。

2.创新专业培养课程设置体系,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2010年推进按学科类别招生和本科专业分层培养教育体系改革,遵循“大类招生、专业流转、自主选课”的原则,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综合素质能力拓展、职业生涯多元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构建了“学科基础通识教育+专业深化特色培养+综合素质能力拓展”的分层培养课程体系。2012年启动河北省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提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旅游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改革思路,2014年推出“学科平台课+专业类基础课+专业特色核心课+专业融合拓展选修课”全新的课程体系,注重企业实务、智慧旅游、外语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专业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会贯通的课程设置体系,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的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创新活力。

3.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程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单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和关键所在。2013年开始实施课程内涵建设计划。一是推进课程范式改革,每年学院立项1~2门课程,在政策与经费上予以重点支持,鼓励创新,目的在于发挥示范效应;二是推进课程基础资源建设,将课程建设内容分解为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方法、网络课堂、特色教材等建设项目,按建设项目立项,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课程建设,目的在于全面提升课程内涵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立项建设《会展经济》《景区管理》《会展概论》3门范式改革课程、67门次基础资源建设课程,出版特色教材《旅游经济学》1部,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改善,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4.推进教学组织方式转变,提高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课堂平台,推进在线课程学习。目前,已开发应用《景区管理》《旅游营销》《会展概论》《会展营销理论与实务》《酒店管理概论》等多门网络课堂。在网络课堂里,线上推送课程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课件、参考书目、拓展阅读文献、案例资料等,引导学生在线观看学习;线上开展学习互动,包括作业布置、作业批阅、小组讨论、课程测试、热点问题点评等,主动与学生在线互动交流。线下组织翻转课堂教学,将传统的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辅导、内容点评以及重点难点讲解,启发学生思辩性学习,适应学生多元学习需要。在推进在线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精品课和慕课(MOOC)的开发与使用,促进教学组织方式向开放课程网络化学习方向发展。

5.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以学为中心”的理念,主动转变教师教学角色,由传统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形成“启发式讲授、探究式研讨、过程性考核”课堂教学态势。实行启发式讲授,通过网络课堂在线学习和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式学习,改变传统课堂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状态;开展研究性学习,以课题组为单位承担课程作业和课程论文研究,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拓展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例如,在“会展经济”专业课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法: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及理论知识支持,结合会展经济发展现实问题提出课程作业和课题研究指南,营造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氛围;学生根据学习兴趣自主选择课程作业和课题研究,组成课题组,每组3~4人,实行课题组负责人制度;课题组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开展拓展性学习和讨论交流,查阅文献,分析问题,撰写研究报告,团队协作完成研究学习任务;成绩评定,小组成员最低成绩决定课题组成绩,鼓励每个成员为团队争得荣誉,培养团队精神和全局观念;过程考核,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由过去的20%提高到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采取非标准答案考试。该教学方法自2005年起已经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学习效果很好。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长期性的基础教学工作,是学科专业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和教学改革发展中赢得主动的重要战略选择。根据旅游管理类专业综合改革和转型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河北经贸大学经管学科优势,重点加强建设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旅游营销方向)4个本科专业的教学梯队,主要建设任务是:

1.优化教学梯队的数量与结构。目前,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旅游营销)等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共有专业教师41人,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偏低,博士有4人占9.76%,教授有4人占9.76%;年龄结构较为适中,50岁以上有10人占24.39%,40~50岁有20人占48.78%,35~40岁有8人占19.52%,35岁以下有3人占7.32%,特别是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到34.38%,教学梯队具有较好的可成长性和发展潜力。建设措施: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访学和攻读博士学位,培养博士4~5人,引进博士3~4人;鼓励中青年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晋升教授2~3人,副教授3~4人。经过3~5年建设,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旅游营销方向)4个本科专业的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教授比例达到15%以上,建立起一支数量规模适度、学历结构优化、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2.以课程为平台培养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根据专业课程的类别和特点,以课程为平台组建课程组,形成课程教学团队,采取团队合作的形式实现课程教学传帮带和老中青教师相结合,以“走出去、请进来、内部互动”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发展,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3.以科研为平台培养教学团队的学术水平。“旅游创新与产业融合研究中心”是经学校审批成立的非实体性研究机构,通过编写《旅游动态》、举办“旅游讲堂”、开展旅游研讨等活动,营造科研学术氛围,2012—2015年获准立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0多项,学术论文30多篇,逐步凝炼出旅游产业融合、区域旅游经济、旅游市场营销等特色科研方向,对培养科研团队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创办“会展经济研究中心”和“饮食文化研究中心”,汇聚科研资源和科研力量,培育会展经济科研方向和科研团队。经过3~5年的建设,通过科学研究,培养拔尖学术带头人2~3个,中青年科研骨干10~15人,建立起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的旅游管理和会展经济科研队伍,促进教学梯队的建设与发展。

4.以学科建设为平台培养教学梯队的学科特色。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根本性建设,影响并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旅游管理学科是河北省贸大学的重点学科,拥有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开设旅游经济与新业态、旅游规划与开发和旅游营销三个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旅游学科建设,经过3~5年的发展,力争把旅游管理学科建设成为河北省重点学科,增设旅游管理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学科建设吸引高水平人才,汇集学科资源,促进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成长,形成学科特色与高水平学科团队,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带动教学梯队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5.以服务社会为平台培养教学梯队的创新实践能力,建立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积极与大型企业集团、中小型创新企业合作,建立校外教学科研基地,开展产业调研、规划开发、经营策划等教学实践和科研服务活动;积极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研究项目,开展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与咨询服务;实行社会导师制,聘请业界的高层管理者担任本科生和硕士生社会导师,开设产业实践论坛,促进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社会导师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推动教学梯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6.以对外交流为平台培养教学梯队的国际化视野。现代旅游业和现代会展业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征,旅游经济和会展经济教学梯队建设应重视教师队伍国际化交流能力与国际化视野的培养。积极运用国家留学基金、教育文化交流以及学校国际交流等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到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港澳地区的大学进行访学、交流与培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考察国外旅游业、会展业的发展状况。在今后的3~5年里,力争每年派出1~2名骨干教师进行国际交流与考察学习,拓展教学梯队的国际化视野与国际交流能力。

总之,通过优化教学梯队的数量与结构和搭建教学梯队的成长发展平台,着力培养教学梯队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学科特色、社会实践以及国际化水平。经过3~5年的培养发展,能够将旅游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在全国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高水平教学队伍。

注释:

①根据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有关教学数据整理。

②根据国家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从各本科院校官网查询整理所得。

[1]赵文华.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1,(2).19-22.

[2]胡瑞.高水平大学创业教育发展策略[J].复旦教育论坛,2015,(2):49-53.

[3]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3.

责任编辑、校对:张增强

Practice and Efficiency of Comprehensive Reform on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Practice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Cheng Ruifang
(School of Tourism,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Tourism education flourish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But the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is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In accordance with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for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School of Tourism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has established a new talent cultivating mechanism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with enterprises.With this mechanism,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integrated,the single subject specialty is transformed into a cross disciplinary one and the social needs are met.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comprehensive reform,practice innovation,tourism industry,tourism management, hotel management,professional innovation,talent cultivation

G640

A

1673-1573(2016)01-0097-06

2015-10-11

程瑞芳(1966-),女,河北赞皇人,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和旅游经济。

猜你喜欢
旅游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